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6)
- 2023(17882)
- 2022(14726)
- 2021(13524)
- 2020(11134)
- 2019(25265)
- 2018(24545)
- 2017(46735)
- 2016(25145)
- 2015(28052)
- 2014(27526)
- 2013(27710)
- 2012(25846)
- 2011(23486)
- 2010(23599)
- 2009(21891)
- 2008(22010)
- 2007(19737)
- 2006(17680)
- 2005(16545)
- 学科
- 济(123583)
- 经济(123457)
- 业(96293)
- 企(84462)
- 企业(84462)
- 管理(84155)
- 方法(52099)
- 数学(42926)
- 数学方法(42728)
- 中国(35266)
- 农(35091)
- 财(34690)
- 业经(34321)
- 贸(26086)
- 贸易(26065)
- 易(25372)
- 地方(25275)
- 农业(24659)
- 制(23511)
- 技术(23258)
- 务(23194)
- 财务(23170)
- 财务管理(23139)
- 企业财务(22016)
- 融(19265)
- 金融(19265)
- 银(19226)
- 银行(19180)
- 和(18780)
- 行(18567)
- 机构
- 学院(370896)
- 大学(367340)
- 济(169112)
- 经济(166366)
- 管理(145560)
- 研究(130138)
- 理学(124185)
- 理学院(122907)
- 管理学(121472)
- 管理学院(120779)
- 中国(104353)
- 京(78504)
- 财(77372)
- 科学(74761)
- 所(66173)
- 农(66035)
- 财经(61244)
- 研究所(59388)
- 中心(58752)
- 江(56586)
- 经(55957)
- 业大(53379)
- 经济学(52954)
- 农业(51843)
- 北京(50201)
- 经济学院(47983)
- 院(46212)
- 财经大学(45470)
- 州(44571)
- 范(44126)
- 基金
- 项目(239138)
- 科学(190536)
- 基金(177252)
- 研究(173787)
- 家(155035)
- 国家(153678)
- 科学基金(132420)
- 社会(115795)
- 社会科(110172)
- 社会科学(110146)
- 基金项目(92636)
- 省(91576)
- 自然(83739)
- 自然科(81903)
- 自然科学(81882)
- 自然科学基金(80548)
- 教育(77938)
- 划(76912)
- 资助(72557)
- 编号(66925)
- 发(55761)
- 部(54187)
- 重点(53906)
- 成果(52837)
- 创(52702)
- 国家社会(49551)
- 业(48794)
- 创新(48679)
- 教育部(46764)
- 课题(46489)
- 期刊
- 济(190902)
- 经济(190902)
- 研究(114149)
- 中国(77322)
- 财(61641)
- 农(60528)
- 管理(59445)
- 学报(55371)
- 科学(54059)
- 大学(42605)
- 农业(41395)
- 融(41084)
- 金融(41084)
- 学学(40527)
- 技术(33970)
- 教育(32757)
- 财经(32129)
- 经济研究(31581)
- 业经(31473)
- 经(27788)
- 业(25336)
- 问题(25246)
- 贸(23922)
- 技术经济(22229)
- 国际(21092)
- 世界(20622)
- 商业(18364)
- 现代(17491)
- 统计(17383)
- 科技(16881)
共检索到577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营营 白东北 高煜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文章系统考察了技术市场发展这一重要科技体制改革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研究发现:技术市场发展会显著促进企业出口DVAR的提高,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从地区划分看,技术市场发展对东部企业出口DVAR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企业;从行业要素密集度看,相对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DVAR受到技术市场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市场发展会通过成本加成渠道和相对价格渠道促进企业出口DVAR的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市场发展对企业出口DVAR的促进作用,并未以牺牲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为代价,更多地是通过引发企业贸易方式的结构转变为具体实现路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继勇 王保双 蒋艳萍
文章从出口国内附加值的角度对中国异质性企业的工资决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提升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企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其弹性系数为3.6%;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工资水平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会因企业所有制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有关工资增长的动态研究显示,出口国内附加值与工资增长率正相关,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等对工资增长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而企业规模则抑制了样本企业工资增长率的提高。因此,中国出口企业更应注重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出口规模的扩张,且中国出口企业还需结合自身的异质性特征来调整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而实现产品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胜旗 毛其淋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下游最终品市场已基本上实现了充分竞争,但上游行业的垄断程度依然居高不下。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系统地研究了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上游垄断显著降低了下游企业出口DVAR,其中对一般贸易企业和本土企业出口DVAR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加工贸易企业和外资企业。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成本加成下降和研发创新弱化是上游垄断降低下游企业出口DVAR的可能渠道。此外,本文基于中国加入WTO所引发的大范围关税减免这一事实,进一步检验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在上游垄断与下游企业出口DVAR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缓解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出口DVAR的抑制作用。上述结论意味着,打破制造业上游垄断与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改革,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和提高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胜旗 毛其淋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下游最终品市场已基本上实现了充分竞争,但上游行业的垄断程度依然居高不下。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系统地研究了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上游垄断显著降低了下游企业出口DVAR,其中对一般贸易企业和本土企业出口DVAR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加工贸易企业和外资企业。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成本加成下降和研发创新弱化是上游垄断降低下游企业出口DVAR的可能渠道。此外,本文基于中国加入WTO所引发的大范围关税减免这一事实,进一步检验了中间品贸易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营营 白东北 高煜
在构建贸易便利化影响企业附加值贸易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还是贸易便利化分领域指标,推进贸易便利化会显著提高企业出口DVAR。同时,相对于中西部企业、中低技术行业企业和本土企业而言,贸易便利化对东部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DVAR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贸易便利化的相对价格渠道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但通过成本加成渠道提高了企业出口DVAR,贸易便利化总体上对企业出口DVAR的净效应为正。上述结论意味着,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对于提高企业出口DVAR和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宏 董梓梅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利用国内大市场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是提高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内在要求。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城市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能显著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大型城市、港口城市和处于城市群中的城市更有利于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附加值的正向促进作用。传导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创新促进效应、人力资本升级效应和出口贸易转型效应提高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此外,环境污染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市场规模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浩然 李坤望
