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5)
2023(14634)
2022(12412)
2021(11901)
2020(9780)
2019(22595)
2018(22524)
2017(41665)
2016(23228)
2015(26435)
2014(26663)
2013(25584)
2012(23684)
2011(21257)
2010(21652)
2009(19802)
2008(18602)
2007(16617)
2006(14752)
2005(13192)
作者
(65520)
(53948)
(53795)
(51272)
(34424)
(26066)
(24722)
(21140)
(20840)
(19461)
(18686)
(18071)
(17173)
(16971)
(16876)
(16617)
(16290)
(16142)
(15502)
(15497)
(13717)
(13410)
(13100)
(12402)
(12172)
(12168)
(12056)
(11984)
(10908)
(10822)
学科
(84235)
经济(84144)
管理(64279)
(62373)
(53384)
企业(53384)
方法(38616)
数学(33066)
中国(32856)
数学方法(32575)
(26934)
金融(26933)
(25224)
银行(25177)
(24294)
教育(23261)
(22958)
(22493)
(21866)
理论(19747)
业经(19421)
技术(19280)
地方(18353)
(18016)
(15259)
财务(15187)
财务管理(15160)
农业(15046)
(14910)
贸易(14896)
机构
大学(325037)
学院(319151)
管理(121642)
(118231)
经济(115224)
研究(108076)
理学(104960)
理学院(103725)
管理学(101682)
管理学院(101094)
中国(81087)
(70717)
科学(67313)
(54425)
(54205)
(50537)
中心(50436)
师范(50120)
研究所(49520)
(48742)
(47452)
业大(46443)
北京(45580)
财经(43947)
师范大学(40992)
(39924)
教育(39565)
(39293)
(38879)
技术(38450)
基金
项目(215348)
科学(169282)
研究(163057)
基金(152433)
(131884)
国家(130637)
科学基金(111518)
社会(99098)
社会科(93692)
社会科学(93666)
(85694)
教育(80856)
基金项目(80479)
(73117)
自然(71540)
自然科(69878)
自然科学(69864)
编号(68768)
自然科学基金(68572)
资助(62934)
成果(58064)
课题(49553)
重点(49075)
(48158)
(46471)
(45340)
项目编号(42905)
创新(42043)
教育部(41802)
大学(41114)
期刊
(127156)
经济(127156)
研究(101497)
中国(69667)
教育(64614)
学报(50635)
科学(45778)
管理(44012)
(43667)
(40937)
大学(39075)
(37374)
金融(37374)
学学(35303)
技术(33361)
农业(30357)
财经(21405)
经济研究(19537)
业经(19332)
图书(18891)
(18239)
理论(16276)
职业(16268)
科技(15926)
技术经济(15874)
问题(15621)
(15584)
实践(15088)
(15088)
(14917)
共检索到481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非  吴晓蓉  
现代社会朝着越来越深度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教育人类学在此过程中逐渐与技术交叉、融合,发生了很多变化。目前学界就技术与教育人类学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的分析。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和理论建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呈现了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技术角色经历了从辅助到拓展、从隐匿到凸显的过程;研究对象技术化特征明显,从电化教育、网络教育到智慧教育,生发出了新的教育人类学研究问题;而在理论构建上,应用了科技人类学理论,却缺乏针对技术时代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构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海飞  
伴随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影视人类学逐渐被学术界认可和接受,并进入高校民族学、人类学专业讲堂。人类学影像在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要的学术转向,涉及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视角、表达语言和成果呈现等,其本质为如何面对研究对象,如何言说以及谁是言说主体等问题,这些也是影视人类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议题。通过对核心议题的辨析,可以使教学双方明确把握学科本质及发展方向,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爽  
2018年11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8年年会"流动与融合:教育人类学的探索"专题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得到了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界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全国教育人类学领域的42位专家学者和10余位研究生出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大学理想是大学的精神特质和理性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转型,大学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终会阻碍大学在未来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理想的内核、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大学对一流、卓越、至善的梦想和追求的内在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对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历程加以梳理,重点探讨了教育学与人类学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中国经验,并结合在我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中所应关注的议题加以深层探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晓蓉  
对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探讨,既与其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抑或二者兼收并蓄的困惑有关,也与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危机意识有关。为使我国教育人类学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兼收并蓄、视域融合,并最终实现本土生长,本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取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本土实践,学科体系和理论建构的本土探索,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本土诉求等角度,揭示了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回答:教育人类学为何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姗泽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文化与教育的关联历来不被人重视,生育文化常常被认为是与教育相关不大或毫无相关的领域,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文化问题的关注较少。但是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生育文化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分三个方面论及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生育文化及其研究价值,以期对关注教育、关注文化的教育价值、关注除学校以外更大教育空间的人们提供一个看待教育的新的视角,从而对教育发展有一定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海路  
2009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滕星教授的学术专著《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构建》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34.6万字,收录了作者有关教育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及相关访谈。该书按研究领域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访谈篇"三部分,共收入论文14篇、访谈6篇,文末附有教育人类学参考书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亚川  
廖泰初以人类学功能学派为理论指导,以社区研究为主要方法,展开对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教育的研究。他试图以教育为中心,进而关注与此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他重视对文化做整体性认识和理解,始终将教育视为文化之一部,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功能,将教育制度视为互相勾连的社会制度之一。他强调历时与共时研究并重,既关注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强调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彻底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找到中西文化的“互让点”,找寻中国教育的出路。廖泰初的教育理念,强调要立足原野,从民众现实需求出发,走温和的改良路线。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樊秀丽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入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美美与共的学问。它对弱势群体持有人文关怀,以语言和文化的中层相对主义呼应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的高层普遍主义,能够以形、气、神通观的立场,沟通国家治理和社群需要之间的利益诉求,达到"致中和"的效果。教育人类学要研究民族教育中"爱民族"和"爱国家"如何互补共存,如何协调一致。教育人类学通过民族教育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升华,能够以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为建设公平正义和人道美德的现代文明国家提供学术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全厚  
近年来,随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推广,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存在变相突破10%的红线、明股实债、社会资本方良莠不齐等乱象,PPP中隐匿的财政风险亟待关注。本文首先通过系统梳理PPP财政风险相关文献,对PPP隐匿的财政风险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风险识别原则。其次,构建PPP财政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情景分析,评估当前PPP隐匿的显性财政风险和隐性财政风险。最后,基于模型和实地调研情况,提出防范化解PPP中隐匿财政风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巴战龙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学金  
教育人类学有三种研究取向:一是从思辨的、形而上的角度阐释人与教育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二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性质;三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与各国"人类学"的传统有关,还与各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相连。可以说,"教育人类学"的内涵是一个多线的、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不同国家的教育人类学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与特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