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49)
- 2023(21807)
- 2022(18182)
- 2021(16649)
- 2020(14006)
- 2019(31417)
- 2018(31259)
- 2017(59420)
- 2016(32520)
- 2015(36146)
- 2014(35612)
- 2013(35017)
- 2012(31640)
- 2011(28309)
- 2010(28312)
- 2009(26241)
- 2008(25822)
- 2007(23520)
- 2006(20427)
- 2005(17980)
- 学科
- 济(131026)
- 经济(130875)
- 业(112339)
- 管理(101058)
- 企(93302)
- 企业(93302)
- 方法(59326)
- 农(50310)
- 数学(49323)
- 数学方法(48746)
- 财(37642)
- 业经(37552)
- 中国(35245)
- 农业(33237)
- 制(25857)
- 务(25697)
- 技术(25687)
- 财务(25632)
- 财务管理(25587)
- 学(25239)
- 贸(24829)
- 贸易(24816)
- 企业财务(24273)
- 易(24160)
- 地方(24122)
- 理论(23232)
- 和(21517)
- 环境(20891)
- 划(20262)
- 银(20122)
- 机构
- 学院(461076)
- 大学(451966)
- 济(187068)
- 经济(183366)
- 管理(179344)
- 理学(155008)
- 理学院(153394)
- 管理学(150632)
- 管理学院(149795)
- 研究(148651)
- 中国(114504)
- 科学(93815)
- 京(93592)
- 农(91682)
- 财(84608)
- 所(75301)
- 业大(74099)
- 农业(71514)
- 江(70497)
- 中心(70391)
- 研究所(68557)
- 财经(67783)
- 经(61665)
- 北京(57432)
- 经济学(56847)
- 范(56806)
- 师范(56090)
- 州(55496)
- 院(53171)
- 经济学院(51613)
- 基金
- 项目(312150)
- 科学(245756)
- 基金(226042)
- 研究(224209)
- 家(199044)
- 国家(197312)
- 科学基金(169606)
- 社会(143093)
- 社会科(135528)
- 社会科学(135490)
- 省(125468)
- 基金项目(119795)
- 自然(111120)
- 自然科(108681)
- 自然科学(108649)
- 自然科学基金(106733)
- 划(104212)
- 教育(103688)
- 资助(91466)
- 编号(90366)
- 成果(70858)
- 重点(70604)
- 创(68635)
- 部(67999)
- 发(67858)
- 创新(63689)
- 课题(62189)
- 科研(60223)
- 国家社会(59366)
- 业(58743)
- 期刊
- 济(206498)
- 经济(206498)
- 研究(124786)
- 中国(88736)
- 农(88138)
- 学报(75315)
- 科学(69219)
- 管理(68378)
- 财(67892)
- 农业(59412)
- 大学(56928)
- 学学(54408)
- 教育(46087)
- 技术(43767)
- 融(42084)
- 金融(42084)
- 业经(39066)
- 财经(33184)
- 业(33063)
- 经济研究(31850)
- 经(28601)
- 问题(27817)
- 技术经济(24739)
- 版(24004)
- 科技(22932)
- 统计(21466)
- 商业(21325)
- 现代(20856)
- 策(20641)
- 世界(20582)
共检索到671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传宇 李昊宇 孙中叶
基于数理模型和理论分析,利用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农业技术创新视角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农业专业化集聚能显著提高农业碳生产率。(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通过影响农业技术水平发挥作用。(3)门槛回归和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技术水平下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同。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继续推进农业主产区建设,发挥农业专业化集聚的优势,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坚持农业在地理区位上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传宇 李昊宇 孙中叶
基于数理模型和理论分析,利用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农业技术创新视角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农业专业化集聚能显著提高农业碳生产率。(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通过影响农业技术水平发挥作用。(3)门槛回归和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技术水平下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同。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继续推进农业主产区建设,发挥农业专业化集聚的优势,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坚持农业在地理区位上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艳荣
笔者从农业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索了集聚区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砀山县酥梨产业集聚区300家农户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结构性检验,验证了这三个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研究表明,网络结构密集会促进区域内知识溢出和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加强,吸收能力的增强有利于知识的溢出,而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正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银西阳 贾小娟 李冬梅
[目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巍 王春平 李旭
通过我国27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开放经济环境下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随着其开放度不同,农业FDI对该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不相同,具体来说,出口依存度低于6.404%时,农业FDI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负效应,在6.404%和21.715%之间,影响不显著,而高于21.715%时,农业FDI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效应,农业FDI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现"U"型特征,而对外投资率存在单一门槛,当地区的对外投资率低于0.2955%时,农业FDI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海英 杨明 王殿武
探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对行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集聚性及溢出效应。选取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剖析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工业结构升级、循环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替代3个中介变量对碳生产率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各省份碳生产率空间自相关,且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2)绿色技术创新对本地碳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溢出效应不显著;(3)3个中介变量占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替代>循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与交通运输替代、工业结构升级产生的中介作用不同,但交通运输替代与工业结构升级二者的中介作用不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韩海彬 张莉
本文基于2002~201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建立了以农村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以考察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第二,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跨越第一门槛值后,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高于第二门槛值时,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第三,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人力资本的耦合协调度普遍偏高,并且农业信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顾晟景 周宏
[目的]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29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虎 朱礼才
