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39)
- 2023(16027)
- 2022(13841)
- 2021(12946)
- 2020(10778)
- 2019(24285)
- 2018(23970)
- 2017(46066)
- 2016(24612)
- 2015(27423)
- 2014(26539)
- 2013(26016)
- 2012(23521)
- 2011(20983)
- 2010(20859)
- 2009(19383)
- 2008(18359)
- 2007(15942)
- 2006(13746)
- 2005(11554)
- 学科
- 济(96181)
- 经济(96073)
- 管理(77009)
- 业(74581)
- 企(63871)
- 企业(63871)
- 方法(46523)
- 数学(40116)
- 数学方法(39725)
- 财(25613)
- 中国(25594)
- 农(25446)
- 技术(23095)
- 业经(22726)
- 学(19020)
- 地方(18519)
- 贸(17580)
- 贸易(17569)
- 农业(17404)
- 理论(17255)
- 制(17232)
- 易(17032)
- 务(16696)
- 财务(16624)
- 财务管理(16594)
- 企业财务(15751)
- 和(15038)
- 银(14609)
- 环境(14607)
- 银行(14568)
- 机构
- 大学(339106)
- 学院(338628)
- 管理(139703)
- 济(135215)
- 经济(132372)
- 理学(122302)
- 理学院(121068)
- 管理学(119185)
- 管理学院(118565)
- 研究(105888)
- 中国(78014)
- 京(70235)
- 科学(64276)
- 财(61698)
- 所(50433)
- 财经(50231)
- 业大(48803)
- 中心(48751)
- 农(48663)
- 江(47942)
- 研究所(46004)
- 经(45877)
- 范(44192)
- 师范(43803)
- 北京(43673)
- 经济学(41044)
- 州(39230)
- 院(38961)
- 农业(37978)
- 财经大学(37612)
- 基金
- 项目(237972)
- 科学(189324)
- 研究(177919)
- 基金(173538)
- 家(149526)
- 国家(148266)
- 科学基金(129570)
- 社会(113624)
- 社会科(107787)
- 社会科学(107763)
- 省(93466)
- 基金项目(92146)
- 自然(83063)
- 教育(82617)
- 自然科(81192)
- 自然科学(81177)
- 自然科学基金(79769)
- 划(77820)
- 编号(72593)
- 资助(70153)
- 成果(57883)
- 创(53546)
- 部(52727)
- 重点(52658)
- 发(50152)
- 课题(49447)
- 创新(49208)
- 国家社会(46698)
- 教育部(46227)
- 人文(45614)
- 期刊
- 济(141411)
- 经济(141411)
- 研究(97474)
- 中国(62442)
- 管理(51337)
- 学报(49602)
- 财(46834)
- 科学(46570)
- 农(43241)
- 教育(41452)
- 大学(38387)
- 学学(35979)
- 技术(31629)
- 农业(30519)
- 融(26887)
- 金融(26887)
- 业经(24375)
- 财经(24171)
- 经济研究(23385)
- 经(20653)
- 科技(18368)
- 问题(17845)
- 图书(17724)
- 技术经济(17661)
- 业(16158)
- 理论(16021)
- 商业(15601)
- 现代(15063)
- 实践(14681)
- 践(14681)
共检索到479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宁宁
技术创新是促进技术轨道变迁,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但当前相关文献研究中,对技术创新研究、技术轨道变迁以及创新绩效的分析较少涉及三者的关系。本研究依据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2013-2017),探讨了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了技术创新演进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技术创新演进的制度水平能够正向调节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演进组织结构对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公司推动技术轨道变迁的战略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演进制度,增强技术创新演进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必须从竞争与合作中择优,联合确立新型技术轨道的发展路径,明确自身技术轨道发展方向,稳步创造技术轨道变迁的条件和机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阮娴静
科技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不断深化,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突出,并进一步影响创新绩效。由此,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演进为中介变量的产业技术轨道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探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并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能够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需要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阮娴静 周利
技术轨道跃升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技术轨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并得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的控制来推动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在产业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拓展多元化政府扶持渠道以优化产业创新环境;加大技术创新必要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的网络化结构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群链自主创新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依存关系,集群式产业链、自主型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集群式的产业链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爱萍
目前对市场轨道与技术创新轨道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市场与技术创新交互作用的视角,对市场轨道理论进行了建构,分析了市场轨道理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技术创新轨道理论是市场轨道理论形成的基础,而市场嵌入是市场轨道形成的动力来源,探究了市场轨道对技术创新轨道的形塑过程,指出市场轨道在技术累积、信息搜寻、技术创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四个阶段都对技术创新轨道进行了形塑,研究指出市场轨道下技术创新轨道的特点分别为开放性、市场中心性、可预见性、自增强性,提出了企业顺应"双轨"进行创新将会有利于培植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加速
关键词:
市场轨道 技术创新 创新轨道 技术经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娴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本文通过分析212家初创企业面板数据,阐述其初创期创新行为,探讨技术轨道驱动生态创新的关键要素。研究表明,初创企业形成了4个技术轨道类型,但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在生态创新中投入较大,更倾向于驱动生态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创企业生态创新的对策,包括关注技术轨道中的机会识别、加强资源整合、创新研发与技术能力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超 杨蕙馨
