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9)
- 2023(17320)
- 2022(14730)
- 2021(13777)
- 2020(11652)
- 2019(26325)
- 2018(25893)
- 2017(49085)
- 2016(26682)
- 2015(29940)
- 2014(28937)
- 2013(28669)
- 2012(26294)
- 2011(23899)
- 2010(23512)
- 2009(21575)
- 2008(20901)
- 2007(18126)
- 2006(15686)
- 2005(13685)
- 学科
- 济(106477)
- 经济(106364)
- 管理(76849)
- 业(75523)
- 企(61722)
- 企业(61722)
- 方法(50793)
- 数学(44584)
- 数学方法(44200)
- 中国(31668)
- 农(28579)
- 财(25855)
- 业经(23360)
- 技术(23229)
- 学(22479)
- 贸(22366)
- 贸易(22353)
- 易(21756)
- 农业(19598)
- 地方(19360)
- 制(18532)
- 理论(16566)
- 环境(16430)
- 银(16394)
- 银行(16324)
- 务(15962)
- 财务(15896)
- 融(15886)
- 金融(15885)
- 财务管理(15872)
- 机构
- 大学(378034)
- 学院(374586)
- 济(155327)
- 经济(152407)
- 管理(148479)
- 理学(129784)
- 研究(129583)
- 理学院(128352)
- 管理学(126286)
- 管理学院(125624)
- 中国(95897)
- 科学(80740)
- 京(80658)
- 财(67196)
- 农(65346)
- 所(65030)
- 研究所(59907)
- 业大(59491)
- 中心(57780)
- 财经(55138)
- 江(52183)
- 农业(51717)
- 北京(51082)
- 经(50604)
- 经济学(47746)
- 范(47694)
- 师范(47133)
- 院(46625)
- 经济学院(43292)
- 州(42131)
- 基金
- 项目(263906)
- 科学(207468)
- 基金(192910)
- 研究(189083)
- 家(170784)
- 国家(169403)
- 科学基金(144512)
- 社会(121041)
- 社会科(114895)
- 社会科学(114867)
- 基金项目(102340)
- 省(101584)
- 自然(94535)
- 自然科(92393)
- 自然科学(92366)
- 自然科学基金(90790)
- 教育(86377)
- 划(86357)
- 资助(78955)
- 编号(74317)
- 重点(59410)
- 成果(59092)
- 部(58553)
- 创(58429)
- 发(56111)
- 创新(53992)
- 课题(51617)
- 国家社会(50823)
- 科研(50533)
- 教育部(50065)
- 期刊
- 济(160109)
- 经济(160109)
- 研究(108571)
- 中国(71602)
- 学报(64727)
- 科学(58087)
- 农(58052)
- 管理(54103)
- 财(48692)
- 大学(48435)
- 学学(45781)
- 教育(40907)
- 农业(40545)
- 技术(32475)
- 融(30201)
- 金融(30201)
- 经济研究(27638)
- 财经(26939)
- 业经(25287)
- 经(23129)
- 业(22693)
- 问题(20922)
- 科技(20827)
- 技术经济(19415)
- 贸(18122)
- 图书(18068)
- 版(17649)
- 理论(16877)
- 业大(16625)
- 商业(16259)
共检索到538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赤平 罗丽 谭富
技术创新对就业来说有利有弊。文章阐述了技术创新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和创造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30多年的技术创新对我国就业总量的综合影响为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素质与高技术的不匹配以及劳动力流动性差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严重,且由于我国产品创新不足、工资刚性、劳动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发挥不充分。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就业破坏机制 就业创造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兰剑 牟兰紫薇
针对高新技术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以维持技术领先优势、保持技术垄断地位的战略手段之一,这种管制会对被管制国的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冲击。本文选取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围绕国外技术管制政策,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展开研究。实证检验发现,在技术管制政策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显著增加,但技术创新效率有所降低,且提高了技术创新成本;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受技术管制政策的影响并不一致,生物制药与新材料行业内企业的固有创新路径未发生较大改变,而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相关企业均加大了研发投入,创新效率明显降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从容 祝翠华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模型,然后将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行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就业弹性 实证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促进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但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类型创新与劳动就业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本文构建创新与就业关联机制的Jordi模型,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就业影响进行细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短板与不协同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就业增长的瓶颈,促进两者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也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翌琳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包容性增长角度研究企业创新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微观机理。鉴于不同类型创新活动在就业创造方面复杂的交互影响,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企业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就业创造和关联效应,并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出口和技术创新的细分,按照不同创新来源对就业创造总量进行细致分解和定量测算,为推动包容性增长的创新扶植政策的细化提供准确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华 王稳
利用中国1998-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各省区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变量均存在着单位根,且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FMOLS)估计表明,长期中,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关系,且保险深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技术创新的水平增加0.136%~0.178%。若不考虑变量间的平稳性,直接利用OLS回归会低估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ECM)表明,在短期中,我国保险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一鸣 杨梅
