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07)
- 2023(9868)
- 2022(8271)
- 2021(7646)
- 2020(6377)
- 2019(14254)
- 2018(13874)
- 2017(25643)
- 2016(13102)
- 2015(14687)
- 2014(13604)
- 2013(13550)
- 2012(12661)
- 2011(11559)
- 2010(11224)
- 2009(10348)
- 2008(10172)
- 2007(8869)
- 2006(7740)
- 2005(6969)
- 学科
- 济(59307)
- 经济(59262)
- 管理(42853)
- 业(42687)
- 企(35477)
- 企业(35477)
- 方法(26806)
- 数学(24016)
- 数学方法(23892)
- 中国(20223)
- 技术(19967)
- 农(14040)
- 贸(13503)
- 财(13493)
- 贸易(13492)
- 技术管理(13450)
- 易(13249)
- 业经(12692)
- 制(11437)
- 银(11252)
- 银行(11237)
- 行(10880)
- 融(10252)
- 金融(10252)
- 环境(9575)
- 农业(9452)
- 划(8734)
- 学(8532)
- 地方(8495)
- 产业(8342)
- 机构
- 大学(187785)
- 学院(185420)
- 济(93812)
- 经济(92609)
- 管理(75189)
- 研究(67446)
- 理学(65384)
- 理学院(64764)
- 管理学(64041)
- 管理学院(63667)
- 中国(53456)
- 京(39155)
- 财(39000)
- 科学(35858)
- 所(32217)
- 财经(31820)
- 经济学(31085)
- 中心(29918)
- 经(29519)
- 研究所(29271)
- 经济学院(28167)
- 北京(25397)
- 江(25323)
- 农(24386)
- 院(24359)
- 财经大学(24162)
- 业大(23276)
- 商学(21862)
- 范(21741)
- 商学院(21642)
- 基金
- 项目(127730)
- 科学(104590)
- 基金(97489)
- 研究(95630)
- 家(85037)
- 国家(84456)
- 科学基金(73810)
- 社会(66803)
- 社会科(63887)
- 社会科学(63873)
- 基金项目(50823)
- 省(46854)
- 自然(44736)
- 自然科(43908)
- 自然科学(43901)
- 自然科学基金(43244)
- 教育(43227)
- 划(39972)
- 资助(38736)
- 编号(34451)
- 创(33539)
- 部(30574)
- 创新(30458)
- 国家社会(30116)
- 重点(29063)
- 发(28280)
- 教育部(27127)
- 中国(26612)
- 成果(26591)
- 人文(25923)
共检索到281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周绍东
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复杂影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行为与能源效率的相关性具有差异性,由于回报效应的存在,企业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策略提高能源效率的力度和路径截然不同。本文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了贯序性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对能耗水平的影响,并利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两类技术创新策略与能源效率的相关系数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中国工业行业的企业原始创新行为与能源效率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2)中国工业行业的企业二次创新行为与能源效率具有较强的正向关系;(3)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效率的回报效应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活动上。
关键词:
原始创新 二次创新 回报效应 能源强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勇 林源源
“回报效应”是能源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但在国内尚缺乏实证检验。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上,“回报效应”在30—80%波动,而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回报率要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对此进一步分析后本文认为“回报效应”将呈现三种趋势:“回报效应”越来越低;更多地体现为“硬”技术进步方面;更多地体现在生活部门。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源消费 回报效应 岭回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本刊承蒙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为使作者们能更方便地与本刊联系,特作如下说明:一、本刊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赐寄本刊的文章无论采用规范分析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均可。二、本刊秉承"前沿性、前瞻性、开拓性、科学性"的学术精神,欢迎10000字左右的有信息增量的理论文章,尤其欢迎5000字以下的精悍之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要家 唐春晖
本文认为市场竞争和所有权是影响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基于1995年工业行业普查的数据实证分析显示,市场竞争倾向于提高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国有所有权倾向于降低技术创新效率;国有所有权和市场垄断实际上降低了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非国有所有权和竞争市场的结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有效的所有权变革和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
关键词:
竞争 所有权 技术创新 效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丽梅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而技术创新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利用欧盟1991—201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欧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空间效应主要通过政府政策、金融发展的推动来实现。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这种空间效应在1999年以后更显著。空间模型的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政府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创新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这可能意味着通过需求间接引致创新且弱化市场机制的政策将难以持续,构建具有直接驱动效力且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支持机制至关重要。此外,欧盟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间接融资市场作用有限。这表明,绿色债券、碳金融市场等直接融资机制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创新的有效手段,中国应进一步构建更加清晰明确的能源与气候共同愿景,强化省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营造互利共赢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馨月 谢家智
