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12)
2023(16707)
2022(14207)
2021(12921)
2020(11134)
2019(24948)
2018(24889)
2017(47667)
2016(25925)
2015(28707)
2014(28079)
2013(27656)
2012(25512)
2011(22955)
2010(22630)
2009(20668)
2008(20084)
2007(17987)
2006(15125)
2005(13012)
作者
(74960)
(62993)
(62787)
(59476)
(39739)
(30510)
(28306)
(24741)
(23702)
(22136)
(21239)
(21143)
(19890)
(19719)
(19703)
(19447)
(19373)
(18721)
(18153)
(18097)
(15703)
(15424)
(15212)
(14296)
(14266)
(13947)
(13918)
(13803)
(12626)
(12572)
学科
(105585)
经济(105484)
管理(80004)
(77664)
(65135)
企业(65135)
方法(53720)
数学(47913)
数学方法(47398)
(28779)
(27079)
中国(25899)
技术(22883)
业经(22412)
(22165)
(20709)
贸易(20702)
(20114)
(18894)
财务(18846)
财务管理(18806)
地方(18728)
(18718)
农业(18264)
环境(18210)
企业财务(17921)
(15791)
理论(15749)
银行(15722)
(15678)
机构
学院(366342)
大学(365776)
(151306)
经济(148509)
管理(145538)
理学(127519)
理学院(126208)
管理学(124062)
管理学院(123398)
研究(118541)
中国(88008)
科学(74842)
(74690)
(66996)
(65652)
(59420)
业大(59245)
中心(56036)
财经(54921)
研究所(54575)
(53234)
农业(52302)
(50094)
经济学(46910)
北京(45784)
(44215)
师范(43568)
(42967)
经济学院(42745)
(41872)
基金
项目(257332)
科学(203459)
基金(189227)
研究(179872)
(167627)
国家(166315)
科学基金(143196)
社会(116009)
社会科(110337)
社会科学(110307)
(101979)
基金项目(100868)
自然(95846)
自然科(93783)
自然科学(93756)
自然科学基金(92139)
(86055)
教育(83807)
资助(77049)
编号(69792)
重点(58448)
(57939)
(56870)
(54694)
成果(53741)
创新(53643)
科研(50545)
计划(49362)
国家社会(48729)
教育部(48716)
期刊
(153062)
经济(153062)
研究(95858)
中国(64944)
学报(62672)
(56683)
科学(56471)
管理(52747)
(52609)
大学(46773)
学学(44764)
农业(38363)
技术(33722)
教育(33006)
(29963)
金融(29963)
财经(26885)
经济研究(25850)
业经(25350)
(23047)
(21838)
问题(20128)
技术经济(19887)
科技(19591)
统计(18539)
(18176)
(17954)
商业(17610)
(16400)
理论(16150)
共检索到512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任海军  赵景碧  
从内生增长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不同碳排放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具有抑制作用,但存在空间异质性,低碳地区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大,高碳地区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更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凤朝  孙玉涛  
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创新要素,建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分析框架。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计量模型,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量增加能够节约能源消费,第一产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等能源消耗较少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能够减少能源消费。研究结论认为,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脱钩的重要途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志学  徐程程  张民刚  
文章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收集2005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具体分析了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增高是由于我国能源的高速消费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由此得出,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降低碳排放量的必然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芬  郭广生  张士运  
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PVAR模型,研究中国30个省份2004—2016年全部区域、高碳区域和低碳区域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消耗间的传导机制,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指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能源消耗存在正向效应,技术创新和高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经济增长有正向脉冲的影响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对能源消耗具有较高的约束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建华   施天乐   黄亮朝  
论文对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2010—2020年碳排放、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Moran’s I和PVAR模型分别探究各地市三要素间的空间相关性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三要素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其中山东及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甘肃、宁夏和陕西的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2)三要素全局Moran’s I为正且显著,高—高、低—低聚集趋势明显,“高—高”聚集区多位于山东,而“低—低”聚集区多位于甘肃、宁夏及陕西北部。(3)三要素间存在自身加强机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碳排放能减缓科技创新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建华   施天乐   黄亮朝  
论文对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2010—2020年碳排放、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Moran’s I和PVAR模型分别探究各地市三要素间的空间相关性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三要素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其中山东及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甘肃、宁夏和陕西的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2)三要素全局Moran’s I为正且显著,高—高、低—低聚集趋势明显,“高—高”聚集区多位于山东,而“低—低”聚集区多位于甘肃、宁夏及陕西北部。(3)三要素间存在自身加强机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碳排放能减缓科技创新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春  
本文基于2000年-2012年全国30个省际的面板数据,对地区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及加入技术创新后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区金融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地区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联合作用有利于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会抑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振清  刘保留  李欢欢  
基于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进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整体层面上,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碳减排的效果更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相对较弱;技术创新投入更有助于碳减排,技术创新产出作用较小;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促进碳减排的交互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同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背景下,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也存在明显异质性。因此,应增强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协同减排,重视技术创新效率改善,以发挥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减排的交互项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志华  徐军委  张彩虹  
基于PVAR模型,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8年数据为例,从全国和东中西区域层面分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自身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且相互间能够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2)从区域内部来看,自东向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程度逐步递减。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三个变量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尚未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碳排放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的推动力不足;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效率较低,三者均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艳  许伟  周园媛  
在国家提出要加快关键新能源核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以2010—2017年我国A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政策、直接支持政策和间接支持政策分别进行综合得分的测算,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创新政策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2)不同类型的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直接支持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间接支持政策则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3)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效应和产权异质性效应,创新政策对位于东部地区的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加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间接支持政策对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显著的负向抑制效应。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完善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的直接支持政策;建立多方位支持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加强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邢毅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分组思路,分别建立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信贷投放的面板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上述三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存在显著差异。(2)低碳发展区域的信贷投放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着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而高碳发展区域的这一现象并不显著。(3)信贷投放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表明金融机构较好地执行了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了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君  
本文从省际角度分析技术创新能力、标准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根据2001-2017年我国东中部地区1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标准化和经济增长等经济变量之间存在数量上的动态关系,但是具有异质性。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负效应为主,但中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仍有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标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正效应为主;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正效应为主。从各变量的影响力度上看,技术创新对标准化、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均很小;经济增长、标准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度都很大。最后从扩大存量,及时修订技术政策和投入方向,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高经济技术政策与区域、国家规划的协调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