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4)
- 2023(8144)
- 2022(6731)
- 2021(6337)
- 2020(5271)
- 2019(11956)
- 2018(11406)
- 2017(20977)
- 2016(11261)
- 2015(12843)
- 2014(12398)
- 2013(12413)
- 2012(11684)
- 2011(10716)
- 2010(10607)
- 2009(9543)
- 2008(9275)
- 2007(8175)
- 2006(7305)
- 2005(6671)
- 学科
- 济(51403)
- 经济(51355)
- 管理(32670)
- 业(31824)
- 方法(23719)
- 企(23144)
- 企业(23144)
- 数学(21909)
- 数学方法(21800)
- 中国(16956)
- 农(14370)
- 技术(13719)
- 财(12426)
- 贸(12132)
- 贸易(12123)
- 易(11948)
- 农业(9923)
- 业经(9594)
- 税(9013)
- 出(9001)
- 学(8727)
- 税收(8503)
- 收(8424)
- 制(8364)
- 环境(8016)
- 技术管理(7828)
- 家(7155)
- 银(7118)
- 银行(7092)
- 行(6938)
- 机构
- 大学(168427)
- 学院(165041)
- 济(81463)
- 经济(80359)
- 研究(64100)
- 管理(62698)
- 理学(54329)
- 理学院(53738)
- 管理学(53138)
- 管理学院(52811)
- 中国(48874)
- 科学(36480)
- 京(36259)
- 财(36179)
- 所(32389)
- 研究所(29621)
- 农(29485)
- 财经(28586)
- 中心(27712)
- 经济学(27338)
- 经(26520)
- 经济学院(24823)
- 业大(24674)
- 北京(23378)
- 农业(23327)
- 江(22659)
- 院(22469)
- 财经大学(21583)
- 科学院(19793)
- 范(19738)
- 基金
- 项目(113273)
- 科学(90527)
- 基金(86148)
- 研究(82074)
- 家(76928)
- 国家(76427)
- 科学基金(64416)
- 社会(56187)
- 社会科(53693)
- 社会科学(53681)
- 基金项目(44386)
- 省(40005)
- 自然(39343)
- 自然科(38520)
- 自然科学(38511)
- 自然科学基金(37923)
- 教育(36479)
- 资助(35423)
- 划(35206)
- 编号(29874)
- 部(27261)
- 重点(26080)
- 国家社会(26017)
- 发(24956)
- 中国(24527)
- 创(24441)
- 成果(24211)
- 教育部(23452)
- 创新(23184)
- 人文(21794)
共检索到249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军
对于DSGE模型中的技术进步过程,很多文献将其设置成"中性"特征置入生产函数,目前还没有文献从发展经济体"技术吸收"的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问题。通过构建一个两国贸易流动与技术吸收特征的动态模型,本文采用前沿的"贝叶斯估计"方法讨论了中国技术演化的实现路径。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吸收与创新"并举的模式能够在统计意义上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技术吸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开放经济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长期可持续的。当技术存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军
对于DSGE模型中的技术进步过程,很多文献将其设置成"中性"特征置入生产函数,目前还没有文献从发展经济体"技术吸收"的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问题。通过构建一个两国贸易流动与技术吸收特征的动态模型,本文采用前沿的"贝叶斯估计"方法讨论了中国技术演化的实现路径。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吸收与创新"并举的模式能够在统计意义上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技术吸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开放经济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长期可持续的。当技术存量积累水平较高时,其对GDP的提升效应要延续到下半个周期才能够体现出来;当技术吸收少、自主创新多时,全要素生产率在短期内的提升结果低于技术吸收多时的情景;当国外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时,国外技术创新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具有提升效应,但是抑制了本国技术的增长效应,呈现出一定的技术"替代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乾 钟昌标 黄远浙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乾 钟昌标 黄远浙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汪曲
利用1995—2009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检验了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地区获得的技术溢出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省际技术溢出以及来自进出口贸易、FDI和ODI渠道的技术溢出都是影响地区TFP及其分解变量——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制度因素、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综合变量通过与技术溢出发生交互作用,对地区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焦勇 杨蕙馨
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干预、产业结构扭曲的非平衡增长模型,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方法实证考察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各省份产业结构扭曲程度平均值达到10. 60%;政府干预通过促进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动方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扭曲通过阻碍技术进步的方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促进作用是通过降低产业结构扭曲程度方式实现的,产业结构扭曲不论是偏向工业还是偏向服务业均不改变影响机制;产业结构扭曲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平均水平达到了0. 53%,且这一损失呈现U型变化趋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艾育红 彭迪云
自主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自主创新被分解为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创新过程,选取2000—2019年中国12大高技术细分行业,采用全面的FGLS方法,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和对外开放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主研发、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提高了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产生了抑制作用;引进吸收能力并检验消化吸收过程后发现,自主研发并未充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技术及引进技术,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但出口贸易实现了正向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内外资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后发现,引进技术均未能得到有效吸收,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要提高发展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引智机制",加强人才培养。
关键词:
自主研发 对外开放 高技术产业 吸收创新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容 许婧 黄开华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政策是促进产业发展、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基础。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在保障重大政策落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文章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机制路径。结果表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机制路径是通过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和加快僵尸企业出清,进而提高产业的技术效率,实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更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更高的地区,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保昌 谢建国
本文采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银行(2006)中国120个城市调查数据构建的政府质量指标的匹配数据,检验了政府质量与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较高的政府质量可以有效提升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3)随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逐渐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主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意愿相对缺乏。本文研究结论证明,政府质量的提升可以使得政府以较小的补贴强度实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政府质量 政府补贴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佳澍
污染防治是我国决胜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积极采取环境规制措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中国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尤其是东部地区的TFP受环境规制的影响能够尽快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发现,环境规制可以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引起TFP的"U"型变动,但二者对TFP的提升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旺
基于中国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Fare—Primont指数法测度30个省际全要素生产率,通过门限回归分析数字金融与金融监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数字金融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其影响作用呈现"倒U型"趋势;金融监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与金融监管宽松地区相比,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监管严格地区表现的更为显著。在发挥数字金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更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将数字金融纳入国家统一监管之下,通过政府监管引导数字金融优化推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杰刚 杨军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利用200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横向政府竞争与纵向政府竞争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以及省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纵向竞争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着“U”型关系。此外,纵向政府竞争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纵向政府竞争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可知,横向政府竞争在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而纵向政府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构建横向财政协调机制和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弹性调整央地之间的财政分权比重、营造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了启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冀云阳 钟世虎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新口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传导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由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的资本配置效率下降是造成上述负面影响的重要机制;第三,在土地融资依赖度和市场化程度更低的城市,上述影响表现得更为突出;第四,进一步分解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主要降低了规模效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许瑜 唐梦晗 王敏
经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战略决策,政府环境审计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2013~2022年我国281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环境审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环境审计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种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水平高、数字经济赋能强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作用路径检验发现,政府环境审计通过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公众环境关注度以及地区污染治理等方面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政府环境审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思霖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2007—2013年我国30个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引入政府干预变量,对金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指标的引入却在金融集聚与TFP增长之间产生了负效应。
关键词:
金融集聚 政府干预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