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22)
2023(15331)
2022(12140)
2021(11028)
2020(9285)
2019(20183)
2018(20059)
2017(38469)
2016(20402)
2015(22799)
2014(22352)
2013(21643)
2012(19389)
2011(17129)
2010(17767)
2009(17250)
2008(16557)
2007(15416)
2006(13833)
2005(13201)
作者
(55565)
(46342)
(46064)
(43761)
(29644)
(21734)
(20803)
(17657)
(17562)
(16648)
(15938)
(15472)
(15074)
(14912)
(14369)
(14173)
(13728)
(13481)
(13192)
(13170)
(11611)
(11212)
(11140)
(10593)
(10533)
(10437)
(10345)
(10263)
(9165)
(9152)
学科
(91965)
(85165)
经济(85033)
(84660)
企业(84660)
管理(79673)
业经(32785)
(31496)
方法(31317)
中国(30329)
(28421)
(27817)
金融(27815)
(26144)
银行(26122)
(25554)
(25278)
技术(23626)
(22828)
财务(22784)
财务管理(22755)
数学(22511)
数学方法(22346)
企业财务(21607)
农业(20726)
(18620)
理论(17828)
地方(17315)
(16591)
体制(15941)
机构
学院(287209)
大学(280633)
(125367)
经济(122913)
管理(115083)
理学(97262)
理学院(96404)
管理学(95246)
管理学院(94698)
研究(91009)
中国(79167)
(63768)
(58376)
科学(49377)
财经(48784)
(46406)
(44170)
(43958)
中心(43817)
(43714)
研究所(38656)
经济学(38496)
业大(36992)
(36637)
北京(36626)
财经大学(35867)
经济学院(34681)
农业(33547)
商学(33498)
商学院(33197)
基金
项目(180022)
科学(144907)
研究(138937)
基金(131418)
(111467)
国家(110408)
科学基金(97799)
社会(91713)
社会科(87077)
社会科学(87061)
(72385)
基金项目(69048)
教育(62801)
自然(59395)
自然科(58104)
自然科学(58093)
(57929)
自然科学基金(57164)
编号(55656)
资助(51479)
成果(45142)
(44449)
(40923)
创新(40578)
重点(40305)
(39989)
(39820)
(39540)
课题(38803)
国家社会(38459)
期刊
(148597)
经济(148597)
研究(90680)
中国(65845)
(54602)
管理(51938)
(43211)
(42978)
金融(42978)
科学(36401)
学报(35330)
教育(30365)
技术(29356)
大学(29195)
农业(28636)
学学(27647)
业经(25753)
财经(25520)
经济研究(23243)
(22083)
问题(18568)
(17503)
技术经济(17367)
财会(15279)
现代(15153)
科技(14831)
(14517)
世界(14025)
商业(13785)
会计(13739)
共检索到458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若琳  任金政  王遂昆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担忧,为探究如何引导实体经济回归正轨,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能够引领企业“去虚归实”;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削弱了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技术创新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最终能够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企业价值的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强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引导金融回归实体提供新的参考与依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本文基于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回报率的事实,在市场套利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是抑制还是促进了企业创新?控制内生性后检验结果发现,整体上,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企业创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两类公司,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套利动机越强的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效果越显著,而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套利机会越少,且套利机会成本越高,因而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显著性越弱。从生产率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从经济后果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却显著提升了下一期经营业绩。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存在拐点,当实体金融化程度超过23%时,两者之间逐渐开始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现为一种"促进效应"。综上可知,由于过去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率的事实,实体企业通过对金融资产投资以分享金融业的高额利润,表现为一种市场套利行为。虽然短期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但从长期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套利动机会显著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张记元  
我国上市企业金融化发展当前备受关注,如何抑制企业金融化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抑制和促进双重视角研究连锁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连锁股东可以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程度。机制检验发现,连锁股东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与代理问题抑制企业金融化。扩展性检验表明,企业连锁股东具有金融背景、股权性质为国有企业以及委派董事时更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水平。此外,连锁股东对短期金融资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连锁股东在挤出金融资产投资的同时引致企业现金持有量与创新性资产的增加。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连锁股东与企业金融化的理论研究,亦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引导资金下沉实业、预防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泰云  邢斐  李根丽  
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会阻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探究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可能路径尤为必要。本文以2008—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交叉持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交叉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其中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和增加创新投入是两条潜在的作用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企业,机构交叉持股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和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不仅以企业金融化为切入点证实了交叉机构投资者具有积极的外部治理效应,而且为规范管理者行为和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筝  李茫茫  刘放  
研发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足量研发资金支持。在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相互参股所形成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手工搜集所有类型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数据,选择2009—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研究样本对产融结合如何影响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实体"的产融结合模式显著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且这种促进效应在融资约束更大、监督作用更强的企业中更显著,而"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主要通过融资约束与风险分担两个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相对于融资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促进作用更强。这表明,产融结合特别是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这一模式成为正式金融发展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钟昀珈  张晨宇  陈德球  