农业专业化集聚是我国农业区域发展的未来趋势。基于我国农业区域规划的宏观视角,运用2009—2016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使用基尼系数构建了农业集聚的专业化指数,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发现我国农业专业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Moran’s I散点图反映出我国农业专业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均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集聚态势,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集聚态势逐渐显著;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方法,就农业专业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农业专业化促进本省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且对相邻省份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勇斌 魏春华 刘殿国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新支撑、新引擎。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大小、方向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并且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农业保险分别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效应和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大小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特征,并且农业新质生产力对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本文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朝晖 宋琴 杨国永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何可
[目的]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农业碳生产率,而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城镇化划分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维度,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别探讨其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及差异。[结果]1997—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省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其他变量后,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不利于当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城镇化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邻近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本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间接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他城镇化并无此效应。而在利用熵值法构建综合城镇化变量后,仍发现城镇化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改善。[结论]因此,制定区域农业碳减排及污染治理政策时,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的同时,强化空间综合治理与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储霞玲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洪建军
[目的]利用种植业产量数据,在县域层面上分析1997—2016年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方法]在通过区位熵模型计算农业专业化指数的基础上,引入重心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探究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的时空集聚效应。[结果](1)1997—2016年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尤以2007—2016年提升速度最快,这种变化趋势得益于广东省专业镇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2)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已在粤北(河源市和梅州市西部)、粤西(阳江市)和珠三角(江门市)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蔬菜专业化集聚优势区基本未发生变化,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和东莞市等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瓜果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种植区域分散和相对集中并存,专业化集聚优势区从粤北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及偏北区域(肇封开县、德庆县、郁南县)。桑茶专业化区域重心从广东省东北部转移到西南部,目前在粤北的云浮、粤西的茂名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区域,但规模较小。(3)广东省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化格局。粮食专业化产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决定了蔬菜专业化产区的分布呈现杜能模型的圈层结构,瓜果和桑茶专业化产区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结论]应从优化调整农业专业化空间布局、突破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效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秦炳涛 郭援国 葛力铭
绿色技术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之计,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软约束”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公众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独特优势,系统探讨了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立足于创新对象的不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公众参与能够显著地提升绿色工艺创新,而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2)公众参与依赖于政府环境规制迫使企业污染成本内部化,进而间接影响绿色工艺创新;(3)区域异质性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对绿色工艺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地区对绿色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的正向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方面,本地公众参与不仅会提升本地绿色工艺创新,同时这种正向效应也会辐射到经济差距较小的周边地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厘清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明确其作用路径,为“三方共治”治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鄢曹政 殷旅江 何波
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2020年面板数据,探析物流业集聚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利用区位熵法和DEA-Malmquist模型对物流业集聚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根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不高,地区间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稳增长,全局空间相关性较弱,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性且呈现出随时间变化加强的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并不完全符合;物流业集聚对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开放程度、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为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从构建物流集聚高地、促进物流省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物流业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促进两业协同、绿色、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城市碳生产率——基于绿色创新视角
技术创新、空间集聚与区域碳生产率
重污染行业碳生产率动态演进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环境规制及技术创新视角
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与绿色创新绩效——基于要素市场扭曲的中介效应研究
产业集聚专业化、多样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视角
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空间效应和空间衰减边界的视角
双元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视角
林业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和产业集聚的门槛效应
数字产业化对商贸流通业韧性的影响效应——基于技术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