- 年份
- 2024(4553)
- 2023(6665)
- 2022(5569)
- 2021(5371)
- 2020(4428)
- 2019(10266)
- 2018(9982)
- 2017(18763)
- 2016(9836)
- 2015(11602)
- 2014(11277)
- 2013(11372)
- 2012(10926)
- 2011(10062)
- 2010(10103)
- 2009(9255)
- 2008(9205)
- 2007(8158)
- 2006(7285)
- 2005(6863)
- 学科
- 济(47334)
- 经济(47290)
- 业(31186)
- 管理(29294)
- 企(25521)
- 企业(25521)
- 方法(20550)
- 数学(17818)
- 数学方法(17697)
- 中国(15859)
- 贸(14292)
- 贸易(14285)
- 易(14112)
- 技术(13436)
- 农(11045)
- 业经(8943)
- 财(8917)
- 融(8799)
- 金融(8799)
- 制(8472)
- 银(8260)
- 银行(8249)
- 行(8056)
- 出(7729)
- 关系(7686)
- 学(7531)
- 技术管理(7400)
- 农业(7393)
- 策(7131)
- 划(6897)
- 机构
- 大学(152825)
- 学院(149513)
- 济(75353)
- 经济(74269)
- 研究(59187)
- 管理(56976)
- 理学(48519)
- 理学院(47973)
- 管理学(47536)
- 管理学院(47210)
- 中国(46140)
- 京(33496)
- 科学(31288)
- 财(30438)
- 所(29654)
- 研究所(27043)
- 中心(24969)
- 财经(24815)
- 经济学(24716)
- 经(22889)
- 经济学院(22304)
- 北京(22257)
- 院(20946)
- 农(20386)
- 江(20229)
- 范(19193)
- 师范(19041)
- 财经大学(18582)
- 科学院(17734)
- 业大(17717)
- 基金
- 项目(95675)
- 科学(76577)
- 研究(72234)
- 基金(72083)
- 家(63186)
- 国家(62785)
- 科学基金(52915)
- 社会(48502)
- 社会科(46329)
- 社会科学(46322)
- 基金项目(36437)
- 教育(32815)
- 省(32502)
- 自然(31469)
- 自然科(30823)
- 自然科学(30818)
- 资助(30629)
- 自然科学基金(30326)
- 划(29269)
- 编号(27280)
- 部(23689)
- 成果(22818)
- 中国(22351)
- 重点(22080)
- 国家社会(21845)
- 发(21636)
- 教育部(20701)
- 创(20628)
- 课题(19511)
- 创新(19502)
共检索到234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康荣平
在当代,技术引进在后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中已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尤其中共11届3中全会以来,中国已把技术引进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但是,许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时常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我们进行了这项以技术引进的宏观分析和战略模式探讨为主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对中国的可比性和可借鉴性角度出发,在研究的对象国的选择标准上尽量符合:(1)后发展,(2)大国,等等。我们选定的是:美国(19世纪为主)、前苏联(30年代以来)、日本(二战后为主)、巴西、印度、南朝鲜,当然还有中国,后来又补充了一个小国——新加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军
一、问题的提出技术引进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仅1980年至1989年十年间,我国技术引进就有17063个项目,共用汇270多亿美元。事实证明,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技术引进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旋律。所谓技术改造,在很多场合,实际上就是技术引进的代名词。但是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和思考。这些问题除了人们所常常论及的重复引进,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之外,还有: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不佳;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效果不明显;引进技术的迅速退化,等等。显然,如果我们对技术引进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的筹划,一个统盘的打算,我们...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国家科委《技术引进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一、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基本情况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我国约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一万多项,用汇约300多亿美元,其中软件费用约占5%。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为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初始阶段。此期间主要是成套设备进口,共867项,用汇约137亿美元。1、1952~1960年。根据政府间的协议,从苏联、东欧等国引进450项,用汇27亿美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冯晓青
企业的技术引进、输出与专利战略的运用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专利战略的角度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与输出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应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输出中对专利战略的运用。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引进与输出 专利战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宽 王会利
本文通过美国、日本和中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特色比较,揭示出技术引进与创新的不同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中国的国情现状决定了中国的技术引进与创新模式现在要适时实现由物为载体到信息为载体的技术引进与创新模式转换,要鼓励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加大国家创新体系的投资力度,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关键词:
技术与创新 引进与创新 模式 比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陵
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主要来源于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使技术引进成为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手段和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源泉,就不仅要正确理解技术引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技术引进的运行规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司春林
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转移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技术,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以至改进,目的也是为了摆脱许多产业技术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同样是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某些原因,可以结合技术转移与学习过程来加以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林光 赵芳
技术引进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引进--优化产业-扩大出口的链条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借鉴国际上不同模式,总结我国引进经验,应坚持把重点入放在引进软件,但也不排斥硬件引进、要根据不同产业,采用不同模式,择优引进;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调整引进的目标和重点,扩大技术来源,把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的宏观管理。克服引进工作的混乱现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肖翔 武力
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了赶超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技术引进无疑是后发国家最快捷的发展道路。1949—1978年,我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50年代以"156"项为核心的从苏联的大规模技术引进;70年代前期以"四三方案"为核心的从西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文革"结束后以加快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个时期的技术引进集中于重工业领域与实现工业赶超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大规模高端的技术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技术引进的决策权过于集中,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进步 赶超工业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跻身于国际技术市场。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要使技术引进达到“引进-开发-创汇-引进”的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和科技开发能力,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引进策略问题实属必要。根据笔者之见,略谈几点看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明哲 ,陈箭
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中日两国战后各自走出了不同的技术引进道路。一、中国的技术引进及战略中国从50年代起到80年代末,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共引进技术(包括设备进口)15000多项,用汇约300亿美元。(一)技术引进概况中国的技术引进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阶段。①50年代为技术引进的初始阶段。主要从苏联和东欧各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共450项,用汇27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引进约占用汇总额的90%以上。这一阶段,技术引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余光胜 李炜
外商直接投资中技术引进的分析(下)——对“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反思余光胜李炜其次,来自跨国公司母国(地区)的不利影响。跨国公司母国(地区)从保持其国家竞争优势的立场出发,对本国或本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采取鼓励或限制性措施。一方面根据产业升级的需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新房
一、以市场换技术——时代的产物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除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以外资为载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加快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由于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在企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国往往难以通过直接的技术进口来实现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实践过程中就逐渐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余光胜 李炜
80年代中后期,我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旨在通过开放部分国内市场引进外商投资,进而引进技术。但现实与初衷的背离,引人深思。本文作者认为,“以市场换技术”有三层含义:以消化吸收为前提的技术传播效应、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技术波及效应和以市场竞争为中介的技术创新效应。目前,人们仅注意到前两层(更多的是第一层)含义上的“换技术”效应。但根据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与实践,在前两个层次上取得换技术的效果是有限的。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才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本质。据此,作者认为“换技术”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未能构造出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