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7)
2023(11896)
2022(9270)
2021(8097)
2020(6429)
2019(14077)
2018(14329)
2017(26092)
2016(14478)
2015(15979)
2014(15534)
2013(14982)
2012(13246)
2011(12076)
2010(12261)
2009(11320)
2008(10932)
2007(9707)
2006(8863)
2005(7743)
作者
(40147)
(34054)
(33667)
(32044)
(20928)
(16311)
(15191)
(13128)
(12776)
(11964)
(11585)
(11264)
(10612)
(10506)
(10362)
(10240)
(10207)
(9925)
(9763)
(9621)
(8548)
(8416)
(8163)
(7778)
(7691)
(7681)
(7528)
(7439)
(6927)
(6837)
学科
(59604)
经济(59537)
(46860)
(46002)
管理(35106)
农业(30671)
(26523)
企业(26523)
业经(22849)
方法(18972)
数学(17021)
中国(16841)
数学方法(16837)
(15058)
技术(14806)
(14626)
收入(12121)
(11344)
(10950)
地方(10740)
农业经济(10545)
产业(10494)
(10219)
贸易(10216)
(9992)
信息(9653)
(9628)
银行(9599)
(9340)
(9329)
机构
学院(201445)
大学(193177)
(84398)
经济(82748)
管理(75065)
研究(69024)
理学(64850)
理学院(64226)
管理学(63146)
管理学院(62769)
(54914)
中国(51983)
农业(41926)
科学(41831)
(39669)
业大(37228)
(36039)
(34635)
中心(32215)
(32015)
研究所(31326)
财经(27509)
(27480)
师范(27215)
农业大学(26143)
(25074)
经济学(24865)
(24535)
技术(24325)
北京(24202)
基金
项目(136278)
科学(106967)
研究(105676)
基金(95703)
(83432)
国家(82565)
科学基金(70395)
社会(67400)
社会科(63560)
社会科学(63542)
(57048)
基金项目(50137)
教育(48307)
编号(46056)
(45517)
自然(41461)
自然科(40498)
自然科学(40489)
自然科学基金(39739)
资助(36519)
成果(36415)
(31605)
(31547)
课题(31125)
重点(30720)
(30151)
(29477)
国家社会(28602)
创新(28103)
(27567)
期刊
(100775)
经济(100775)
(59465)
研究(58784)
中国(48205)
农业(40381)
学报(31778)
教育(30152)
科学(29302)
(25800)
大学(25102)
学学(23612)
管理(23555)
业经(23368)
技术(21126)
(19465)
金融(19465)
(19197)
经济研究(14344)
农村(13902)
(13902)
农业经济(13826)
问题(13671)
财经(12826)
(11745)
技术经济(11276)
(11179)
世界(11098)
科技(10776)
经济问题(10167)
共检索到307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锦华   游葭露  
提升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的要求,也是弥合数字鸿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测算数字素养对不同行业农民工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系统研究了数字素养对农民工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中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呈现“互补效应”,而服务业从“替代效应”逐渐过渡到“生产率效应”;第二,数字素养对制造业农民工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趋于提高,但对流通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作用呈弱化趋势;第三,城市包容性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传统社会网络的影响正在减弱。本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继国  赵文燕  
数字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农村居民实现金融幸福,有助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两个层面选取代表性指标衡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应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素养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素养的提升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而且对农村居民的总体富裕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金融素养通过提升创业水平和增加社会资本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工具普及对数字金融素养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助推作用。研究结论为提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消弭数字鸿沟进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伟   王子豪  
在新发展阶段下,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支撑,也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我国31个省(市、区)2012—2021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积极作用,是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且其推动作用随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高呈现出非线性式增强趋势;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要从加快补齐短板、保障个体“数字权利”、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入手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稳步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柠泽   王艺蔚   孙学涛  
促进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在农村,如何依靠数字赋能促进农户共富尤其重要,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成为数字赋能的关键举措。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提升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数字素养每提升1%,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概率将提高4.5%;数字素养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受农户禀赋的影响,低学历、青中年和女性农户更容易在数字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受益;提升数字素养还会增加农户信息优势、提高其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为此,政府应系统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数字素养和持续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为数字赋能共同富裕促进效应的长效机制提供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哲   雷琳  
全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户共同富裕,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创新性将数字乡村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户共同富裕纳入同一发展框架,以实证检验三者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户共同富裕;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向影响农户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具有一定稳健性;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效应存在受教育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地区以及与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全面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促进农户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柳松   谭卓敏   陈楚娜  
财富是富裕的题中之义。针对农村家庭财富水平亟需提升的现实,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通过克服内生性的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数字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素养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家庭财富积累;缓解流动性约束、提升社会资本以及促进非农就业是数字金融素养影响农村家庭财富积累的三条重要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财富规模越小的农村家庭,提升数字金融素养产生的创富作用越大,并且经济欠发达地区、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低物质资本和低人力资本的农村家庭提升数字金融素养能够产生更大的创富作用。因此,开展数字金融教育活动,推进数字金融下乡,是提升农村家庭财富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共享发展成果,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手段。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永蓉  