文章在一个综合的框架下考察企业家特征对创新投入的长期影响。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及学历水平代表着公司创新战略的前瞻性和专业性,对创新投入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性质整体上对公司的创新投入有抑制作用,但在高科技公司中国有企业倾向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创新。此外,股权融资有利于企业创新投入。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企业家特征 研发背景 公司治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时丹丹
低碳技术创新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基于中国企业角度提出了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假设,以246家中国企业数据为基础,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IT研发技术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企业家精神、创新战略以及动态环境等内、外部因素对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讨了动态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素芹 周健
在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状况的基础上,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影响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创新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最大将提高1.91个单位;R&D投入强度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波动性解释程度最大,达到56.33%,远大于其它因素的解释程度。因此,转变中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尤其要加大R&D投入。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外贸发展方式 R&D投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一鸣 杨梅
文章在一个综合的框架下考察企业家特征对创新投入的长期影响。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及学历水平代表着公司创新战略的前瞻性和专业性,对创新投入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性质整体上对公司的创新投入有抑制作用,但在高科技公司中国有企业倾向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创新。此外,股权融资有利于企业创新投入。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企业家特征 研发背景 公司治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一鸣 杨梅
文章在一个综合的框架下考察企业家特征对创新投入的长期影响。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及学历水平代表着公司创新战略的前瞻性和专业性,对创新投入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性质整体上对公司的创新投入有抑制作用,但在高科技公司中国有企业倾向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创新。此外,股权融资有利于企业创新投入。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企业家特征 研发背景 公司治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熊胜绪 方晓波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补资产对渐进性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通过中国医药制造、电子信息和电气设备制造等三个行业103家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是:企业互补资产的积累有利于渐进性技术创新,但不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不同类的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有所不同,互补生产制造和人力资产不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而互补营销资产的积累有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
关键词:
互补资产 渐进性技术创新 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宇 沈坤荣
采用中国省级层面2002-2006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不同维度对技术创新不同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信任对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两项技术创新投入指标都具有正面影响;信任对两个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影响不同,信任对专利申请数没有影响,但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具有显著正面影响;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民间组织密度对技术创新不同指标的影响是不同的,民间组织密度对技术创新人员投入和专利申请数量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技术市场成交额表现出显著的正面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宣烨 李光泗
基于中间产品种类的内生化模型,本文构建了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整体上,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专利方面,而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国内企业创新水平和对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国内企业对FDI技术外溢的吸收程度,从而克服内外资企业技术差异过大、能力悬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商与中方合作越紧密,促进国内企业创新的效果越明显。
关键词:
FDI 技术创新 技术外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承泽 胡一帆 郑红亮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投入的补充和替代作用,并得出了一些理论推断。以世界银行对中国公司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对这些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实证研究一致地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第一,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随其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第二,行业层面的FDI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起更大的积极作用。综合这两方面的结果,本文的估测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国内研发投入的净作用是负的。这些实证发现与本文的理论推断基本相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