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52)
- 2023(6913)
- 2022(5367)
- 2021(4914)
- 2020(3803)
- 2019(8104)
- 2018(7584)
- 2017(14552)
- 2016(7229)
- 2015(8027)
- 2014(7707)
- 2013(7420)
- 2012(6698)
- 2011(5928)
- 2010(6201)
- 2009(6157)
- 2008(4879)
- 2007(4540)
- 2006(3990)
- 2005(3719)
- 学科
- 业(28387)
- 济(27515)
- 经济(27498)
- 管理(24667)
- 融(24569)
- 金融(24568)
- 企(24364)
- 企业(24364)
- 银(21511)
- 银行(21504)
- 行(20957)
- 中国(15749)
- 技术(12220)
- 中国金融(10905)
- 方法(10302)
- 财(10150)
- 制(9663)
- 数学(9113)
- 数学方法(9049)
- 农(8962)
- 业经(8429)
- 务(7994)
- 财务(7972)
- 财务管理(7965)
- 企业财务(7740)
- 地方(7668)
- 农业(7055)
- 技术管理(6913)
- 体(6265)
- 体制(5450)
- 机构
- 学院(100122)
- 大学(96390)
- 济(43338)
- 经济(42408)
- 管理(37594)
- 理学(31938)
- 理学院(31695)
- 中国(31327)
- 管理学(31297)
- 研究(31217)
- 管理学院(31121)
- 财(20753)
- 京(18883)
- 中心(17386)
- 科学(16696)
- 财经(16659)
- 银(15772)
- 融(15359)
- 银行(15262)
- 经(15140)
- 金融(15046)
- 江(14887)
- 所(14634)
- 农(14539)
- 行(14336)
- 经济学(14197)
- 业大(13156)
- 研究所(13076)
- 经济学院(12992)
- 州(12866)
- 基金
- 项目(66848)
- 科学(52815)
- 研究(52617)
- 基金(47624)
- 家(40513)
- 国家(40135)
- 科学基金(34773)
- 社会(34496)
- 社会科(33004)
- 社会科学(32995)
- 省(27822)
- 基金项目(24908)
- 教育(23280)
- 划(22068)
- 编号(21757)
- 自然(19793)
- 自然科(19353)
- 自然科学(19352)
- 自然科学基金(19022)
- 资助(18401)
- 成果(17195)
- 创(16281)
- 发(15855)
- 重点(15228)
- 创新(15208)
- 课题(14905)
- 国家社会(14712)
- 制(14552)
- 部(14348)
- 性(14047)
共检索到156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孝勉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模式,数字弱势群体面临新的生活障碍,而传统的物质帮助在数字化生活中难以实现维持生活需要的目的。从法理视角看,有必要将弱势群体的帮助内容由物质帮助拓展至技术帮助,赋予公民请求国家提供技术帮助的权利。技术帮助权以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为典型主体,以维持公民生活需要为请求权内容,以捍卫人的尊严为保障目的,与物质帮助权的基本要素契合为技术帮助权融入物质帮助权提供技术路径。作为新兴权利的技术帮助权可以通过文义解释、原意解释与结构解释被物质帮助权吸纳,从而推定为物质帮助权的衍生权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孝勉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模式,数字弱势群体面临新的生活障碍,而传统的物质帮助在数字化生活中难以实现维持生活需要的目的。从法理视角看,有必要将弱势群体的帮助内容由物质帮助拓展至技术帮助,赋予公民请求国家提供技术帮助的权利。技术帮助权以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为典型主体,以维持公民生活需要为请求权内容,以捍卫人的尊严为保障目的,与物质帮助权的基本要素契合为技术帮助权融入物质帮助权提供技术路径。作为新兴权利的技术帮助权可以通过文义解释、原意解释与结构解释被物质帮助权吸纳,从而推定为物质帮助权的衍生权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进忠
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诸多困境,其实质是农民工权利缺乏。实现农民工赋权是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服务社会建设大局的关键之举。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为农民工赋权建构了一个动态的、立体化的实现路径。借助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体系,以农民工能力建设为核心目标,着力实现人性解放、社会发展,从三个角度建构出一套可行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赋权路径。
关键词:
社区为本 农民工 城市融入 赋权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主持人语:民法典编纂中应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此乃当下我国法学界的一大学术热点。人格权独立成编纷争不休之根源,在于对人格权性质存在认知上的分歧。人格权到底是何种性质的权利,民法学界素来诸说并立、各执一词。而关于人格权的性质,宪法学界并无争议,已然形成基本权利属性之通说。既然如此,那就人格权展开宪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无疑大有裨益。毕竟,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
关键词:
人格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乐平
从法理基础的视角考察,农民发展权、中国农民的特殊性、"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金融的普惠功能分别构成农民金融权形成的权利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行业伦理基础。由于资源、经营、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民金融权在当下难以实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完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开发性金融职能,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等成为实现农民金融权的可能路径选择。
关键词:
农民金融权 法理基础 实现 路径选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义
