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80)
2023(14571)
2022(12634)
2021(11920)
2020(10039)
2019(22622)
2018(22670)
2017(43084)
2016(23350)
2015(26297)
2014(25745)
2013(25070)
2012(22889)
2011(20541)
2010(20636)
2009(19061)
2008(18574)
2007(16402)
2006(14499)
2005(12777)
作者
(65189)
(54129)
(53772)
(51108)
(34585)
(26027)
(24334)
(21019)
(20477)
(19392)
(18458)
(18236)
(17249)
(17058)
(16560)
(16509)
(16137)
(15968)
(15526)
(15458)
(13385)
(13295)
(12918)
(12385)
(12073)
(12054)
(12032)
(11968)
(10836)
(10598)
学科
(87298)
经济(87173)
管理(75765)
(71662)
(62269)
企业(62269)
方法(38425)
数学(32334)
数学方法(31942)
(25227)
中国(24327)
(23172)
技术(22744)
业经(21766)
(20829)
(18880)
地方(17288)
理论(16714)
(15965)
财务(15890)
财务管理(15859)
农业(15476)
(15250)
贸易(15239)
企业财务(15054)
(14925)
(14867)
银行(14822)
(14779)
(14269)
机构
大学(327058)
学院(324526)
管理(131139)
(127531)
经济(124632)
理学(113429)
理学院(112187)
管理学(110411)
管理学院(109797)
研究(105762)
中国(78161)
(69518)
科学(64261)
(60700)
(51756)
财经(47899)
中心(47898)
(47748)
(47002)
研究所(46735)
业大(46336)
北京(44014)
(43446)
(43113)
师范(42751)
(38678)
(38508)
经济学(37991)
农业(36435)
财经大学(35625)
基金
项目(222057)
科学(175514)
研究(166735)
基金(160487)
(138534)
国家(137338)
科学基金(118977)
社会(105153)
社会科(99493)
社会科学(99467)
(87133)
基金项目(85451)
教育(76883)
自然(75834)
自然科(74062)
自然科学(74048)
自然科学基金(72751)
(72656)
编号(68338)
资助(64384)
成果(56284)
(50232)
重点(49255)
(48880)
课题(47211)
(46748)
创新(46187)
(44236)
项目编号(42989)
国家社会(42870)
期刊
(142229)
经济(142229)
研究(99080)
中国(66391)
管理(51099)
学报(48701)
(47346)
科学(45745)
(42878)
教育(42750)
大学(37779)
学学(35202)
技术(31027)
农业(29778)
(27273)
金融(27273)
财经(23648)
业经(22757)
经济研究(22038)
(20196)
科技(18409)
问题(17751)
图书(17576)
技术经济(16935)
理论(16146)
(15689)
现代(14904)
实践(14789)
(14789)
(14744)
共检索到480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思雪  林汉川  唐方成  吕营  
民族中心主义作为短期内不易被影响和改变、近乎客观存在的消费者意志,规避或削弱其对隐性资产累积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来自54个国家海外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国家认同与隐性资产累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海外形象在国家认同和隐性资产的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作用;同时,产品海外形象和技术创新在累积隐性资产的重要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别;进一步研究显示,民族中心主义直接调节了国家认同与隐性资产之间的关系,对隐性资产具有重大的消极影响;而其不能对国家认同与产品海外形象,以及国家认同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产生直接作用,即通过二者转化形成的隐性资产不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如果给予消费者充分的关于二者的信息,可以削弱或规避民族中心主义对隐性资产的消极影响作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谢婷婷  高丽丽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资源结构性错配严重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矫正这一问题,进而驱动中小企业创新。基于2011—201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固定及中介效应模型,在传统金融结构错配背景下,探讨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数字金融通过矫正传统金融结构错配,改善非国有、高技术、成长期和成熟期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环境,更具靶向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两个维度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覆盖广度影响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和降低企业杠杆来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发展优化、实现创新驱动提供可靠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少杰  
一、引言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如何激励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促使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与先进的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这个问题对于技术和经济都很落后的中国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问题的解决也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蓉  
A-U动态模型解释了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交替演进的生命周期过程,在其不同阶段潜存着创新的风险。该文通过风险利益原理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创新制度不完善,我国大多数创新主体具有风险规避的特性,这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低效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说明完善的金融体系有助于规避技术创新风险,使创新主体获得更多的风险收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技术创新风险规避的金融支持体系路径选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春华  沈美庆  周晓  王军  
在确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创新环境的建立、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基地的成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合理规避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卫东  
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扩大企业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根源 ;创新相对于重复操作的特殊性要求与其配置适应的组织形式以实现最优创新绩效 ,创新对组织的选择机制是在其所导致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一个权衡 ;在组织形态分布系列中 ,高绩效的创新组织一般存在于高度柔性化的一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晓曦  
通过对西部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现有的市场制度、知识产权现状、现有的企业制度以及技术创新政策的剖析,可以发现,要增强西部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安排:一是市场制度建设;二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三是企业制度建设;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小东  
本文对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中的期望理论学说进行了分析评价,引入技术创新风险因素,提出技术创新动力受到创新收益、创新投入、创新成功预期与创新失败可能性四项因素的影响作用。由此重新构造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风险内驱动力机制”理论模式。最后,对这一新的创新动力机制模式的应用要点进行了探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芹  
产业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共性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共性技术的互动关系,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促进了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重要平台。然后,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创新系统、扩散研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激励措施和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梁琳  
金融体系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还能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和约束,分散投资者对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因此,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在通过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完善技术创新资金需求者的信用评价体系,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素兰   刘婧涵   姚婷  
基于2011—2021年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检验了数字金融助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首先,数字金融能够有效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并且这一结果在数字金融滞后一期、替换解释变量等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金融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最后,异质性结果显示,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所受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数字金融在金融监管程度高的地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要加快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梁琳  
金融体系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还能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和约束,分散投资者对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因此,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在通过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完善技术创新资金需求者的信用评价体系,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金勇  胡伟清  
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完整、系统的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指出:企业创新扩散的动力就是其扩散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对扩散动力机制现有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一些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的方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并通过模型,深入分析了企业创新扩散动力的具体形式以及动力强弱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技术创新企业还是技术吸收企业,都具有推动力和牵引力两种动力形式,而技术创新扩散实质上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所以,完善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迎昌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宋迎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兴衰无不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国外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探讨、以引起国内区域经济与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  张林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前进发展的助力,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环境、金融环境、政府政策导向等条件下,仍然保持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也体现出企业面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即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针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理,提出相应的建议,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创新收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