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1)
- 2023(10960)
- 2022(8954)
- 2021(7889)
- 2020(6652)
- 2019(14360)
- 2018(14030)
- 2017(26878)
- 2016(14234)
- 2015(15652)
- 2014(14917)
- 2013(14581)
- 2012(12760)
- 2011(11012)
- 2010(11249)
- 2009(10863)
- 2008(10770)
- 2007(9825)
- 2006(8573)
- 2005(8051)
- 学科
- 业(79574)
- 企(74622)
- 企业(74622)
- 济(64696)
- 经济(64619)
- 管理(61195)
- 方法(28009)
- 业经(27644)
- 财(23400)
- 农(23088)
- 技术(20212)
- 数学(20198)
- 数学方法(20069)
- 务(18951)
- 财务(18932)
- 财务管理(18924)
- 企业财务(17914)
- 农业(17358)
- 中国(15419)
- 划(13545)
- 策(13273)
- 制(13147)
- 理论(12681)
- 技术管理(12509)
- 企业经济(12288)
- 和(12091)
- 贸(11386)
- 贸易(11380)
- 经营(11342)
- 易(11081)
- 机构
- 学院(208554)
- 大学(197623)
- 济(92015)
- 经济(90527)
- 管理(87090)
- 理学(75055)
- 理学院(74480)
- 管理学(73575)
- 管理学院(73194)
- 研究(60290)
- 中国(48623)
- 财(42134)
- 京(39633)
- 科学(34659)
- 财经(33765)
- 农(33629)
- 江(32270)
- 经(30715)
- 所(29432)
- 业大(29216)
- 中心(27869)
- 经济学(27713)
- 农业(26517)
- 研究所(26296)
- 商学(25679)
- 商学院(25441)
- 经济学院(25330)
- 州(25098)
- 财经大学(24716)
- 北京(24131)
- 基金
- 项目(135820)
- 科学(109954)
- 研究(102450)
- 基金(100017)
- 家(85515)
- 国家(84703)
- 科学基金(75754)
- 社会(68154)
- 社会科(64889)
- 社会科学(64874)
- 省(55562)
- 基金项目(52716)
- 自然(47533)
- 自然科(46559)
- 自然科学(46550)
- 教育(46069)
- 自然科学基金(45780)
- 划(43886)
- 编号(41076)
- 资助(39422)
- 业(34435)
- 创(33046)
- 成果(30113)
- 发(30053)
- 重点(30020)
- 创新(29889)
- 部(29582)
- 国家社会(28724)
- 制(27924)
- 课题(27371)
- 期刊
- 济(105787)
- 经济(105787)
- 研究(58149)
- 管理(38728)
- 中国(38106)
- 财(36959)
- 农(32514)
- 科学(26922)
- 学报(25349)
- 技术(23427)
- 农业(22944)
- 业经(21295)
- 大学(20206)
- 学学(19697)
- 财经(17373)
- 教育(17279)
- 经济研究(17077)
- 融(17053)
- 金融(17053)
- 经(15229)
- 技术经济(14736)
- 业(14644)
- 问题(13202)
- 财会(11720)
- 现代(11516)
- 商业(11388)
- 科技(10735)
- 贸(10707)
- 世界(10450)
- 经济管理(9563)
共检索到306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哲 侯仁勇
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承担着吸纳第一产业所释放的劳动力的作用,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减弱。论文以技术中性条件作为前提,利用劳动力总吸纳量的分解效应模型,对1995-2005年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吸纳就业的分解效应做了定量研究,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楚锂
我国的中小企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成长,尤其是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总体经济规模,还是对经济贡献上都占据了较大份额,已成为吸纳就业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模型预测法,以湖南株洲为例,分析了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现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比较优势以及困难和问题所在,以量化分析方法揭示了企业发展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之间的联系,以模型预测分析了未来五年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和中小企业自身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就业 问卷 比较 模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宗庆 郑江淮
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企业创新活动面临了新的参数环境,本文在技术无限供给条件下提出一个后发国家中企业创新的规模异质性假说,揭示了后发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创新行为特征依赖于企业生产所面临的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所需资本支出的利率弹性的特定取值下竞争行为选择。理论与计量研究发现,与西方国家企业创新有显著不同的是:后发国家的企业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活动的意愿随着企业规模增加而逐步增强;小企业更偏向于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大企业更偏向于引进技术和吸收消化再创新。中等规模企业兼顾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在小企业和部分中等规模企业中重点是降低其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建国
The paper, firstly, gives the measurement criterion and scope for SOE's surplus employment after definitely defining it; then, the paper evaluates routine measurement and tells its defect; finally, the paper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SOE's surplus employment with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 is satisfactory.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过剩就业 生产函数法 测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邵文波 盛丹
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稳健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对于"保增长、促就业"以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劳动收入占比 就业吸纳下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邵文波 盛丹
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劳动收入占比 就业吸纳下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立 姜春海
本文利用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指标对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做出了解释 ,并运用产出 (实际总产值 )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两个指标 ,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计算 ,得出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呈边际递减规律的结论 ,并简要分析了背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镇企业 劳动 就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程华 李珍珍