2003年中国首次明确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转型升级政策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提升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率,并且通过多重检验得到稳健一致的结论。微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过程与企业动态变化和经营主体结构调整密切相关,转型升级政策通过促进企业退出、进入和贸易方式转化等形式对提升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耿伟 杨晓亮
互联网与国际贸易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文章拓展了Hulten等(2006)模型,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考察互联网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在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影响渠道分析表明,降低企业成本和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是互联网促进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渠道,并且后者的中介效应更大。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加工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互联网对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最大;而且互联网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差异化产品生产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推广和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闫志俊 于津平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企业的空间集聚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中国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其影响效应大小与企业参与贸易的方式、所有制性质、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以及出口目的地密切相关。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显著受到空间集聚的影响,但对一般贸易企业这一影响并不显著。产品技术复杂度越高,空间集聚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应越大。本文研究表明空间集聚产生的中间品替代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是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的重要渠道。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姜悦 黄繁华
引入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和垂直专业化作为中介变量,系统地考察了服务业开放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服务业开放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相对而言,服务业开放对我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正向拉动作用更大;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和垂直专业化在服务业开放与出口国内附加值关系间具有中介效应,其中服务业开放在总体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最大;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均显著,而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只有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耿伟 杨晓亮
本文将最低工资纳入扩展Kee和Tang(2016)模型,考察最低工资上涨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最低工资上涨降低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并且通过"成本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两个渠道来降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之后,我们使用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和各城市最低工资数据,以2004年中国《最低工资规定》颁布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倍差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上涨显著地抑制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成本效应"表现为最低工资上涨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成本,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上升的成本无法完全传递至价格,进而抑制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相对价格效应"表现为最低工资上涨显著地提升了国内中间品的价格,使得企业更多地使用进口中间品进行生产,进而抑制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上涨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抑制作用更大。此外,最低工资上涨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毛其淋 许家云
本文利用企业层面数据研究了外资进入对本土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微观效应,发现外资进入的水平溢出渠道降低了本土企业出口DVAR,但通过前、后向关联渠道提高了本土企业出口DVAR,外资进入总体上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出口升级。另外,地区制度环境强化了外资进入对本土企业出口DVAR的提升作用。最后,以2002年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估计后发现,外资进入持续地提高了本土企业出口DVAR,且成本加成提升与国内中间品种类增加是外资进入影响本土企业出口DVAR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外资进入 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全球价值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郝能 刘德学 吴云霞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数字产品进口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产品进口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该曲线会受到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较强的吸收能力使曲线形态更加陡峭、拐点右移、整体水平上移;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产品进口通过技术外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同时也会增加进口中间品比例导致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降低;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对进口数字中间品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所在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从高收入国家(地区)进口的企业的倒U型关系不显著。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政府应重视数字产品进口、企业吸收能力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数字产品进口技术外溢引致的创新效应,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 董梓梅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环境规制实现低碳和经济发展两手抓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利用2002—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匹配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城市低碳治理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低碳治理有利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该结果通过了平行趋势、PSM-DID、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低碳治理对于非国有企业、非加工贸易企业、港口城市企业和污染型行业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有更强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低碳治理能通过改变城市初始不利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和优化地区资源配置的渠道促进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以上结论能为我国在“双碳”规制下实现绿色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