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9)
2023(8828)
2022(7177)
2021(6523)
2020(5268)
2019(12033)
2018(11659)
2017(22176)
2016(11244)
2015(13060)
2014(12959)
2013(13318)
2012(12935)
2011(12005)
2010(11913)
2009(11212)
2008(10761)
2007(9612)
2006(8847)
2005(8344)
作者
(34173)
(28754)
(28585)
(27516)
(18488)
(13598)
(12814)
(11183)
(10926)
(10380)
(10045)
(9412)
(9312)
(9300)
(9207)
(8905)
(8545)
(8345)
(8208)
(7571)
(7395)
(6991)
(6895)
(6620)
(6587)
(6501)
(6157)
(5888)
(5756)
(5749)
学科
(78823)
经济(78773)
管理(31712)
(31703)
方法(27117)
数学(24594)
数学方法(24509)
(22476)
企业(22476)
中国(20560)
地方(17286)
(16541)
(14000)
(13767)
贸易(13758)
(13406)
业经(12913)
地方经济(12891)
技术(12696)
(12196)
农业(12116)
(10508)
(10086)
金融(10086)
环境(10076)
收入(9771)
(9574)
银行(9561)
(9332)
(9191)
机构
大学(182417)
学院(180089)
(100665)
经济(99307)
研究(73674)
管理(65689)
中国(56596)
理学(55811)
理学院(55190)
管理学(54643)
管理学院(54285)
(41238)
(39098)
科学(38584)
(37295)
经济学(34613)
研究所(33617)
财经(32933)
经济学院(31097)
中心(31032)
(30185)
(26077)
北京(25779)
(25696)
(25300)
财经大学(24405)
科学院(22955)
(21975)
师范(21830)
业大(21554)
基金
项目(113490)
科学(91208)
基金(86669)
研究(84416)
(75720)
国家(75222)
科学基金(63741)
社会(59973)
社会科(57221)
社会科学(57210)
基金项目(44084)
(39424)
自然(36759)
教育(36680)
自然科(35944)
自然科学(35934)
资助(35853)
自然科学基金(35354)
(33747)
编号(30216)
国家社会(27682)
(27581)
(26626)
重点(26104)
中国(25862)
成果(24850)
教育部(24159)
(23569)
人文(22859)
发展(22619)
期刊
(114515)
经济(114515)
研究(63946)
中国(36783)
(29997)
管理(27045)
科学(25325)
学报(23967)
(23960)
经济研究(21055)
大学(19058)
财经(18286)
学学(18107)
(17468)
金融(17468)
技术(17293)
农业(16784)
(16119)
问题(15349)
(14928)
世界(14262)
国际(13859)
业经(13345)
技术经济(12862)
教育(12569)
统计(10429)
(9953)
经济问题(9387)
(9004)
经济管理(8517)
共检索到289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先明  秦开强  
本文通过σ收敛方法和β收敛方法考察8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80—2011年间的技术和收入收敛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30多年来技术收敛对收入收敛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显著,技术收敛对低收入国家收入提高的约束比高收入国家要小。长期来看,技术收敛对收入收敛的作用明确且积极,并且后期的技术进步努力更为重要。在这一期间中国与前沿国家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并且表现出总体缩小但不稳定的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少平  杨洋  
本文根据研究目的而构建GDP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协整系统,将简约的协整VECM模型转换为结构VECM,继而转换成包含有协整信息的VMA,通过VMA识别长期和短期冲击并分解长期趋势。根据长期趋势的演变和GDP的分布而推断经济新常态的数量特征。由此产生的主要结论为:GDP长期趋势呈现出结构性下移,其平均增幅从2001—2009年的9.88%,下降到2010—2014年的7.85%。这一结果揭示了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源头,其隐含的意义之一是宏观经济形成了部分弱供给特征。基于长期趋势的结构性下移,本文推断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少平  杨洋  
本文根据研究目的而构建GDP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协整系统,将简约的协整VECM模型转换为结构VECM,继而转换成包含有协整信息的VMA,通过VMA识别长期和短期冲击并分解长期趋势。根据长期趋势的演变和GDP的分布而推断经济新常态的数量特征。由此产生的主要结论为:GDP长期趋势呈现出结构性下移,其平均增幅从2001—2009年的9.88%,下降到2010—2014年的7.85%。这一结果揭示了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源头,其隐含的意义之一是宏观经济形成了部分弱供给特征。基于长期趋势的结构性下移,本文推断长期趋势和GDP增速的取值范围,据此检验GDP增速服从截尾正态分布,由此计算GDP的长期趋势分布于5.5%—7.5%之间,GDP增速具有91.5%的概率稳定在6%—7.5%的区间。这一结论意味着,我国GDP增速的持续下滑将止于6%以上;GDP增长速度正在从10%左右减速至6%—7.5%之间,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洋  
该文以中国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变量组成全球宏观经济的协整系统,基于长期协整关系分解中国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再进一步运用因子模型提取世界经济周期因子。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具有长期的共同增长趋势,而提取的世界经济周期因子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53%,说明世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长期和短期协同关系。现阶段中国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长期趋势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其中2012年至2015年中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为7.16%。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促进了短期需求并形成周期成分,但并没有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志钢  刘霞辉  
本文通过将1985—2030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运用基于人口、就业因素的恒等式分解法与标准生产函数分解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两者都表明人口结构转型是近来及未来几年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因素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如果未来过度依赖投资,低效的资本投入将会伴随人口"负利",把经济拖入过快的减速通道,而扭转这一切的枢纽则在于提升资本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冉光和  潘辉  吴利  
文章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呈现出长期的均衡关系,且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越大;若以1992年为界将改革开放分为两个阶段,则两个阶段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后一阶段大幅拉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佩佩  马云艳  
