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55)
- 2023(17508)
- 2022(15418)
- 2021(14426)
- 2020(12231)
- 2019(28328)
- 2018(28537)
- 2017(54731)
- 2016(30009)
- 2015(34059)
- 2014(34640)
- 2013(34226)
- 2012(31615)
- 2011(28528)
- 2010(28770)
- 2009(26632)
- 2008(26529)
- 2007(24021)
- 2006(20954)
- 2005(18661)
- 学科
- 济(118362)
- 经济(118204)
- 管理(94449)
- 业(89775)
- 企(76150)
- 企业(76150)
- 方法(55087)
- 数学(47208)
- 数学方法(46693)
- 财(34116)
- 农(32484)
- 中国(30981)
- 业经(27177)
- 制(26406)
- 学(25891)
- 技术(24628)
- 地方(23593)
- 贸(21826)
- 贸易(21812)
- 务(21775)
- 财务(21682)
- 财务管理(21623)
- 农业(21494)
- 理论(21425)
- 易(21155)
- 企业财务(20447)
- 银(19508)
- 银行(19445)
- 和(19169)
- 行(18394)
- 机构
- 大学(432337)
- 学院(432133)
- 管理(169738)
- 济(169356)
- 经济(165351)
- 理学(145940)
- 理学院(144308)
- 管理学(141859)
- 管理学院(141051)
- 研究(140455)
- 中国(105784)
- 京(92410)
- 科学(88107)
- 财(80980)
- 所(71750)
- 农(70746)
- 江(66443)
- 业大(64925)
- 中心(64769)
- 研究所(64747)
- 财经(63792)
- 北京(58581)
- 经(57547)
- 范(56648)
- 师范(56102)
- 农业(55379)
- 州(53398)
- 院(50560)
- 经济学(50444)
- 技术(47889)
- 基金
- 项目(286522)
- 科学(223572)
- 研究(211471)
- 基金(204678)
- 家(177486)
- 国家(175948)
- 科学基金(150626)
- 社会(130244)
- 社会科(123252)
- 社会科学(123217)
- 省(114028)
- 基金项目(109269)
- 教育(98118)
- 自然(97864)
- 自然科(95499)
- 自然科学(95475)
- 划(94844)
- 自然科学基金(93769)
- 编号(88053)
- 资助(83997)
- 成果(72142)
- 重点(63824)
- 部(62865)
- 创(61954)
- 课题(60925)
- 发(60660)
- 创新(57364)
- 科研(54515)
- 大学(54010)
- 项目编号(53926)
- 期刊
- 济(189902)
- 经济(189902)
- 研究(127317)
- 中国(87480)
- 学报(68077)
- 财(65042)
- 农(63951)
- 管理(62421)
- 科学(61668)
- 教育(52592)
- 大学(51183)
- 学学(47829)
- 农业(43462)
- 技术(41285)
- 融(36960)
- 金融(36960)
- 业经(31532)
- 财经(31227)
- 经济研究(29204)
- 经(26599)
- 问题(24613)
- 图书(23655)
- 业(23358)
- 技术经济(22883)
- 科技(22043)
- 理论(21120)
- 版(20628)
- 商业(19549)
- 实践(19336)
- 践(19336)
共检索到640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贺俊 王钦 邓洲 文春晖
随着开放源和中间技术市场等更加复杂的知识分工形式的不断涌现,可收益性和收益机制迄今仍是国外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最活跃的研究议题。本文在对技术创新可收益性概念尤其是收益机制的概念、问题和研究发现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各类制度性收益机制和策略性收益机制的经济学内涵以及不同机制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问题。本文认为,衍生制度性收益机制设计以及将制度性收益机制和策略性收益机制置于统一框架下的研究,是未来该领域进行理论拓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宁 王帅
随着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拓展与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直接关联观、动态权变观与系统整合观三个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脉络,对基于这三个视角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思路、核心关切等方面对这三个视角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最后在深入剖析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细雄 淦未宇 万迪昉
本文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内涵、控制权私人收益引发的治理后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防范等几个方面对控制权私人收益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对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的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震宇
研究了市场需求特征和创新收益预期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联合作用。首先,从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中提炼出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有实质影响的特征,并对它们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假设;然后,在界定创新收益预期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给出其度量的基本思路、决定因素和维度,并对各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假设;最后,探讨了市场需求特征和创新收益预期对驱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联合影响,构建了体现市场需求特征之调节效应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创新收益预期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联合作用的假设模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晓华 曾昭睿
本文通过追溯人工智能从萌芽、发展到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历史,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演进的一般性规律。前沿技术的创新路径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技术发展初期出现潮涌现象并呈现多条技术路线竞争的格局,其发展需要多学科技术的支持,受到多领域科技发展的启发。新技术的产业化往往要经历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互补产品与互补技术协同演进的支撑,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也需要互补技术的进步与互补产品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提出,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方面对新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广泛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既有其优势,也存在其不足和滥用风险;未来的创新与生产更可能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高度协作。本文从研发支持、发展环境建设、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科技伦理治理等方面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振亮 郭晓川