工业行业创新仍存在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难以跨越的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创新链理论,构造并测度了2012—2020年中国共38个工业行业创新效率,从动态互补视角实证检验了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链视角下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动态互补效应。研究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IFDI)对工业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在各个阶段均为正向效应,虽然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产品开发阶段的积极效应存在滞后性,但对其余阶段效率以及总效率影响显著为正;(2)对于创新突破型行业的创新效率而言,OFDI的积极影响更加明显,而IFDI对创新稳定型行业的创新效率影响更加显著;(3)双向直接投资互动发展具有动态互补性,二者的互补性资本挤入效应与互补性技术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双向直接投资 创新链 互补效应 创新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文 林高榜
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是技术进步的微观保障。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鼓励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政府对于市场研发活动的支持存在一定的脱节,尤其是政府追求远期目标与企业追求短期目标形成了较大的冲突,加之企业销售与研发管理之间的不匹配现象,使得技术创新效率大受影响。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36个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结果发现,中国整体平均技术创新效率在0.5~0.6之间,且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低于非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影响因素的甄别,我们发现,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并不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带有销售管理色彩的企业研发管理仅对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效率有积极贡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戴卓 代红梅
笔者以2003年~2008年中国工业37个细分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模型,以工业新产品产值为创新产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研发资本存量为投入,对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了影响创新效率的4个因素:市场化率,工程师占科技人员的比重,政府资金的比例和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研究表明:各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明显的差别,制造业创新效率最高,采掘业其次,最后是水电气业。
关键词:
工业行业 技术创新 效率 随机前沿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振兴 王阿娇
以2004-2017年上市的136家新能源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创业投资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首先,将样本企业分为有、无创业投资撬动两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度两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两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撬动效应明显。其次,按照创业投资出资背景、注资策略和持股强度3个特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验证了创业投资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结果显示,从创业投资出资背景看,国资背景没有撬动效应,外资背景和高声誉背景均具有正向撬动效应;从创业投资注资策略看,注资时机越早,撬动效应越大,注资轮次数和注资联合者个数均与技术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从创业投资持股强度看,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效率呈倒"U"形关系,持股期限越长,撬动效应越明显。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杰
文章基于1996—2016年中国工业35个两位数行业数据,在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行业间的技术溢出进行识别,并从"关系"角度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出工业行业间技术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发现:工业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桥梁中介作用;在行业间技术溢出网络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8个行业属于"净溢出板块";医药制造业等11个行业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8个行业属于"经纪人板块";食品制造业等8个行业属于"净受益板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但是,中国不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对技术进步而言则是一个影响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曦 郭淑芬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非导向、非径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然后使用变异系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σ收敛、β收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7499,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差异较明显,依次降低;10年期间东部、中部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有降有升,而西部则基本上稳定上升;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全国与分区域均未出现σ收敛,但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本研究明晰了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为缩小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宁 丛雅静 姚懿珈
本文构建一种基于生产率的新型节能减排指数,测度2007~2013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效率,并重点分析企业自主创新、国内创新溢出和国外技术引进对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减排效率普遍较高,资源、资本、劳动密集型行业节能减排效率普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对高效率行业作用更明显,国外技术引进对低效率行业影响更突出,国内创新溢出对各行业效率的影响力度基本一致;环境规制、行业企业规模等也是影响节能减排效率的因素之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俊杰 和军
运用DEA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采用截面数据与纵向数据,对全国30个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从静态角度来看,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要素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其中,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企业办研发机构数这两方面投入浪费最为严重。从动态角度看,在2005年到2015年间,技术引进、改造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各地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存在明显优势,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偏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