目前推进当中的合宪性审查主要是针对立法过程的抽象的合宪性控制,回避宪法判断的司法技术展开可以为其注入一种实践动力。广义的回避宪法判断包括通过法律判断回避宪法判断和回避违宪判断这两种样态,后者又有两种类型,即合宪解释(或类似变形裁判技术)与现代回避。这些回避技术的操作法理,都可以从法院在彰显宪法与尊重立法两种任务取向之间的策略性平衡得到阐释。我国既有司法实践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通过法律判断回避宪法判断的方法论意识不足,导致裁判说理的泛宪法化;二是法院尊重立法时,对宪法价值的技术关切不足。为了化解这种对极式的偏差,我国未来应确立彰显宪法与尊重立法的本土化平衡基准,最高法院的多面向宪法对话功能也至为切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全守杰 张惠冰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工作世界,高职院校学生如何适应工作世界的变革,是高职教育亟须关注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在具身关系、解释关系、他者关系和背景关系四个维度中应具备人机协作、数字分析、技术创新和技术体认的多元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可从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展现具身性教育场景;开发数字化教材,深度诠释技术内涵;开展在线学习项目,协同他者激发创新潜能;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感知技术文化背景四个方面推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汪强 于鹏飞
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不是权利条款,而是《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它有着四方面的功能。我国《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均通过一定方式实现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的劳动权,它在《宪法》上的性质,首先是生存权与自由权的延伸,更是一种现代《宪法》下的社会权,社会权是超越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的权利。
关键词:
宪法 就业政策条款 劳动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薛虹
超文本链接已经成为万维网,甚至是整个互联网的灵魂。网络的优势来源于任何材料,不论其地位或物理位置如何,都能通过链接被联系起来,极大地方便用户检索和查找。只要设链者能够找到特定的URL,链接的对象就可以是一个网站,网站中某个网页,或者网页上的某个组成部分。然而链接也“连”出了一系列麻烦,不少网站
[期刊] 求索
[作者]
曾明
在20世纪初南非的政治和解与民主运动中,宪法环境权条款经反复修正而最终成型,成为非洲国家环境权入宪的典范。南非宪法第24条及相关条款赋予每一位公民无害于其健康与幸福的环境权利,还将环境权提升至人权保障高度。它要求国家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厘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用宪法的形式宣示了预防污染、促进保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成为南非环境立法的指引。同时,一系列宪法条款还为环境权构建起了可诉性的救济机制,既保障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环境实体性权利,又救济环境信息知情权等程序性权利,成为了南非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客体,也为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放宽提供了宪法依据。因此,南非宪法环境权具有较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南非 宪法环境权 历史流变 司法救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德军
宪法平等权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权利的平等的实现、保障和救济。作为公民平等权的应有之意,无论是城市户口的工人还是农民工,在就业、生活各方面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宪法平等权的角度研究"民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宪法平等权 农民工 “民工荒” 就业保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曹相见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尊严、人权不是宪法权利,而是实证权利的价值基础,其与民事权利仍然泾渭分明。从立法技术上看,人格权法定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民法、宪法对人格权采取了不同的类型技术,标准在于个人受义务主体侵害的可能性;民法人格权与宪法人格权均具有开放结构,但新生民事权利仅对宪法权利具有类型联想意义。在人格权类型和边界的界定上,"民法典(草案)"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应作出相应修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骆正言
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不仅是民法学界的事情,也与宪法学有关。因为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格权最早又是从宪法规范衍生出来,民法典人格权规范的设定要符合宪法的精神。从宪法视角看人格权立法可以发现,近现代的"人格权"概念与古罗马时期表示人的主体资格的"人格"概念没有实质联系。人格权是个人自由建构、自由维持和自由展现其人格(或个性)的权利,是在人性尊严(人格尊严)之下,和平等权并列,并作为宪法列举的特别人格权之补充的概括权利。从宪法视角看《民法典》人格权立法,在姓名权方面,应将姓名登记和变更规范列入行政立法的范围;在肖像权方面,应将肖像制作权纳入肖像权的范畴,并将公众人物作为肖像权的抗辩事由;在名誉权方面,应将内在名誉(或名誉情感)列为名誉权的保护对象,并把对抗性言论作为名誉权的抗辩事由;在隐私权方面,应注意给予个人最核心的私密领域以绝对保护,并为隐私侵权设定相应的抗辩事由;而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应在兼顾大数据经济的前提下,要求信息收集者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宏如 李群
本文基于多学科的方法,构建了员工帮助计划(EAP)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模型,发现EAP变量既有通过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进而间接影响他们的城市经济与社会融入,也通过心理资本直接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心理融入。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入 心理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