文章基于1981~2010年的中国人口数据,构建了时间序列数据,并运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Gramer分解定理,将原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成分和平稳的零均值误差成分。对于确定趋势部分得到中国人口增长与时间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对于误差部分建立了ARMA(2,1)模型,把这两部分相加便得到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模型。从而,通过构建的长期趋势模型,计算出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将会逐渐减小,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中国人口数量将呈现出递减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斌  李平  
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握时机,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力争我国经济过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争取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原定比一九八○年翻两番的要求,由温饱进入小康。所以,正确合理地分析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客观依据,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经济研究》1992年第2期刊载的郑友敬,方汉中的《经济增长趋势研究》一文(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达禹  徐斌  王俏茹  
研究目标:动态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研究方法:构建非齐头时变混频动态因子模型估计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采用时变方差分解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贡献。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早已于2007年就步入了下行区间,而在2016年后它的主体态势开始从持续下行转向渐趋稳定;人口红利和技术红利的协同消退主导了本轮经济增长的趋势下行,而资本深化的相对稳定则为中高速增长提供了趋势动能;目前经济增长趋势已正式步入劳动投入渐趋稳定、技术增长渐趋稳定和资本深化渐趋稳定的三重稳定阶段,这说明由新冠肺炎疫情等局部冲击引致的经济增长率下行仅是短期现象,并不会轻易破坏中高速阶段稳态的趋势基础。研究创新:将时变要素和非齐头数据纳入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提高了模型处理非规则数据的能力。研究价值:充分肯定了当下的经济波动更多是源于暂时性冲击,而中高速增长具备扎实的趋势基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强  陈泽珅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1986—2013年中国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都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仍能进一步增强;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技术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制度冲击的影响衰退更快。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期经济增长将回稳到7%—8%的区间。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扩张放慢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中期稳增长也将提出诸多新的挑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丁爽  
考虑到2022年财政与信贷脉冲略偏向积极提振效应,笔者预测2022年GDP增长或达5.3%。楼市信贷环境或将见底回暖,但房地产投资放缓仍是经济增长拖累因素;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货币及财政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降低;汽车芯片供应改善会带来上行风险,而楼市需求疲软会构成下行风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白永秀  吴航  
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经济成长期,经济总体呈现出超高速或相对高速增长的特点;在经济成熟期,经济总体呈现出正常增长或低速增长的特点。在人类经济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是个客观的演化规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国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概括为四种类型:一是超高速增长(9%及以上的增长率);二是相对高速增长(6%~9%之间的增长率);三是正常增长(3%~6%之间的增长率);四是低速增长(1%~3%之间的增长)。中国当前已进入相对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能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揭示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探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趋势与提升动能的路径。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00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发现: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比2000年提升了23.2%,但比2010年有所下滑,比2012年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结构呈现内在结构构造的强缺口性、质量因子优化的非齐次性和内在结构运行的不平稳性等三大特征。驱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第一因素是经济性质量,第二是负面性质量,第三是协调性质量,第四是创新性质量,第五是有效性质量。然而,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性质量却变成了抑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有效性质量的下滑也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微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创新性质量、协调性质量、负面性质量则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增长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有望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好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中引入了本源性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协调性和负面性;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变迁的动能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有效提升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晓河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趋势放缓,这是短期变量和长期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短期变量主要是受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摩擦等引起的供需冲击,以及各级政府在同一时段相继出台一些规定形成了“合成谬误”,对经济运行形成了紧缩效应,在短期因素影响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失效或被减弱的风险。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趋势性下降是由结构转换迟缓引起的,带有机制性下降的特点。由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引领的转型不及时,由中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的进程滞后,由原始自主创新替代大规模复制创新过程受阻,加之人口结构过早过快出现老龄化及外部环境突变等,都是影响我国经济长期走向的重要因素。当前宏观政策目标短期是防止经济过快过大下滑,长期是防止经济增长提前过早出现趋势性下降。为此,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消费引领、制造业高端化为导向,重新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