运用最新可视化技术与科学计量学方法,绘制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得知其存在9个知识群,形成"核心知识群-次级知识群-边缘知识群",即"核心-衍生-边缘"三个层次的格局,并且,通过对代表性被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及施引文献关键词的词频与内容的剖析,计量出各知识群的研究主题所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静 王重鸣
自Gartner等(1985)提出创业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创业者、环境、机会、组织方式四个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部分的观点以来,创业机会就成了创业研究的四大热门主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创业机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基于多维整合视角的机会发现理论,然后介绍了基于信息加工视角的机会识别—建构理论和基于结构化视角的创业行动理论,最后指出了现有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创业机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邓少军 芮明杰
传统的组织能力演化观点主要关注基于惯例的行为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认知因素对于能力演化的影响。要想全面、完整地理解组织能力的演化机理,就应该更加细致地把握组织微观层次的认知与行为。本文从组织能力演化惯例视角与认知视角的关系、管理者认知对于组织能力演化的作用以及影响组织能力演化的认知模式三个方面,对组织能力演化的微观认知机制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组织 能力演化 微观层次 认知机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项国鹏 胡玉和 迟考勋
制度创业理论整合了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和管理学的创业理论,旨在解释制度从何而来这一重要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因循制度创业研究的逻辑脉络分别从制度创业动因、制度创业主体、制度创业过程及制度创业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述评,然后探索性地构建制度创业研究整合分析框架,并提出了若干旨在推进我国制度创业研究发展的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振亮 刘则渊 侯海燕 葛莉
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对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19个代表性期刊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研究得出,当前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存在8个前沿知识群,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关系,企业战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科技创新的评价,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绩效,企业信息化与科研管理关系等,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展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马腾 贾荣言 刘权乐 宋景华
以1998-2015年CSSCI引文数据库中的创新网络文献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Ⅲ工具对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团队、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以及前沿热点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有3条基本路径,并从研究背景、对象、方法、主题4个方面探讨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现状。最后,分析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为未来创新网络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前沿热点 共被引网络 共词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红 李曼 施建军
服务创新是什么?过去十几年,理论和实践界在此课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定义的不统一使得对服务创新的研究结果非常混乱。整合研究方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利用它,可以更好的定义服务创新,打开服务创新内容和过程的黑箱,有利于服务创新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应用。文章利用系统回顾法对2000—2009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整合研究方法研究服务创新的前沿信息,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邓少军 芮明杰
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的组织能力研究在微观基础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然后对组织动态能力演化微观认知机制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接着以管理者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特征为分析框架,对当前组织动态能力演化微观认知机制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模型,并且提出了若干后续研究思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财玉 雷雳
电子口碑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关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正面或负面评价。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子口碑在消费者层面与企业层面的影响力,其次从人际层面、虚拟社区(小群体)层面以及在线社会网络(大群体)层面探讨了电子口碑影响力的产生机理,再次分析了如何在电子口碑营销实践中促进正面影响以及规避负面影响,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冲 郭莉 戚桂清
本文从特定组织模式以及要素特征两个研究视角对组织间关系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针对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并从上述两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基于此,提出组织间关系与创新绩效研究的概念模型与实证构想,研究设计更为关注组织间关系的动态性、演进性和周期性,侧重阐释组织间关系的全生命周期演进及其与创新绩效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机理。
关键词:
组织间关系 创新绩效 生命周期 关系属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