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8)
2023(8826)
2022(7455)
2021(6543)
2020(5464)
2019(11895)
2018(11741)
2017(22211)
2016(11920)
2015(13588)
2014(13773)
2013(13497)
2012(12885)
2011(12039)
2010(12357)
2009(11311)
2008(10817)
2007(10007)
2006(9239)
2005(8204)
作者
(35893)
(30152)
(29983)
(28685)
(19101)
(13984)
(13726)
(11724)
(11466)
(10830)
(10432)
(9892)
(9884)
(9738)
(9519)
(9348)
(8867)
(8728)
(8570)
(8220)
(7763)
(7383)
(7361)
(7000)
(6778)
(6653)
(6596)
(6446)
(6153)
(6066)
学科
(75032)
经济(74885)
管理(32481)
(27279)
(23162)
企业(23162)
方法(22113)
地方(20837)
中国(17234)
数学(17127)
数学方法(16999)
业经(16923)
地方经济(14803)
(14639)
(14161)
产业(12221)
理论(11290)
(11164)
(10820)
(10412)
(10088)
农业(9455)
环境(9013)
(8519)
金融(8512)
(8388)
经济学(8191)
技术(8190)
(7691)
银行(7670)
机构
学院(180687)
大学(178915)
(86145)
经济(84459)
研究(69274)
管理(65087)
理学(55199)
理学院(54518)
管理学(53692)
管理学院(53343)
中国(49340)
科学(39546)
(38224)
(36197)
(35034)
研究所(31531)
中心(29589)
(28759)
财经(28446)
(27799)
经济学(27753)
(25485)
(25278)
经济学院(24581)
(24485)
师范(24232)
北京(24086)
业大(23974)
(22190)
农业(21378)
基金
项目(115985)
科学(91829)
研究(87091)
基金(83083)
(72045)
国家(71464)
科学基金(60778)
社会(59298)
社会科(55270)
社会科学(55255)
(46673)
基金项目(43110)
教育(38670)
(38427)
自然(35712)
自然科(34878)
自然科学(34866)
自然科学基金(34254)
编号(34075)
资助(33333)
成果(28083)
(28014)
重点(26421)
课题(25292)
(25122)
国家社会(24604)
(23959)
发展(23455)
(23140)
创新(22346)
期刊
(107355)
经济(107355)
研究(60159)
中国(40410)
(27931)
管理(27471)
学报(26747)
(26509)
科学(25534)
大学(20645)
教育(19974)
学学(19577)
经济研究(18135)
农业(17726)
技术(17592)
业经(15918)
财经(15598)
(14202)
金融(14202)
(13891)
问题(13861)
技术经济(10813)
世界(9591)
统计(9495)
(9306)
(8853)
现代(8840)
经济问题(8836)
经济管理(8760)
商业(8689)
共检索到287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星  纪欣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构了单位制,为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公私关系取代劳资关系、产业工人国家雇佣以及单位福利主义是其中影响技能形成的核心要素。这段时期,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始终在技工养成与新社会力量塑造之间摇摆,其演变围绕着两个核心逻辑主线展开:一是国家卷入的统与放;二是技能形成与改造人并行。在思想改造与“学用一致”的目标导向驱动下,产生了诸多政策行动。由“用工配额制”衍生出来的“招生即招工政策”激励了国有企业兴办技校、参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动机,这对中国国有企业工业能力的积累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子舟  
我国产业工人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技能形成是农民工、传统产业工人、青年技术工人等群体转型发展的关键;加快推动技能形成,是国家长治久安、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技能形成体系存在培训政策取向工具化、雇主参与意愿偏低、劳动者学习风险偏高、认证机制失灵等问题。新时期构建新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要从技能投入、技能供应、技能使用、技能评价四个环节着手,分别构建多元的成本分担体系、持续的生涯教育体系、开放的劳动力用工体系、产出导向的质量评估体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性"三个关键词,推动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发力,着眼育人系统的结构性调整,促进技能形成体系的改革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玉照  苏亮  
刘玉照、苏亮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中撰文,分析了中国产业工人制度技能养成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从师徒制的式微、技能认证体系的衰落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萎缩三个角度分析了传统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的瓦解及其原因。作者在分析国内外研究后,得出了制度变化会改变技能养成的模式的结论,但是,已有的研究中并没有给出是哪些制度发挥了作用,在其变迁的过程中如何影响技能养成的完整解释。因此,作者试图在梳理建国以来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制度变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石伟平  
2023年1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学英教授的新作《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农民工的视角》,该著作也是其主持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农民工的视角”(课题批准号:19FJKB017)的结题成果。全书共44.1万字,分5编15个章节。该著作建构了技能形成、就业、减贫的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新时期多元扰动下复杂多变的技术/技能变迁、就业迭代、人力资本投资,追溯了国内外低技能劳动力技能形成实践,调研了农民工接受在职培训、正规教育(高职扩招)的现状,分析了农民工技能形成的内在机理。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技能型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背景下,该著作非常值得一读,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许竞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作框架要素上的理论阐释。基于工作技能本源于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这一事实,本文分析了国民教育系统在技能供给方面存在的逻辑局限性、业界职业技能培训的两面性(通用与专用),以及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对技能的利用方式与程度。旨在阐明一个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受其国民教育系统与生产系统的共同牵制,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体制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竞  
