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5)
- 2023(5340)
- 2022(4320)
- 2021(4202)
- 2020(3401)
- 2019(7752)
- 2018(7530)
- 2017(13939)
- 2016(7009)
- 2015(8340)
- 2014(8060)
- 2013(8201)
- 2012(7836)
- 2011(7316)
- 2010(7019)
- 2009(6500)
- 2008(6396)
- 2007(5566)
- 2006(4944)
- 2005(4633)
- 学科
- 济(37887)
- 经济(37861)
- 业(21353)
- 管理(20956)
- 方法(17095)
- 数学(15921)
- 数学方法(15867)
- 企(15832)
- 企业(15832)
- 中国(13652)
- 技术(11770)
- 贸(9889)
- 贸易(9884)
- 易(9783)
- 农(9258)
- 财(7528)
- 技术管理(6702)
- 业经(6402)
- 农业(6272)
- 出(6106)
- 制(6082)
- 环境(5979)
- 关系(5667)
- 银(5574)
- 银行(5567)
- 学(5543)
- 行(5492)
- 发(5396)
- 融(5356)
- 金融(5356)
- 机构
- 大学(113670)
- 学院(110104)
- 济(60836)
- 经济(60167)
- 研究(45834)
- 管理(41693)
- 理学(35874)
- 理学院(35482)
- 中国(35383)
- 管理学(35179)
- 管理学院(34955)
- 京(25069)
- 科学(24130)
- 财(23173)
- 所(22706)
- 经济学(21149)
- 研究所(20815)
- 财经(19307)
- 经济学院(19142)
- 中心(19132)
- 经(18024)
- 北京(16657)
- 院(16220)
- 农(15835)
- 财经大学(14591)
- 科学院(14365)
- 江(13982)
- 业大(13827)
- 范(13550)
- 师范(13456)
- 基金
- 项目(74136)
- 科学(60208)
- 基金(57761)
- 研究(55113)
- 家(51172)
- 国家(50856)
- 科学基金(43035)
- 社会(39219)
- 社会科(37481)
- 社会科学(37473)
- 基金项目(29392)
- 自然(25173)
- 自然科(24673)
- 自然科学(24668)
- 教育(24349)
- 自然科学基金(24284)
- 省(24253)
- 资助(23840)
- 划(21778)
- 编号(19259)
- 部(18923)
- 中国(18830)
- 国家社会(18677)
- 重点(17208)
- 发(16713)
- 教育部(16528)
- 创(16123)
- 成果(15467)
- 创新(15416)
- 人文(15103)
共检索到168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荆晶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行业1998—2016年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行测度,发现2011年以前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相对提高了资本的技术效率以及边际产出,而在2011年以后技术进步由资本偏向转变为劳动偏向,这也是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U型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理论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的缩小是导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当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较大时,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以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更加偏向资本。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中国逐步走向自主创新道路,技术进步会更偏向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更为丰裕的劳动要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当技术差距较大时,经济开放程度是决定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关键因素,会通过促进资本增强型技术并抑制劳动增强型技术的方式,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而当技术差距缩小后,研发投入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并且会使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需要更加鼓励自主创新,注重引进人才和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劳动偏向性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天仕 徐现祥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技术进步方向却被忽略了。本文从Acemoglu(2002)的定义出发,推导出度量技术进步方向的方法,并据此考察了中国1978~2005年的技术进步方向。结果发现,样本期内中国的技术进步大体上是偏向资本的;而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更有助于提高资本(相对于劳动)的边际产出,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理解。
关键词:
技术进步方向 经济增长 劳动报酬份额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界秀
笔者在梳理评介不同方法核算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解与综合考察,并根据行业间面板数据对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强度和进口对工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资本强度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出口和FDI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世川 蒋青嬗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构建了要素配置、研发效率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分析框架,并利用1980—2017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在样本期内技术进步大致偏向资本,但这与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匹配。在1981—2017年研发效率对技术进步偏向的贡献度超过了要素投入效率的贡献度;在1981—2003年研发效率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而在2004—2017年要素投入效率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界秀
笔者在梳理评介不同方法核算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解与综合考察,并根据行业间面板数据对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强度和进口对工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资本强度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出口和FDi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彤玉 丁国杰
在技术与产业组织的关系上,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垄断与竞争的市场结构哪一个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行业的技术进步。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市场结构乃至产业组织的内生性和动态性,也忽视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组织演进的根本影响。本文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企业竞争、企业规模、进入壁垒、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指出技术进步不断引起市场特性的变化,因此要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来评价垄断或是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反垄断政策以及政府规制也应该随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 垄断 竞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赵燃 骆乐 韩鹏
本文运用1999~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密集度以及资产负债率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并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化、规模效率等指标值大于"三资"企业;另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较显著的正影响,而资本密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影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贺俊 陶思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最初几乎全部依赖国外技术支援到依靠归国科学家和自力更生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创新体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到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在市场应用过程中不断形成再创新能力和正向设计能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国工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路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日臻完善,由改革开放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到企业主体地位逐步提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主导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成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再到后来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竞争,特别是民营企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逐渐形成了内生、自主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当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仍然任重道远,针对技术标准、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和复杂生产装备等仍受制于人的问题,应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峰
制度、技术、工业化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一般性理论关系。制度和技术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不仅以独特的方式作用于工业化,而且还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合力推动工业化。通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和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这三个代表性阶段的分析,可以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与不发展(迟缓)归因于制度和技术。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科技进步的制度性促进,完善新型工业化的信息化带动制度,建立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加快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源促进制度,推行资源环境生态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现代环境产权制度和现代生态产权制度。
关键词:
近代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姚娟 张卫东
在考虑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系统法"对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6年期间的要素替代弹性和资本要素份额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测算出了各城市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呈现出资本和劳动要素互补的关系及资本要素份额高于劳动要素份额的特征;中国城市技术进步方向呈现三阶段变化:稳定偏向于资本阶段—过渡阶段—较为稳定偏向于劳动阶段;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指数D> 0的城市占比变化波动最大,西部地区变化波动较为稳定;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的动态变化基本符合由偏向于资本转为偏向于劳动的趋势,其中以深圳市最为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璋 唐兆涵 龙少波
近年来,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整体规模呈现上升不断扩大态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突出的是不断扩大技术引进规模。过高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使我国在充分享受后发优势的同时,也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引进式"发展的特点。文章认为我国的引进式技术进步是造成行业间工资差距增大的深层次原因。如将技术进步分为体现式和非体现式两种类型后,可以发现:我国引进的不同类型的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等产生影响,加剧了经济结构中原有的生产力不平衡状况,从而导致了行业间工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验证了文章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文章结论...
关键词:
引进式技术进步 行业间工资差距 资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东刚 李东生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棉纺织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民族棉纺织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使全行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涌现出大生、恒丰、申新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的典型企业。1895-1936年间,技术进步对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8.6%,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作用显著。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民族棉纺织工业 中国工业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振兵 邵帅 张诚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要素偏向技术进步指数,并试图通过考察相关因素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研究发现,中国工业部门整体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但是偏向程度呈现逐年减弱的的趋势,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程度差异较大,少数行业已经出现劳动偏向型的技术特征;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工资扭曲和要素禀赋结构弱化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而创新投入、行业竞争强度、环境规制强度与国有经济比重等因素则强化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在更深层次上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行业竞争所引致的"生产比较优势"和生产习惯的"棘轮效应"所决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