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2)
- 2023(11407)
- 2022(9526)
- 2021(8605)
- 2020(7047)
- 2019(15164)
- 2018(14727)
- 2017(27163)
- 2016(14593)
- 2015(15670)
- 2014(14615)
- 2013(14188)
- 2012(12828)
- 2011(11543)
- 2010(11331)
- 2009(10146)
- 2008(9674)
- 2007(8528)
- 2006(7291)
- 2005(6179)
- 学科
- 济(58498)
- 经济(58456)
- 管理(45284)
- 业(44852)
- 企(37078)
- 企业(37078)
- 方法(24001)
- 数学(20923)
- 数学方法(20749)
- 技术(20304)
- 中国(15546)
- 农(15297)
- 地方(15171)
- 业经(13501)
- 技术管理(13499)
- 学(12333)
- 财(12303)
- 农业(11093)
- 贸(10867)
- 贸易(10861)
- 易(10507)
- 环境(10428)
- 地方经济(9195)
- 划(8960)
- 制(8820)
- 产业(8665)
- 理论(8510)
- 银(8103)
- 银行(8057)
- 和(8056)
- 机构
- 学院(201671)
- 大学(199959)
- 济(82013)
- 经济(80408)
- 管理(78995)
- 研究(70398)
- 理学(69566)
- 理学院(68689)
- 管理学(67549)
- 管理学院(67177)
- 中国(50450)
- 科学(46900)
- 京(42041)
- 农(39197)
- 所(35668)
- 业大(35036)
- 研究所(33165)
- 财(32660)
- 中心(31959)
- 农业(31338)
- 江(29907)
- 财经(27055)
- 范(26358)
- 院(26249)
- 师范(25977)
- 北京(25519)
- 经济学(24886)
- 经(24867)
- 技术(23433)
- 州(23411)
- 基金
- 项目(150489)
- 科学(120274)
- 基金(110387)
- 研究(103795)
- 家(100187)
- 国家(99402)
- 科学基金(85227)
- 社会(68523)
- 社会科(65302)
- 社会科学(65286)
- 省(60757)
- 基金项目(60110)
- 自然(56952)
- 自然科(55752)
- 自然科学(55734)
- 自然科学基金(54751)
- 划(51673)
- 教育(46957)
- 资助(41582)
- 编号(39129)
- 创(37804)
- 重点(34569)
- 创新(34466)
- 发(33560)
- 部(31998)
- 计划(29935)
- 国家社会(29473)
- 科研(28758)
- 业(28597)
- 成果(28127)
共检索到283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庄之乔
本文利用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省市1998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地区往往拥有较低的能源利用强度,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地区则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强度;同时,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强度的消减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即某一省份创新能力提升对能源利用强度的消减效应通过邻近省份最终又回到所在地区。
关键词:
技术创新能力 能源利用强度 中国经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庄之乔
本文利用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省市1998~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地区往往拥有较低的能源利用强度,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地区则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强度;同时,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强度的消减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即某一省份创新能力提升对能源利用强度的消减效应通过邻近省份最终又回到所在地区。
关键词:
技术创新能力 能源利用强度 中国经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广晖 郑浦阳 单燕斐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应有之策。本文采用2011~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作用机制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在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能源技术创新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构建能源技术创新生态圈、建立绿色经济内外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区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赋能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建华
以2005—2018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风险投资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以及空间集聚理论,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结合风险投资活动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检验其对风险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风险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不仅会提升所处区域的技术创新,而且还会提升邻近区域的技术创新。该空间溢出效应受到空间集聚特征的调节,即相较于风险投资机构的空间集聚,创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更能强化风险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政府应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引鼓励风险资本向本地区集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通过加强人才激励力度促进地区科研实力的提升。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艾博薇 明杨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溢出效应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红 胡景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丽 谷国锋
本文基于2001—2011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运用ESDA分析工具研究了各省区人均高技术产业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表征区域高技术产业水平的HTI在全域范围内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表明高技术产业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区域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影响要素,劳动力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大于资金投入要素。另外实证分析也表明空间溢出效应会随地区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大明 原毅军
本文从空间维度廓清了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外溢机制和外溢效应边界形成机理。采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利用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特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既有区域内溢出效应,也有区域间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来实现,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特征。进一步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差异发现:空间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作用机制,对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基于拓展后的Bertschek模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竞争效应、学习成本效应、区位效应和吸收扩散效应,采用2006—2016年省级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进出口、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OFDI和出口产生本地创新溢出,正向影响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强化FDI向本地创新转化,是形成FDI本地创新溢出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创新溢出更易受到空间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减弱进出口创新溢出的空间衰减;研发投入、教育和互联网普及具有本地创新溢出,研发投入正向影响邻近地区。我国应改善高技术进口依赖,培养升级品牌企业,发挥进口创新效应;缩小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实现双向国际技术溢出的兼顾和配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平 潘郭钦
采用2000~2010年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利用外资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都产生了正向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且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明显,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最小。考察不同区域研发机构内生增长机制后发现,东部地区的动态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东、中、西最小。研究同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区域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千慧雄
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着主体功能和攫取两个方向的双重作用。主体功能作用通过甄别机制、监督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等促进技术创新;攫取则是金融部门瓜分实体经济发展成果的过程,这对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资源动员能力和配置能力主要体现了金融的主体功能能力,金融机构的微观盈利能力则体现了金融部门的攫取能力;金融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会增强金融系统对高风险创新活动的包容性,金融机构攫取能力的提高对低端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更显著,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则会使金融系统倾向于支持低风险技术创新。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有充足的金融资源,但金融部门市场势力也更强大,对实体经济的攫取能力也更强;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稀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主体功能能力仍处在边际报酬递增的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应着重金融基础设施投资,提高金融系统的主体功能能力;东部地区则应强调市场改革,适当削弱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抑制其攫取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李廉水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的产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扩散,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产业聚集 技术创新 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邸俊燕
本文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商贸流通能力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商贸流通能力,且经过内生性分析后结果依然显著。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商贸流通能力具有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从作用机制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可通过R&D资本存量来提升区域商贸流通能力;从空间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商贸流通能力的提升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而提升邻接地区商贸流通能力。最后,本文提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与商贸流通能力评估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映红 王陆雅 陈瑞 李冠华
能耗强度的改善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能源价格对能耗强度的影响,采用2010-2020年30个省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比较了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减少单位GDP产值的能耗,通过改善要素生产率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对能效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价格与能耗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能源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能源产品的替代和影响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不同地区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这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有关。据此,建议充分挖掘技术创新对改善能源效率的巨大潜力,同时深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能源价格手段来调控能耗强度。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能源价格 能耗强度 能源利用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胡锡琴 杨琴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4年的数据,对FDI流入及能源效率提升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空间面板SAR模型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FDI流入作为重要的资本要素投入,对本地自主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相邻地区的自主创新也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而能源作为生产物质要素投入的重要组成,其效率的提升对本地自主创新及相邻地区的自主创新均显示积极影响。同时,省际之间自主创新的空间辐射效应也是显著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将有助于促进邻近区域创新产出的提升。为了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积极响应"十三五绿色方略",重点引进环境友好型FDI和大力研发绿色能源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
技术外溢 能源效率 绿色创新 环境友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