在技术轨道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全球专利数据库测度中国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和嵌入位置,并结合具体实例研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模式和"引进来"模式下嵌入全球创新价值链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非核心技术领域和低端环节,全球创新价值链参与度为47.30%,低于美、日、德、法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中国的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发达国家目前仍存在差距,在"走出去"模式中不能完全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引进来"模式中存在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现象。中国参与创新领域国际循环受到一定阻力,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创新领域暂且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应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念为引领,打造畅通、高效、自主的创新领域国内循环,提升中国创造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柳卸林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柳卸林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根据技术轨道的发展规律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我们知道,在模仿的基础上从事创新,虽可以为我们追赶技术先进国家提供一个较好的起点,可使我们节省资源,少走弯路。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娴静
本文在借鉴现有对技术轨道跃升影响要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的不同来源,对影响跃升的要素进行了区分,并使用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调研数据对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但是技术轨道跃升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对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轨道跃升的外部条件要素能够增强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动力要素和兼顾内外的影响要素则对此作用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设技术创新轨道,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娴静
本文在借鉴现有对技术轨道跃升影响要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的不同来源,对影响跃升的要素进行了区分,并使用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调研数据对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但是技术轨道跃升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对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轨道跃升的外部条件要素能够增强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动力要素和兼顾内外的影响要素则对此作用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设技术创新轨道,提升技术创新战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整合内部知识资源;塑造创新型文化,鼓励主动创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杜跃平 雷家
析企业技术创新轨道迁移的触发、特征和效应杜跃平,雷家 企业的技术创新既可以是在原有技术范式下的技术轨道上持续创新.不断开拓出新的技术方向和同一轨道上的系列化产品.换代型产口.但是企业的创新轨道也可以是改变的。随着社会整体技术的演化和推进,原有技术轨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贵生 蔺雷
基于对技术轨道理论的评述,从服务自身的特性出发,对服务创新轨道的概念进行归纳分析,阐释服务创新轨道的内涵、特性,比较服务创新轨道与技术创新轨道的异同。结果显示:第一,解决因服务特性而产生的问题,是形成服务创新轨道的根本基础,这内在规定了服务创新活动的方向和路径;第二,市场、科技和制度环境等外部规定性要素,以及企业的战略和知识基础等,也对服务创新轨道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第三,服务创新轨道的概念更为宽泛,与具有严格内在技术规定性的制造业技术轨道相比,服务创新轨道具有多样性、非排斥性、弱连续性等特性;第四,技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项本武
技术创新是当代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随着许多国家对创新活动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调查,西方学者在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分别从国家、产业和公司三个层面,检验以不同方式测度的技术创新对各个层面经济绩效的影响。本文根据这一逻辑脉络,对其中一些代表性文献的研究逻辑、实证方法及主要结论作了初步梳理,希望能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
R&D 创新 生产率 经济绩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徐玲
技术创新过程知识的学习可以企业为边界分为两种方式:外部学习、内部学习(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知识学习的环境(基础环境、组织环境)、内部学习、外部学习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通过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同行业的知识学习条件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内部知识 外部知识 知识学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武威
以新产品产出作为测度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指标,以我国2003~2008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广义矩方法对包括R&D投入和非R&D投入在内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对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包括研发经费和科技人员在内的R&D投入、非R&D投入构成要素中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研发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消化吸收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根据实证研究结...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楠
本文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现状,在对技术轨道理论和演进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技术轨道的技术可能性,市场机会和制度上的障碍。认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技术轨道,并通过不断的自主改进性创新来加强其主导地位,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给予保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