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80)
- 2023(18852)
- 2022(16108)
- 2021(14868)
- 2020(12266)
- 2019(28084)
- 2018(27735)
- 2017(53231)
- 2016(28630)
- 2015(31980)
- 2014(31835)
- 2013(31195)
- 2012(28873)
- 2011(25995)
- 2010(25816)
- 2009(23212)
- 2008(22390)
- 2007(19614)
- 2006(17155)
- 2005(15061)
- 学科
- 济(124055)
- 经济(123940)
- 管理(81196)
- 业(78781)
- 企(63348)
- 企业(63348)
- 方法(52910)
- 数学(46036)
- 数学方法(45457)
- 中国(33925)
- 农(33852)
- 地方(31452)
- 业经(28529)
- 财(27477)
- 学(24719)
- 农业(23223)
- 技术(22379)
- 贸(20789)
- 贸易(20774)
- 制(20227)
- 易(20069)
- 环境(19809)
- 理论(18549)
- 和(18481)
- 银(17758)
- 融(17733)
- 金融(17730)
- 银行(17713)
- 地方经济(17056)
- 行(17002)
- 机构
- 学院(400743)
- 大学(399939)
- 济(162581)
- 管理(159675)
- 经济(159171)
- 理学(138370)
- 理学院(136833)
- 研究(136635)
- 管理学(134351)
- 管理学院(133626)
- 中国(101199)
- 京(85828)
- 科学(84929)
- 财(71814)
- 所(67709)
- 农(64876)
- 中心(62998)
- 研究所(61862)
- 业大(59775)
- 江(58700)
- 财经(57832)
- 范(54439)
- 北京(54171)
- 师范(53905)
- 经(52843)
- 农业(50428)
- 院(50397)
- 经济学(49025)
- 州(48150)
- 经济学院(44340)
- 基金
- 项目(280754)
- 科学(222069)
- 研究(205563)
- 基金(203412)
- 家(177407)
- 国家(175943)
- 科学基金(151984)
- 社会(130238)
- 社会科(123606)
- 社会科学(123576)
- 省(110060)
- 基金项目(108044)
- 自然(98617)
- 自然科(96351)
- 自然科学(96330)
- 自然科学基金(94547)
- 教育(94134)
- 划(92555)
- 编号(83673)
- 资助(83397)
- 成果(66208)
- 发(63338)
- 重点(63224)
- 部(61586)
- 创(58675)
- 课题(57597)
- 创新(54770)
- 国家社会(53826)
- 科研(53290)
- 教育部(52812)
- 期刊
- 济(177002)
- 经济(177002)
- 研究(116148)
- 中国(78381)
- 学报(61580)
- 农(58703)
- 管理(58295)
- 科学(58062)
- 财(52544)
- 大学(47048)
- 教育(45791)
- 学学(44220)
- 农业(41385)
- 技术(38204)
- 融(34207)
- 金融(34207)
- 业经(30506)
- 经济研究(28158)
- 财经(27248)
- 经(23430)
- 问题(23200)
- 图书(21630)
- 业(21455)
- 技术经济(20585)
- 科技(20353)
- 资源(19121)
- 理论(18739)
- 商业(18080)
- 统计(18060)
- 现代(17846)
共检索到587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玉萍 何琳
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新近文献对此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非关联技术更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认知邻近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黄河流域地级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利用"共存分析法"计算制造业四位数行业技术关联程度,探究技术关联如何影响地区产业发展。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关联的产业发展效应具有动态性,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呈U型变化。
关键词:
技术关联 认知邻近 共存分析法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弓媛媛 周俊杰
基于2003—2017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以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中、下游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门槛变量时,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当环境规制为门槛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随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弱。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弓媛媛 周俊杰
基于2003—2017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以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中、下游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门槛变量时,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当环境规制为门槛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随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弱。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王迪
采用基尼系数客观赋权评价法与非期望SBM模型分别测算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全要素能源效率,借助基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考察数字产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环境规制三种路径在传导过程发挥的效果,并进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游表现的最为明显;(2)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环境规制是黄河流域全域的关键正向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上、中、下游均为正向中介传导,环境规制在中游表现为负向传导、在下游为正向传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小林 陈艺晏 任华 李义玲
论文利用201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大气污染、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探究流域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城市大气污染间的动态传导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具有正向抑制效应,且技术创新作用强度呈边际效用递增趋势;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大气污染的作用机制差异明显,其中,上游和中游产业集聚对其大气污染的负向效应明显,而下游产业集聚对其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流域大气污染状况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结果,论文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系列建议,如依据“重点治理”与“逐步改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流域大气污染的“差异化”治理方案;构建新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体系,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大气污染治理红利;上游和中游城市产业集聚要提升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规制,避免成为“高排放、高能耗”产业转移的“污染避难所”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小林 陈艺晏 任华 李义玲
论文利用201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大气污染、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探究流域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城市大气污染间的动态传导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具有正向抑制效应,且技术创新作用强度呈边际效用递增趋势;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大气污染的作用机制差异明显,其中,上游和中游产业集聚对其大气污染的负向效应明显,而下游产业集聚对其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流域大气污染状况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结果,论文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系列建议,如依据“重点治理”与“逐步改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流域大气污染的“差异化”治理方案;构建新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体系,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大气污染治理红利;上游和中游城市产业集聚要提升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规制,避免成为“高排放、高能耗”产业转移的“污染避难所”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望生
对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绿色增长效率的测度及其收敛性分析是准确判断和评价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绩效的重要依据,对此,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A方法中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的线性规划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作为衡量指标,测度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层面的经济绿色增长效率;随后,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区和城市群的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从地域维度来看,黄河流域内下游地区的绿色增长效率要普遍高于上游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的绿色增长效率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4年之前变化不大,2014年后则进入了迅速提升的阶段;黄河流域的经济绿色增长效率呈现收敛态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孟望生 杜子欣 张扬
不同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解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及其绿色发展转型情况,将污染排放和能源两种非常规要素同时纳入数据包络分析法框架下,对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2007—2017年,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水平均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表现为增加劳动和污染排放投入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本要素使用的特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显著不同。因此,黄河流域各地级市要继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能源环境政策,加强绿色技术进步偏向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增长极;在流域内,陇海—兰新发展轴、京沪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基本形成,京津—包昆发展轴处于发育之中;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构建"三极引领,五点支撑,轴带衔接,网络互联"的黄河流域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基础。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空间发展格局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家旗 茹少峰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采用人均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对黄河流域2010—2017年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处于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原因是黄河流域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加大,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不显著,生态足迹需求不均衡。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并结合GM(1,1)模型,预测了2020—2025年四种政策情景下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政策措施,黄河流域不可持续状态将进一步恶化。未来黄河流域要坚持生态优先,推行绿色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欣 徐硕 张萌萌 徐金楠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西向东、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增长的格局,但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基本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省会城市有4个,排名后十的城市均来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仅下游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均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4)上游地区发展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呈现低-低集聚特征;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未能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游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济南市为核心呈现高-高集聚特征,不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欣 徐硕 张萌萌 徐金楠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西向东、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增长的格局,但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基本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省会城市有4个,排名后十的城市均来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仅下游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均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4)上游地区发展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呈现低-低集聚特征;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未能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游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济南市为核心呈现高-高集聚特征,不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空间自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