文章以农村家庭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双重差分结果同样证实三产融合政策提出与规划实施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从农村家庭异质性特征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更有助于提升在“三大资本”处于劣势、低收入层次家庭的收入水平,间接缓解农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使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得以改善。利用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标进行检验,亦证实了三产融合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据此,提出“三链同构”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多措并举”优化三产融合环境、“双向嵌入”巩固三产融合致富成果等建议,以期为三产融合政策在农村地区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永蓉  
文章以农村家庭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双重差分结果同样证实三产融合政策提出与规划实施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从农村家庭异质性特征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更有助于提升在“三大资本”处于劣势、低收入层次家庭的收入水平,间接缓解农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使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得以改善。利用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标进行检验,亦证实了三产融合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据此,提出“三链同构”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多措并举”优化三产融合环境、“双向嵌入”巩固三产融合致富成果等建议,以期为三产融合政策在农村地区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诚  
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恰好与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均衡共享等内涵上相契合,故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依托于数字经济形态。本文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辨析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首先,从市场机制、要素分配制度、新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梳理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一般分析框架,提出数字经济要坚持市场化运行规则,并要处理好数据要素的分配以及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分配关系;其次,从初次、再次、三次分配视角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改善了收入分配关系,使不同群体、地区和城乡的分配更加均衡;最后,从长期视角提出了数字红利被少数平台垄断、公平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越来越形式化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煌  
本文利用2014—2021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县级数据实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非农经营规模和促进非农就业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正向关系会增加。根据相应研究,本文提出拓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提高数字金融的素养和重视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指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煌  
本文利用2014—2021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县级数据实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非农经营规模和促进非农就业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正向关系会增加。根据相应研究,本文提出拓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提高数字金融的素养和重视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指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石伟平  
2023年1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学英教授的新作《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农民工的视角》,该著作也是其主持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农民工的视角”(课题批准号:19FJKB017)的结题成果。全书共44.1万字,分5编15个章节。该著作建构了技能形成、就业、减贫的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新时期多元扰动下复杂多变的技术/技能变迁、就业迭代、人力资本投资,追溯了国内外低技能劳动力技能形成实践,调研了农民工接受在职培训、正规教育(高职扩招)的现状,分析了农民工技能形成的内在机理。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技能型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背景下,该著作非常值得一读,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大建   应瑞瑶  
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并不断缩小其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C)和户籍人口问卷(D)数据,从农民工收入增长及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缩小的视角探究了居住证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发现,(1)持有居住证可显著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并缩小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即居住证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进一步研究表明,职业地位提升、社会资本积累、身份认同提高是居住证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缩小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3)异质性分析发现,居住证对跨省流动、受教育水平低、有劳动合同、新一代农民工收入增长和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缩小的作用更强。综上,本文认为应破除居住证的申领门槛并提高持证者的权益,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靖远  于文成  
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富裕程度以及富裕程度差异的影响,可视化共同富裕目标,并深入挖掘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素养对于家庭富裕程度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家庭间的富裕程度差异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U形影响;从众投资与理性投资在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富裕程度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金融监管在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间富裕程度差异的影响中发挥减缓其非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应对数字化发展浪潮,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坤  周云波  成前  
我国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着眼于缩小贫富差距的相对贫困治理。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农民工群体是相对贫困治理和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构建适应流动人口群体特点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运用A-F方法对农民工和城—城流动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各类致贫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获取不足使农民工群体在收入增长方面相对城—城流动人口面临更大的阻力和瓶颈;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分割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实现自身发展的显著阻力,其中住房、社会保障和教育因素的致贫影响最为显著;年龄的致贫影响呈正U型分布,老龄化将极大地影响农民工群体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户籍身份、婚姻状态、流动范围、子女数量等因素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精准辨识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致贫短板及其高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对助力更多农民工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和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