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3)
- 2023(11655)
- 2022(9771)
- 2021(9018)
- 2020(7375)
- 2019(16474)
- 2018(16521)
- 2017(31330)
- 2016(16534)
- 2015(18751)
- 2014(18601)
- 2013(18405)
- 2012(17900)
- 2011(16367)
- 2010(17068)
- 2009(16071)
- 2008(15860)
- 2007(14644)
- 2006(13533)
- 2005(12621)
- 学科
- 济(76194)
- 经济(76115)
- 业(52708)
- 管理(51111)
- 企(42184)
- 企业(42184)
- 中国(27700)
- 方法(24893)
- 技术(23693)
- 农(22138)
- 地方(20722)
- 数学(20266)
- 数学方法(20070)
- 业经(19369)
- 制(16270)
- 银(16160)
- 银行(16133)
- 行(15746)
- 财(15663)
- 农业(15286)
- 融(15128)
- 金融(15128)
- 技术管理(14642)
- 贸(13823)
- 贸易(13806)
- 学(13728)
- 易(13338)
- 理论(12702)
- 发(12593)
- 和(11597)
- 机构
- 学院(247890)
- 大学(246869)
- 济(107511)
- 经济(105196)
- 管理(93696)
- 研究(89100)
- 理学(78317)
- 理学院(77438)
- 管理学(76427)
- 管理学院(75932)
- 中国(70338)
- 京(54214)
- 财(51435)
- 科学(50960)
- 所(45157)
- 江(40074)
- 研究所(40017)
- 中心(39677)
- 财经(39046)
- 农(36931)
- 北京(35682)
- 经(35150)
- 范(34639)
- 师范(34359)
- 经济学(32635)
- 州(32542)
- 院(32028)
- 业大(31561)
- 经济学院(29188)
- 财经大学(28575)
- 基金
- 项目(149436)
- 科学(118421)
- 研究(116983)
- 基金(104770)
- 家(89511)
- 国家(88669)
- 科学基金(75728)
- 社会(74307)
- 社会科(70469)
- 社会科学(70456)
- 省(60631)
- 基金项目(54820)
- 教育(53258)
- 划(50071)
- 编号(48054)
- 自然(44422)
- 自然科(43381)
- 自然科学(43369)
- 自然科学基金(42602)
- 资助(41411)
- 成果(40826)
- 发(38609)
- 创(37274)
- 课题(35016)
- 创新(33896)
- 重点(33866)
- 部(33079)
- 发展(31906)
- 展(31363)
- 国家社会(30321)
- 期刊
- 济(131947)
- 经济(131947)
- 研究(84813)
- 中国(60626)
- 管理(40602)
- 财(37491)
- 教育(36004)
- 农(35511)
- 科学(32355)
- 学报(31511)
- 融(29467)
- 金融(29467)
- 技术(25818)
- 大学(24810)
- 农业(24518)
- 学学(22675)
- 业经(22610)
- 经济研究(20937)
- 财经(19587)
- 问题(17192)
- 经(17071)
- 科技(15794)
- 技术经济(15250)
- 贸(14260)
- 坛(14216)
- 论坛(14216)
- 业(13470)
- 图书(13314)
- 商业(12616)
- 国际(12415)
共检索到408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于渤
本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国际竞争的加剧,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些专门旨在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步入8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把技术创新作为医治经济疾病的良药,或作为振兴经济的法宝,从而形成了一股推动技术创新的世界潮流。技术创新的魔力就在于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和革命性的作用。本文剖析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内涵,并由此得出了对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尧 任基尧 张文翰
建立航天技术经济学科,撰写航天技术经济学专著的工作,经过几年努力,目前专著已完成初稿,按计划1996年4季度可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并以该书的出版向我国航天事业开创40周年献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万斌
我国发展航天事业30多年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的方针指引下,创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科研、生产、发射、测控、应用在内的配套齐全的航天体系;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工作程序、程式、条例和规范;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航天队伍;研制并成功地发射了25颗用于军事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卫星。在返回型卫星的搭载服务、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等方面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我国航天事业是在工业技术和经济基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志澄
对21世纪初我国航天发展的思考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黄志澄一、前言当今,世界航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这必将对航天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革命的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孕育着重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振权
随着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对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进展,本文分析了整个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发展脉络。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首先是从一元论发展起来的,进而发展到二元和多元论;之后又从外部因素转到内部因素的探讨,继而出现内外部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最后发展到现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本文通过评述这些动力机制后得出两点启示。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郭旭
一、审计环境得天独厚1.先进的文化,开明的理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审计系统始终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育一流人才"为目标,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高效廉洁、创新学习,团队协作、控制风险"为准则,以"求真务实、创新审计、改善管理、增值服务"为原则,形成了四院审计的进取型审计文化。四院领导班子有强烈的内部控制优先审计意识和现代审计理念,院长刘石泉直接主管审计部,他指出,"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内部审计,审计是企业拥有的一种宝贵资源。内部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既是一把利剑,又是一把尺子,也是企业管理者的眼睛和耳朵,更是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经济良医'、‘管理顾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汝范
经过30多年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以来,到1988年底,我国已发射了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其中包括科学实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军事侦察卫星、国土普查卫星、摄影定位卫星、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等25颗卫星,这些卫星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起到重大的作用。此外,我们1987年和1988年用返回式卫星为联邦德国、法国进行了微重力试验,效果十分满意;我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卫星,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运载火箭长征系列从1型发展到4型,目前正在研制推力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锐 尚蕾
世界科技工业园:发展与启示张锐,尚蕾为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地兴建了许多高科技工业园区,以加速高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本文介绍世界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并对我国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发展中国航天事业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在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中国航天的历程,展望航天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航天再创辉煌是大有裨益的。一、中国航...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元方 杨海成 杨凌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是我国航天产业调整与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航天产业军民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并介绍了国外在此方面的做法,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航天产业 军民结合 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伟 孙泽洲 刘思峰 谢乃明 温跃杰 陈悦
航天型号任务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集大成体现,复杂系统管理在其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航天66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探究举国体制在重大工程中的内在逻辑和演化比较。对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研究系统概念并扩展提出基于系统论的复杂系统管理模型架构内核,并从“战略科学家—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三大维度构建航天复杂系统管理模型架构,阐释航天工程从系统设计、顶层决策过程管控到精益执行的若干历史经验,在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探讨航天重大工程持续成功的管理启示,以期为新发展阶段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小五
本文揭示了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背后动力;分析了德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独特性、优劣及其形成原因;从金融以外的视角,探讨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德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而结合我国实际,运用比较分析,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以及金融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德国 金融体系 金融中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