文章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从创新效率的视角考察了微观创新主体民营化前后创新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民营化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效率,企业的专利数量显著减少,这种影响在缺乏原国有大股东制衡、无系族的上市公司以及外部产权保护较弱的地区更加显著,而且相对于创业型企业,民营化企业的创新效率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化抑制企业创新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关联交易显著增加、投资显著减少,民营化后非国有大股东更多地表现出掏空动机,减少了创新活动,降低了创新效率。文章的研究结论为理解民营化企业的效率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兴转轨经济体的民营化行为,而且对于监管层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张欢  陈建英  
本文基于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未来主业的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挤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影响的净效应。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了微观企业金融化指标,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化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表明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发现金融化的损害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变宽松而加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邓明君   唐皓   罗文兵  
基于2003—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发挥了合谋同群效应,促进了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加快金融化同步性、加剧代理问题来促进企业金融化,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债权人监督削弱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合谋同群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合谋同群效应在同行业势力强、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在促进企业金融化的同时更倾向于对投机性短期金融资产的配置。研究不仅为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合谋同群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政府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牟卫卫  刘克富  
已有研究对于险资举牌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究竟是扮演长期投资者还是短期投机者角色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基于企业创新视角,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险资举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险资举牌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险资举牌的创新抑制效应具有长期性影响。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发现,上述结论仍成立。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内部机制的差异化影响。结果发现:险资举牌的创新抑制效应在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的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更加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险资举牌的经济后果,而且对于提升险资价值投资理念、规范险资举牌行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万立全  邓坤  
当前,学术界关于连锁股东经济后果的研究存在“治理优化”和“市场合谋”两种观点。文章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连锁股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连锁股东不仅有效促进创新投入,而且显著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即发挥了“治理优化”效应。连锁股东通过提高高管薪酬激励和降低代理成本,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获取商业信用,增加企业创新资源。审计质量对高管薪酬激励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垄断性行业对经理人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文章丰富了连锁股东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市场监管部门引导和规范连锁股东行为、助力企业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蔡伟贤   周颖惠   朱迪  
本文基于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国地税合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地税合并总体上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和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地税合并通过征税渠道抑制了企业创新,但通过治理渠道和税收营商环境渠道促进了企业创新,且促进作用在信息透明度较低、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地区营商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地税合并提高了企业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兼具“提质”和“增效”双重效应。本文结论表明,统一、规范的税收征管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设现代化财税体系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翟淑萍  张晓琳  
基于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本管理功能,本文分析了实施年金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理,并以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年金具有显著的创新激励效果,实施年金计划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影响机理检验表明,企业年金能够通过增强员工满意度、加大对员工创新技能培训投入来发挥创新激励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企业年金对创新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并且在不同环境和企业特征下具有异质性,即企业年金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国有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本文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年金政策实施效果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建立并完善企业年金计划、优化薪酬福利制度以实现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邢孝兵  徐洁香  王阳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的"促进口"政策,但是其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尚未受到关注。本文数理经济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水平产品的进口可能会通过竞争效应抑制进口国的技术创新。利用48个国家2004—2014年的跨国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发现,高技术水平产品的进口对于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低技术水平产品的进口则对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因此,我国扩大进口的贸易再平衡政策的实施必须兼顾其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