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0)
2023(11368)
2022(9359)
2021(8341)
2020(7178)
2019(16038)
2018(15451)
2017(29181)
2016(15875)
2015(17288)
2014(17171)
2013(16965)
2012(15876)
2011(14580)
2010(14999)
2009(13961)
2008(13612)
2007(12138)
2006(10942)
2005(9783)
作者
(50586)
(42653)
(42574)
(40167)
(27277)
(20290)
(19047)
(16609)
(15999)
(14990)
(14884)
(14045)
(13964)
(13484)
(13308)
(12944)
(12583)
(12278)
(12268)
(12234)
(10720)
(10562)
(10500)
(9815)
(9699)
(9481)
(9338)
(8853)
(8671)
(8406)
学科
(93161)
经济(93093)
管理(49060)
(46775)
(38643)
企业(38643)
方法(38440)
数学(34922)
数学方法(34485)
地方(18647)
(17867)
中国(17797)
(17169)
(16833)
技术(15753)
业经(15751)
(13663)
贸易(13658)
(13227)
地方经济(13035)
环境(12300)
农业(12092)
(11397)
(11083)
金融(11082)
(10868)
财务(10840)
财务管理(10827)
企业财务(10438)
理论(10145)
机构
大学(247239)
学院(245085)
(113233)
经济(111446)
管理(92788)
研究(88400)
理学(81423)
理学院(80498)
管理学(78760)
管理学院(78340)
中国(63195)
科学(55224)
(50780)
(46507)
(46403)
(46203)
研究所(42725)
业大(40178)
财经(38135)
中心(38118)
农业(36991)
经济学(36290)
(35121)
(34704)
经济学院(32595)
北京(31628)
(31013)
(29375)
师范(28943)
财经大学(28387)
基金
项目(167617)
科学(132305)
基金(125052)
(112518)
研究(112310)
国家(111694)
科学基金(94726)
社会(75453)
社会科(71888)
社会科学(71864)
基金项目(65682)
(64734)
自然(63417)
自然科(62081)
自然科学(62060)
自然科学基金(60960)
(55218)
资助(51871)
教育(51305)
编号(40809)
重点(38447)
(37096)
(36112)
(35439)
创新(33347)
计划(32829)
国家社会(32596)
科研(32494)
教育部(31530)
成果(31205)
期刊
(122402)
经济(122402)
研究(69996)
学报(45289)
中国(41801)
科学(40524)
(40473)
管理(35134)
(34315)
大学(33321)
学学(32321)
农业(27637)
技术(22374)
经济研究(21858)
财经(19948)
(19226)
金融(19226)
(17253)
教育(16551)
业经(16325)
问题(16143)
技术经济(15895)
统计(15136)
(15091)
(14061)
(13929)
国际(13808)
科技(12642)
世界(12527)
决策(12236)
共检索到356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茹玉骢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 ,出于接近东道国先进技术的动机能够引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反向的外溢效应的存在是这种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前提。这就为技术劣势跨国企业向技术发达国家 (地区 )的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一国研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反向外溢 ,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行为加强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能力 ,同时它也有助于投资母国缩小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 ,建立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 ,打破在原有国际分工体系中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 ,它也对母国的市场结构和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滢  
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而对外投资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非常好的途径之一。本文在现有的国际研发溢出模型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研发溢出模型,并利用1990-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OFDI通过反向溢出效应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研发对国内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最大,中国也从国外研发中获得了一定的技术溢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国内吸收能力,使得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黎明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在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一结果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就政府的对外投资管理而言,应该以促进对外投资作为其未来政策制定的着力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杏  李小娟  
文章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研究了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与巨大潜力,提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凯南  李春梅  
近年来,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决策。在学界,外直接投资(OFDI)与技术进步的关联逐渐成为热点话题,随着各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母国营商环境对二者的关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鉴于鲜有文献探讨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本文尝试将营商环境纳入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论模型,从母国营商环境视角阐释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2004—2020年115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Hansen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在母国营商环境的影响下,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存在“V型”关系,即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OFDI对技术进步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第二,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具有国家异质性。当营商环境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OFDI对技术进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发达国家的营商环境临界值更大,新兴国家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强。第三,在解决内生性问题、替换指标和估计方法之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最后进一步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进行深层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必须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增强O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海波  俞佳根  
本文在利用索洛剩余法测算东亚新兴经济体各国(地区)1980-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动态性地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东亚新兴经济体各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正效应,但传导途径差异较大;而香港表现为负效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嘉  张元庆  
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母国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其作用机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母国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提升母国技术创新效率,三是反向技术溢出。这三方面的作用机理又各自涵盖了若干效应。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单期的而是循环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余海燕  沈桂龙  
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基于1995~2017年39个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得出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影响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结论;并将样本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检验结果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更能够促进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影响存在两面性;进一步用中国16个行业2004~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国内研发投入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产生了挤出效应,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也会不利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文章最后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五大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央企业及单位的OFDI最能够促进中国GVC增加值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更能够提升中国GVC增加值能力,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严婷  韩汉君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上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通过"生产要素需求创造"和"生产要素需求替代"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间接效应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的研究集中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工业企业ODI与工资的关系。本文利用Dealogic及FDI Markets数据库中2003-2017年12623家中国对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企业数据,考虑行业异质性的影响差异,在34个全行业的层面上进行跨时期和分行业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ODI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先扩大后缩小,呈"倒U型"趋势,但当前阶段缩小的影响仍小于扩大的影响。中国ODI通过"生产率效应"间接扩大了国内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并且影响具有时滞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间接扩大了国内行业间工资差距,但影响呈收敛趋势。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ODI总体上呈扩大影响,而资本密集型行业ODI总体上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影响。34个细分行业中,有24个细分行业的ODI当前处于扩大国内行业间工资差距的阶段。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行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缩小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文章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碳生产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3—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动态面板GMM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提升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碳生产率的提升。控制变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碳生产率的显著正相关因素,能源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碳生产率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分地区样本的实证检验中,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更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文章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碳生产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3—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动态面板GMM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提升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碳生产率的提升。控制变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碳生产率的显著正相关因素,能源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碳生产率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分地区样本的实证检验中,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小舟   卢米雪   李丹  
文章基于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在三个门槛变量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碳市场政策实施和二元梯度OFDI对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当以经济规模扩张为门槛变量时,OFDI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影响效果呈现由负向转为正向再转为负向的“倒U”型趋势;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门槛变量时,OFDI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影响效果先为正向后转为负向;以低碳技术创新为门槛变量时,OFDI对碳排放存在单一门槛的负向影响,且超过门槛值后碳减排效果进一步提升。碳市场政策实施后,OFDI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显著降低,负向影响得到提高;在将OFDI划分为二元梯度的分样本研究中,逆梯度投资比顺梯度投资的碳减排效果更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夏玲  殷凤  王志华  
文章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我国制造业、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本持平。通过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生产率不仅存在正向影响还存在行业差异,与制造业相比,服务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宗斌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高品质资源环境配套。新时代背景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及经济绿色发展为导向,如何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关键所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彤  崔昊  
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该数理模型重点对Cohen & Levinthal的"吸收能力"理论作了扩展,将母国研发支出的"双重身份"扩展到"三重身份"。随后本文使用OECD国家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1)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研发溢出可以促进母国技术进步;(2)母国的研发存量和东道国研发溢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替代作用"为主;(3)通过"门槛回归"发现,随着母国研发存量的增加,该"替代作用"逐渐增加,但是其增幅较为微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