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3)
- 2023(12354)
- 2022(10548)
- 2021(9762)
- 2020(8548)
- 2019(19600)
- 2018(19340)
- 2017(37234)
- 2016(20029)
- 2015(22828)
- 2014(22979)
- 2013(22552)
- 2012(20643)
- 2011(18558)
- 2010(18159)
- 2009(16731)
- 2008(16347)
- 2007(14599)
- 2006(12324)
- 2005(10765)
- 学科
- 济(85144)
- 经济(85064)
- 管理(59709)
- 业(58999)
- 企(47912)
- 企业(47912)
- 方法(44629)
- 数学(40182)
- 数学方法(39664)
- 农(22821)
- 财(21832)
- 中国(19654)
- 业经(17670)
- 技术(17336)
- 学(16714)
- 贸(15777)
- 贸易(15774)
- 地方(15656)
- 农业(15513)
- 易(15328)
- 务(13595)
- 制(13569)
- 财务(13542)
- 财务管理(13506)
- 企业财务(12790)
- 理论(12761)
- 环境(12563)
- 和(12161)
- 银(11400)
- 银行(11350)
- 机构
- 大学(291240)
- 学院(291068)
- 济(121118)
- 经济(118768)
- 管理(115454)
- 理学(100741)
- 理学院(99677)
- 管理学(97876)
- 管理学院(97333)
- 研究(94680)
- 中国(69540)
- 京(60244)
- 科学(60038)
- 农(52234)
- 财(51689)
- 所(47697)
- 业大(47234)
- 中心(44891)
- 研究所(43883)
- 江(42934)
- 财经(42582)
- 农业(41545)
- 经(38824)
- 经济学(37635)
- 北京(36611)
- 范(36473)
- 师范(36035)
- 经济学院(34329)
- 院(33975)
- 州(33485)
- 基金
- 项目(204215)
- 科学(161149)
- 基金(149637)
- 研究(144522)
- 家(131912)
- 国家(130908)
- 科学基金(112543)
- 社会(92396)
- 社会科(87814)
- 社会科学(87785)
- 省(80314)
- 基金项目(79503)
- 自然(74602)
- 自然科(72955)
- 自然科学(72933)
- 自然科学基金(71657)
- 划(67791)
- 教育(67740)
- 资助(61528)
- 编号(57468)
- 重点(46408)
- 部(45634)
- 成果(44704)
- 发(43368)
- 创(43136)
- 创新(40444)
- 科研(39906)
- 课题(39172)
- 教育部(39037)
- 国家社会(38982)
共检索到408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炜
利用2008~2014年间两位码分类的中国工业分布滞后面板数据,在中间品三维框架下估计了中国工业技术差距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品使用效率快速提升、生产成本日益减小和创新能力的逐渐强化,美欧日韩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呈递减之势。只有积极制定和实施以低效率外资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差异化引资战略,善于利用外资的退出效应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才是提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梁泳梅
本文将基于松弛的效率损失测度法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相结合,通过将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按照投入要素与产出进行分解,测算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果发现,2001~2007年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降;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加强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污染治理生产率的来源表明,优先加强COD治理能更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收入差距 收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初晓 李平
将2004—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匹配,从行业异质性和进口来源国异质性两个方面系统探究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可显著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从行业异质性分析,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率方面,对第三产业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效率方面,且影响行业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绩效水平和规模水平均存在显著门槛效应;从来源国异质性分析,来自发达、自由度高、竞争力强、治理严格国家的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可通过激励效应和学习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
关键词:
中间品进口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溢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初晓 李平
将2004—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匹配,从行业异质性和进口来源国异质性两个方面系统探究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可显著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从行业异质性分析,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率方面,对第三产业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效率方面,且影响行业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绩效水平和规模水平均存在显著门槛效应;从来源国异质性分析,来自发达、自由度高、竞争力强、治理严格国家的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可通过激励效应和学习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对高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而言,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尚未跨过门槛,亟待提升。
关键词:
中间品进口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溢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姜青克 戴一鑫 郑玉
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经合组织数据库,测算了进口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1995—2009年27国家14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中间品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外国研发资本通过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间中间品对生产率有显著积极影响,而行业内中间品对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来自中国的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主要集中在低研发行业,高研发行业并不显著。对比美国,它所输出的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对其他国家的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包括高研发行业和低研发行业,尤其是前者。第三,中国的研发溢出更多是通过一次性的直接中间品的出口对世界产生影响,美国不仅通过直接中间品,还通过间接中间品的输出在更长的生产链上对世界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玉鹏 王茜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构成和生产率差距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技术人力资本和低技术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高技术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大;两种层次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依赖于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全国最高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距离,高技术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生产率差距较小时,高技术人力资本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较大,当生产率差距较大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依赖于低技术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人力资本构成 生产率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亮 王书飞 徐万枝
