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24)
- 2023(17828)
- 2022(15171)
- 2021(14098)
- 2020(11692)
- 2019(26775)
- 2018(26162)
- 2017(50289)
- 2016(27168)
- 2015(30373)
- 2014(30174)
- 2013(30110)
- 2012(28002)
- 2011(25201)
- 2010(24817)
- 2009(22520)
- 2008(21785)
- 2007(18906)
- 2006(16316)
- 2005(14534)
- 学科
- 济(118420)
- 经济(118305)
- 管理(77708)
- 业(73676)
- 企(58895)
- 企业(58895)
- 方法(52524)
- 数学(46125)
- 数学方法(45703)
- 中国(32333)
- 农(32174)
- 财(26886)
- 地方(26504)
- 业经(25682)
- 学(23980)
- 贸(22223)
- 贸易(22204)
- 农业(21852)
- 易(21561)
- 环境(20605)
- 技术(20596)
- 制(20076)
- 和(17811)
- 融(17025)
- 金融(17022)
- 银(16781)
- 银行(16734)
- 理论(16614)
- 务(16080)
- 财务(16015)
- 机构
- 大学(385831)
- 学院(383285)
- 济(162976)
- 经济(159819)
- 管理(152265)
- 研究(133579)
- 理学(132633)
- 理学院(131186)
- 管理学(129125)
- 管理学院(128435)
- 中国(100183)
- 京(82070)
- 科学(81166)
- 财(70891)
- 所(66125)
- 农(61637)
- 中心(60624)
- 研究所(60539)
- 财经(57700)
- 业大(57002)
- 江(54586)
- 经(52848)
- 北京(51890)
- 范(50710)
- 经济学(50445)
- 师范(50268)
- 院(48728)
- 农业(48181)
- 经济学院(45739)
- 州(43845)
- 基金
- 项目(268496)
- 科学(212937)
- 研究(197484)
- 基金(196947)
- 家(171865)
- 国家(170514)
- 科学基金(146648)
- 社会(127069)
- 社会科(120567)
- 社会科学(120536)
- 基金项目(104143)
- 省(103629)
- 自然(93967)
- 自然科(91781)
- 自然科学(91760)
- 自然科学基金(90128)
- 教育(89131)
- 划(86989)
- 资助(80714)
- 编号(78636)
- 成果(62934)
- 重点(60391)
- 部(60263)
- 发(58785)
- 创(56165)
- 课题(54089)
- 国家社会(53350)
- 创新(52506)
- 教育部(51802)
- 科研(50932)
- 期刊
- 济(172616)
- 经济(172616)
- 研究(113454)
- 中国(72645)
- 学报(59719)
- 科学(56429)
- 农(55846)
- 管理(54437)
- 财(51072)
- 大学(45844)
- 学学(43121)
- 教育(40618)
- 农业(39403)
- 技术(33677)
- 融(32581)
- 金融(32581)
- 经济研究(28622)
- 财经(27766)
- 业经(27591)
- 经(23896)
- 问题(22659)
- 业(21059)
- 技术经济(19780)
- 科技(19190)
- 贸(19053)
- 图书(18535)
- 资源(17958)
- 理论(17664)
- 世界(17406)
- 版(16974)
共检索到558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翼 卢现祥
技术交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区异质性低碳技术溢出和企业技术创新来推动地区经济活动的节能减排。运用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产业集聚对地区碳排放产生的增长效应大于减排效应,但技术交易与产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碳减排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分地区研究发现,在技术交易市场的协助下,三大产业集聚均能促使发达地区碳排放的减少,但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卫国 刘颖 韩青
改革开放对中国政府体系最突出的影响就反映在中央对地方的分权,这种分权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已是一个研究共识。在当地消费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本地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高当地的投资水平,地方政府投资在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据中国199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投资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政府投资偏差与CO2排放偏差显著正相关。同时,地方政府投资对于中国CO2排放具有倒U型影响,即地方政府投资初期促进了CO2排放,而随着地方政府投资的逐渐增大,CO2排放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态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炳南 林基
在传统的EKC模型中引入腐败因素,建立了一个包含腐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扩展EKC模型,利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腐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腐败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腐败程度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外资在中国存在"碳光环"效应,而贸易开放会增加碳排放量,存在"碳泄露"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腐败 二氧化碳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炳南 林基
在传统的EKC模型中引入腐败因素,建立了一个包含腐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扩展EKC模型,利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腐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腐败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腐败程度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外资在中国存在"碳光环"效应,而贸易开放会增加碳排放量,存在"碳泄露"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腐败 二氧化碳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建武 李善同
国内的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压力、大国的责任与承诺,决定着我国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然而国内目前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缺乏利用市场的手段。中国国土辽阔,区域间的差异较大,但是针对污染控制影响的区域定量分析却少之又少。本文利用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全国各个地区施行统一的碳税对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二氧化碳减排以及地区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采用统一碳税的碳税政策,对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造成的福利损失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大约要大1到2个百分点;碳排放强度越高的省份,其福利受损的程度越大;统一碳税政策既会带来地区整体福利的下降,同时也造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素玲 许德慧 张榕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政府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及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特别地,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且在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来看,政府环境规制能强化数字金融发展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本地数字金融发展会通过“虹吸效应”抑制邻地数字金融发展,进而不利于邻地二氧化碳减排。因此,应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金融发展战略,加强数字技术对绿色金融的服务力度,适度提高政府环境规制水平,加大对技术和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节能减排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测度各地区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为科学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SBM模型研究了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我国省域2005年~2012年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并与在未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的结果以及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是否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各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差异较大,这反映出能源禀赋对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有很大影响;整体上基于SBM模型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低于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影子价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十三五"全文中提出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本文通过构建环境SBM模型,基于对偶理论给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测算公式,并定义了竞争性、发展性和发展竞争性影子价格,以此对我国2005-2014年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影子价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对各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省的碳边际减排成本不同,多数省减排技术没有实现稳步提升,减排效果尚不稳定。本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的动态变化和地区差异,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2-2009年)和省际面板数据(1995-2009年),分别以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碳强度等三类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序列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弹性在0.10%-0.12左右。(2)静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地负的影响,弹性为0.19%,而城市化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冬 李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 二氧化碳 排放效率 减排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冬 李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秦皇岛两个城市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各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其中北京减排潜力最低而唐山减排潜力最高。各城市应根据城市类型划分结果,明确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 二氧化碳 排放效率 减排潜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国浩 于贵芳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低碳利用之间关系,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及本身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意义远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探讨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提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可能的路径,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减排 可持续发展 低碳化利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基 杨来科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1997年到2011年间的CO2排放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引入城市化因素,基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城市化、经济增长对区域CO2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是影响中国排放的主导因素;东中部区域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存在倒U型关系,而EKC假说在西部区域不成立。研究还表明,东部区域的FDI更多地属于市场寻求型资本,有利于CO2减排,而中部区域的FDI则属于资源寻求型,会加剧当地的CO2排放。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增长 二氧化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2014年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与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等中短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达到了88.0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总排放量的43. 25%;其他长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不足12% .却产生了56.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长三角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9. 18kg/人次.分别相当于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22% ,8.90% ,6.5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