技能是人力资源的核心价值要素。技能形成体系作为一种实然的类生态环境,影响着每一位社会成员,并决定着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文章通过比较英德经济竞争力表现,并对两种人力资源形态进行成因分析,发现义务后教育阶段业本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业界雇主应对技能短缺的方式是导致两国中级技能落差的主因,其根源则在于两国经济在工业化初期所处的历史境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角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时磊  杨德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发展堪称"奇迹",这一"奇迹"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普通学校发展"奇迹"的成因是什么?本文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教育指导思想的"大众化"转向,其重要体现是教育体制分权。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分权体现在:第一,坚持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第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制度。教育体制分权降低了就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奇迹"。使用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省级层面静态面板、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均证实,测量教育体制分权的普通学校专任教师数是推动在校学生数量增长的核心因素,学校数量增长许多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指标噪音较大。最后,本文还利用研究结论反思了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振平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建立起贯通全国的网络体系,在服务国家工业化战略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套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本文从国家控制过强和市场规律缺乏两个角度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弊端,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帆  
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客观评价中国实行了2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意义与成就,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鹏  许亦平  林桂军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单一银行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货币信贷管理制度,这是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环境。单一银行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综合信贷计划直接控制现金发行量和贷款总量,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实现"保证币值稳定,使流通中的货币与商品量相适应"的货币政策目标。1952—1957年间,中国人民银行以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进行直接调控,对货币政策变量能够有效控制。1958年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破坏了与单一银行体制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总量失控,结果引发严重通胀。1966—1978年间,银行组织机构虽然遭到破坏,但中央仍掌握对信贷的控制权,货币供给没有失控,这...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我在《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的"述评"专栏介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er Blanchard)等人的《反思宏观经济政策》。这篇论文是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讨论的重要参考文献。2010年,国际货币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庆国  
张学英教授团队的新著《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来自日、新、韩、印的观察》 (新华出版社2021年7月版)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农民工的视角" (项目编号:19FJKB017)的中期成果,全面考察了亚洲四个典型国家致力于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为经济发展战略匹配"适销对路"产业工人的实践轨迹。全书共26.3万字,4个篇章,系统梳理了各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经济发展背景及技能需求演变的历史轨迹,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管理机构、制度和政策、项目实践等,从制度设计的理念、立足点、落脚点、目标、覆盖对象、作用机制等方面阐释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制度特征。该著作有四个突出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光学,张志,王长城,汪廷忠,张怀富,陈远敦,谢伯龄,刘纯泽  
一、什么是综合平衡法?作为计划方法的综合平衡,是指对计划时期的社会各种需要和人、财、物资源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在需要和资源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和不断调整,从质与量二方面、预先地揭示和确定计划时期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所需保持的比例关系,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的一种方法。综合平衡法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编制计划、检查计划,调整计划,都要用综合平衡法对对立双方进行分析、计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飞跃。为使这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