基于文献研究,从技术吸纳视角,研究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转移的影响,并探究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等异质性因素对多维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关系的影响。采用杭州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吸纳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距离均对企业技术吸纳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其次是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最后是经济距离;(2)技术距离对小规模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社会距离对大规模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3)技术距离对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社会距离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
关键词:
多维距离 异质性 技术吸纳 技术转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文娟 王亚妮 郭树龙 陈艺妮
利用2010-2019年资源型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企业环保投资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考虑了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从就业动态来看,环保投资显著提升就业创造率并降低就业破坏率,进而正向提升了就业净增长率,此外企业环保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更为明显;从作用机制来看,企业环保投资分别通过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促进就业的增加,其中规模效应占主导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轩 袁媛 唐静
本文基于企业家精神配置理论,运用第十次全国民营企业家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企业家精神配置对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生产性活动投入的确能够提升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但在粗放式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恶性竞争导致民营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削弱了上述正向关系;另一方面,腐败等制度环境因素导致企业家被迫"边寻租边生产",生产性投入对于吸纳就业的效应竟然需要非生产性投入的"配合"。结论揭示,在经济"新常态"的现阶段,可以通过反腐来矫正企业家精神的扭曲性配置以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从而保障就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文娟 王亚妮 郭树龙 陈艺妮
利用2010-2019年资源型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企业环保投资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考虑了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从就业动态来看,环保投资显著提升就业创造率并降低就业破坏率,进而正向提升了就业净增长率,此外企业环保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更为明显;从作用机制来看,企业环保投资分别通过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促进就业的增加,其中规模效应占主导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彭树宏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技术性失业的普遍担忧。但由于数据所限,现有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多在宏观层面展开,缺乏微观作用机制和发生条件的实证检验。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文本数据构建企业层面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度的测度指标,考察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就业吸纳(下文中有些简称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和多重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会显著提升企业就业水平,该结论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进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来促进企业就业;只有当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人工智能技术能力较强且与企业应用场景契合度较高时,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促进效应才会出现;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就业的促进效应在大规模企业、出口企业、国有企业、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企业、高市场集中度行业企业中更为显著;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存在溢出现象,人工智能应用会促进本地区人工智能生产企业的就业,同时减少同行业中未应用人工智能企业的就业。本文研究结论能为政府制定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使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政策、反垄断政策和出口贸易政策得到优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慧玲 盛丹
现有关于环境管制与就业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环境管制类型之间的经济效应差异,集中于研究末端环境管制对就业的影响。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环境管制政策,其作用机制和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于末端环境管制,前端污染治理更多地涉及企业资本投入增加对就业的多渠道影响,更加错综复杂。鉴于此,文章将2001-2005年我国省区层面的清洁生产政策作为外在冲击,并将就业在行业间的再分配效应纳入分析范畴,运用拟断点回归方法,从企业层面考察了前端污染治理对我国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的微观机制。实证结果显示:(1)总体上,前端污染治理对就业产生了正向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2)从影响机制看,前端污染治理主要通过正向的规模效应和市场选择效应提升了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具体表现为:前端污染治理通过激励企业更新生产设备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这一效率提升效应大于生产成本增加效应,最终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的就业;通过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前端污染治理使得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率企业得以进入和存活,进而使整个市场吸纳了更多的就业。(3)从影响的异质性来看,前端污染治理的正向影响主要作用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上述结论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有效调整就业方向,实现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涛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释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潜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就业现状,研究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效应,认为农村服务业可以通过直接吸纳效应和带动吸纳效应两种渠道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并且这种拉动作用非常显著。文章提出加大农村服务业投入、调整行业结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等措施,以加快农村服务业大发展,持续拉动农村扩大就业。
关键词:
农村服务业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吸纳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程良世,李忠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