本文基于2000—200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使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进口中间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进口中间品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一因果效应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表现不同,其中对中大型企业的因果效应要高于全样本企业,而对小企业的因果效应则不显著。这说明在当今形势下,"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扩进口"的基本政策的正确性。本文的结论也说明了在坚持这一政策的同时,应把"扩进口"的对象进一步向中大型企业倾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杨名彦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探究其收敛俱乐部及地区差距来源。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测算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检验中国绿色TFP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趋势,运用QAP方法揭示地区差距来源。研究发现:剔除空间异质性等客观因素后,中国绿色TFP年均增长1.083%,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较之前提高5.2倍,中国29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呈现正增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绿色TFP增长源自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双重作用。考察期内中国绿色TFP增长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泛珠江经济带、西北地区省份构成的具有"区块链"特征的收敛俱乐部。以上三个收敛俱乐部的存在有利于缩小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而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呈现的"块状"收敛俱乐部、相邻省份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能缩小上述差距。技术效率变化差异则是当前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研究创新:提出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破除空间异质性影响和无法进行动态研究的局限,更加准确地测度中国省际绿色TFP的真实增长,并突破人为预先设定的区域界限,实现跨地区俱乐部收敛检验。研究价值:准确测算中国绿色TFP增长及其收敛俱乐部,深入揭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来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葛静芳 李谷成 尹朝静
采用Fre-Primont指数方法(FP指数),对1985—2013年我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通过方差分解法从构成角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3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与农业技术进步及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趋势相吻合;2)从省际差距看,剩余混合效率差距在整体地区差距中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技术效率差距逐渐占主导地位,其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剩余混合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3)基于投入产出数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崔敏 赵增耀
基于1990-2017年行业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各细分行业TFP增长率进行分解和测度,揭示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生产率演化进程及其异质性现象,并采用可导性对数方差分解法、VAR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TFP及其构成部分对服务业行业发展差距的贡献度,评估其异质性作用于行业发展差距的长短期效应。研究发现,在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过程中,TFP、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核心,规模效率改进发展水平一直滞后,配置效率改进在服务业发展初期较为滞后,但水平逐步提升;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行业间TFP及构成部分异质性在演化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且生活性服务业行业间异质性程度要小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间异质性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规模效率改进,技术效率改进异质性波动程度最小;TFP异质性是造成行业间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效率改进是主导因素,且该效应的发挥只有在长期具有显著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海平 王岳龙
针对大多数研究文献往往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29个省区1991~2008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绝大部分省区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3)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程度、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就业人员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渝琳 李敬
笔者以1992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地区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中、西部则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FDI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的关系,东、中部地区的省份大都进入了抛物线的右边部分,而西部地区则多数处于左半部分。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外商直接投资 城乡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火电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分析
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要素框架下分项要素绩效分解
中国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经验分析
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基于细分行业的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
中间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中国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我国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研究——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通用技术进步框架下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研究
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