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21)
2023(14735)
2022(12270)
2021(11389)
2020(9487)
2019(21708)
2018(21407)
2017(40557)
2016(21318)
2015(24389)
2014(24003)
2013(23684)
2012(21759)
2011(19598)
2010(19369)
2009(17602)
2008(16589)
2007(14189)
2006(12485)
2005(10954)
作者
(60300)
(50769)
(50323)
(47911)
(32306)
(23906)
(22732)
(19907)
(19294)
(17806)
(17397)
(16890)
(16001)
(15985)
(15812)
(15520)
(15108)
(14614)
(14500)
(14221)
(12529)
(12246)
(12208)
(11664)
(11442)
(11342)
(10855)
(10611)
(10167)
(9932)
学科
(111987)
经济(111894)
管理(63215)
(57699)
方法(48070)
(47575)
企业(47575)
数学(43557)
数学方法(42913)
中国(27408)
(23408)
地方(21384)
业经(20461)
(20174)
(19632)
(18822)
贸易(18810)
(18343)
环境(17925)
技术(17854)
农业(15604)
(15211)
(14541)
理论(14356)
地方经济(13967)
(13743)
金融(13742)
(13423)
(13247)
银行(13219)
机构
大学(309974)
学院(309537)
(143826)
经济(141517)
管理(121865)
理学(106293)
研究(106200)
理学院(105210)
管理学(103174)
管理学院(102608)
中国(80426)
(64104)
科学(61681)
(59192)
(51601)
财经(48751)
中心(48133)
研究所(47164)
经济学(46314)
(45692)
(44699)
业大(43595)
(42959)
经济学院(41588)
北京(40247)
(38318)
(37513)
师范(37099)
财经大学(36492)
农业(35723)
基金
项目(213028)
科学(170641)
基金(159289)
研究(154021)
(139177)
国家(138192)
科学基金(120059)
社会(101995)
社会科(97131)
社会科学(97107)
基金项目(82982)
(80635)
自然(77105)
自然科(75465)
自然科学(75450)
自然科学基金(74120)
教育(71349)
(68264)
资助(66449)
编号(59251)
(48433)
重点(48126)
(46368)
成果(45827)
(45114)
国家社会(44174)
创新(42430)
教育部(42298)
科研(40884)
课题(40733)
期刊
(151311)
经济(151311)
研究(89791)
中国(58339)
管理(47412)
学报(44333)
(44289)
科学(44153)
(40267)
大学(35299)
学学(33658)
技术(32251)
农业(28263)
教育(27769)
经济研究(26572)
财经(24867)
(24748)
金融(24748)
(21574)
业经(21297)
问题(19460)
技术经济(18567)
统计(18289)
(17021)
(16344)
世界(16279)
(16223)
国际(15112)
决策(14601)
科技(14253)
共检索到450371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郑丽琳  朱启贵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环境约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冲击对一国主要宏观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产技术冲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直接的、主要的,而对污染排放量的增长效应则是间接的、次要的,最优污染排放变动具有顺周期性;(2)环保技术冲击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次要的,而对污染排放量的限制作用则是直接的、主要的,最优污染排放变动具有逆周期性;(3)在两类冲击共同作用下,环保技术冲击的减排效应短期显著,而生产技术冲击的增长效应则长期占优,但两类冲击对全球污染存量变动的影响都十分微弱,经济波动周期维持在十年左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并且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文章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经济、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双向性,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将至少对未来1~3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建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三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火娣  
文章运用传统DEA与非径向的SBM模型从无环境规制与有环境规制、投入导向与产出导向测度、径向与非径向角度测度三大方面系统地比较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测度区别,并基于SBM模型分析了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及分解。主要结论有:SBM模型测度效率值在有效单元个数及效率区分度方面都有优势;2000—2011年间的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效率仅为54.9%,效率偏低,相对于效率前沿面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发展是不均衡的,东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全国二氧化碳生产率MLPI指标平均增长率为0.62%,增长率较低,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雷宏  李智  
本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造东中西部省级面板模型,深入分析技术进步的三种不同途径即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增加作用,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西部地区上述三种技术进步方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以工业产值占比为门限变量构造面板门限模型,对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值占比越大,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越弱。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雷宏  李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道臻  任荣明  
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规模以及经济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规模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可以通过经济规模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宇  蔡松锋  张其仔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和国际社会谈判压力的加大,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及其经济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最新的动态GTAP-E模型分析了我国分别在2025年、2030年和204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达峰的时间越早对我国经济影响越大,在2025年达峰GDP累积下降20.9%,而在2040年达峰GDP累积仅下降8.7%,同时,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内需结构的优化。从行业结果看,煤炭、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电力、建筑、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和能源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而对农业、食品、贸易和服务业等低排放行业的影响则较小。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朱建鲁   吴佳凌   胡其会   李玉星  
利用特征线法对超临界CO2的管道特殊工况进行了模拟,旨在让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并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CO2运输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中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将CO2从捕集地输送到封存地的任务。其中最常用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该文建立了以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描述管道内一维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特征线法进行求解,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对CO2管道进行了操作模拟。该过程能够使学生掌握特征线法,了解超临界CO2管道运行规律,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马宏伟  刘思峰  赵月霞  马开平  袁潮清  
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78年-2010年统计数据,对影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均消费额和对外贸易度等因素,均对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具有正向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工业能源效率对于碳排放量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它们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还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变量之间的Granger长期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与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的结果,从我国减少二氧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大鹏; 刘天森; 李一军;  
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经济体,金砖五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有文献对五国碳排放的比较研究不足。本文运用LMDI模型,探究1992-2012年影响五国CO2排放成本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五国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为:1单位CO2排放成本和人均GDP增长显著提高了五国CO2排放成本;能源强度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CO2排放成本;2油气消费量上升提高了巴西和南非CO2排放成本;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CO2排放成本;而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费对提高中国和印度CO2排放成本的作用更明显;3综合对五国CO2排放成本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升减排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单位CO2排放成本、CO2排放量和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控制CO2排放成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国志  周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必须逐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基于此,利用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和变参数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和居民消费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对碳排放均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从总体来看,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要高于消费对碳排放的弹性,但是近年来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说明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力日益增大;随着时间波动,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且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依据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减少由人口和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宇  陈诗一  蔡松锋  
本文采用全球动态能源和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GTAP-Dyn-E预测了2010—2050年全球八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基础四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不但预测了排放总量,还预测了排放来源、能源产品和行业来源等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表明,在基准情境下,八大经济体中,日本会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其他七个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前都未能达到峰值,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煤炭使用量的减少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趋势,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将会逐渐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在未来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或者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而对于发展中国...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傅京燕  裴前丽  
文章基于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框架,利用中国1997—204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和CO2排量数据,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未来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对CO2污染排量会有怎样的影响?第二,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实现中国政府承诺的CO2减排量?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实行正确的控污措施,在未来的3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将不会造成CO2排量大量增加。通过对CO2排放量进行Divisia分解所得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显示,污染排放量的有效控制可以通过重点减排活动、发展清洁燃料产品以及改进其使用技术得以实现。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