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62)
- 2023(18910)
- 2022(16037)
- 2021(14835)
- 2020(12541)
- 2019(28650)
- 2018(28382)
- 2017(54865)
- 2016(29180)
- 2015(32627)
- 2014(32185)
- 2013(31878)
- 2012(29111)
- 2011(25918)
- 2010(25963)
- 2009(24081)
- 2008(23606)
- 2007(20962)
- 2006(18581)
- 2005(16158)
- 学科
- 济(124544)
- 经济(124398)
- 业(108778)
- 管理(93210)
- 企(89853)
- 企业(89853)
- 方法(56411)
- 农(52508)
- 数学(46456)
- 数学方法(45849)
- 业经(37189)
- 财(35822)
- 农业(34933)
- 中国(30963)
- 务(24312)
- 财务(24232)
- 财务管理(24194)
- 技术(24089)
- 制(23430)
- 地方(23347)
- 企业财务(22956)
- 学(22726)
- 理论(21466)
- 贸(21437)
- 贸易(21425)
- 易(20789)
- 和(20168)
- 策(19322)
- 划(18782)
- 体(17656)
- 机构
- 学院(417100)
- 大学(412624)
- 管理(170757)
- 济(170418)
- 经济(166959)
- 理学(148187)
- 理学院(146688)
- 管理学(144142)
- 管理学院(143390)
- 研究(133349)
- 中国(102065)
- 京(86690)
- 科学(81271)
- 农(77806)
- 财(76880)
- 所(65676)
- 业大(64997)
- 江(61974)
- 中心(61903)
- 财经(61692)
- 研究所(59528)
- 农业(59494)
- 经(56320)
- 北京(53907)
- 范(52665)
- 师范(52228)
- 经济学(50366)
- 州(49556)
- 院(48215)
- 经济管理(45847)
- 基金
- 项目(285286)
- 科学(226136)
- 研究(210593)
- 基金(208544)
- 家(180532)
- 国家(178886)
- 科学基金(155723)
- 社会(134914)
- 社会科(127645)
- 社会科学(127609)
- 省(111989)
- 基金项目(110739)
- 自然(100429)
- 自然科(98152)
- 自然科学(98128)
- 自然科学基金(96382)
- 教育(95701)
- 划(92528)
- 编号(86047)
- 资助(84766)
- 成果(67960)
- 部(63128)
- 重点(62915)
- 发(61069)
- 创(60857)
- 课题(57899)
- 创新(56314)
- 国家社会(55698)
- 教育部(54364)
- 科研(54156)
- 期刊
- 济(191452)
- 经济(191452)
- 研究(118929)
- 中国(78949)
- 农(77405)
- 管理(64234)
- 学报(63557)
- 科学(60710)
- 财(60569)
- 农业(52709)
- 大学(50132)
- 学学(47595)
- 教育(41995)
- 技术(39566)
- 业经(37005)
- 融(35632)
- 金融(35632)
- 财经(29959)
- 经济研究(28467)
- 业(26993)
- 经(25720)
- 问题(25369)
- 技术经济(22808)
- 版(21174)
- 科技(20730)
- 现代(19677)
- 商业(18956)
- 世界(18878)
- 理论(18686)
- 图书(18475)
共检索到610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桑坤
农业技术嵌入乡土时,在差异性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下,技术的行动逻辑与农民的行为策略呈现出迥异的样态。农业技术嵌入的方式是由国家、村庄、农民三种力量共同形塑的,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使技术具备了扎根乡土的精神特质,乡村精英的技术亲和力也使技术获得了嵌入乡土的社会基础。但集体化、个体化、市场化时期的农民需求是嬗变的,因此农民与技术的互动也呈现出"嵌入""脱嵌"又"回嵌"三种形式。农业技术不是单向度而是双向度的沟通活动。技术发明者到使用者的技术距离可以通过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来予以消减。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农业技术应该把握不同时期的农民需求,找寻新的技术亲和力群体作为突破口,以实现技术"深嵌"乡土推动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社会食物研究团队
最近几十年,各种杂交、基因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推广,正导致全球丰富的地方性种源基因从土地上快速消失。农民基于传统知识自己选种、留种的情况越来越少,从市场上购买被各种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商业化种子已成为一种常态。种质资源的这种趋势和变迁已经引发全球性的关注、讨论和忧虑,并出现了各种各样推动农民保种的草根实践。
关键词:
品种保护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萍 刘诗梦
农业与村庄的关系这一古老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经常性的困惑",是必须要加以解释的命题。随着农业产业的衰败与边缘化、农业政策的工业偏好与城市偏好以及农业政治意识形态的日趋式微,村庄"农业去中心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与"去农业化"几乎同时出现的则是农村经济的"后农业式"发展,包括村庄工业化发展、零售、服务业发展,即农业的后生产性,也包括乡村空心化、边缘化等村庄的衰败趋势。农业去中心化以及多样化的村庄发展类型均说明传统的农业与村庄关系正在发生巨变,需进一步评估这种变迁对村庄转型带来的复杂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
关键词:
农业 村庄 去农业化 后农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亚娟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礼 法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推动农业转型的力量除了国家干预和市场资本外,还需关注内生于农业当中的农民经济行为。在D村三十年农业转型过程中,一直受到制度安排与市场导向两种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却充分体现了农民面临结构性因素时展现出的经济行为主体性,内生出了对新型农业技术的选择性接受、对家庭生产资料的自主性分配以及对家庭生计模式的多种备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因此,在政策引导的官方话语体系和市场主导的理性分析路径下,也应当真切关注到农业转型的实践性,宏观结构因素难以从微观上直接实现对农业发展的引导,推动农业转型的核心力量来自于农民的经济行为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书军
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尤其是在分税制改革后,基层政府由于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而出现的,是一次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的考察表明,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及自然垄断的属性使得私人供给存在社会总福利的损失。所以政府应施加必要的干预,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关键词:
公共产品 私人供给 福利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逃 李冬梅 高蜀晋
本文基于退耕还林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个村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践,提出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理论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业产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表明,农业产业的形成不仅受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的影响,而且受政府发展战略的影响;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决定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导致的产业所需要的资源禀赋、市场条件与本区域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是否相符,如果两者相符则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两者不相符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且两者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区域基础设施、市场条件、农户态度、自然环境和政府作为方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关键词:
失地农民 阶层 征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关键词:
失地农民 阶层 征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浩
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村庄经济变量和自然特征变量对农地再分配的影响,同时也将村庄政治变量和社会文化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显示:农地税费负担对土地小调整有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来源假说没有得到证实;土地资源禀赋对土地大调整有负向影响,但对小调整没有影响。交易费用假说只适用于土地大调整,对小调整不适用;村庄民主假说没有得到证实,但村民对村委会工作的关注程度对土地小调整有负向影响;村庄社会文化变量对土地再分配特别是土地小调整有重要影响,农民偏好假说成立。村庄农地再分配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现阶段不应该取消或禁止,而是改进和完善,在土地产权稳定和调整之间取得平衡。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地再分配 村庄原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宗族村落的农民集体行动表现出较强的组织性,这种强组织性以农民的血缘和地缘认同为基础,以情感和共同利益为纽带,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在此基础上的农民集体行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文章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桂北一个宗族村落的集体行动进行深描,探究在多元主体互动中农民集体行动的复杂性:村组干部的主导,积极分子和第三种力量的介入,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并引导着集体行动,从而在与不同主体的互动中选择有利于共同体的行动策略。政府对农民自组织集体行动要慎重对待,理性分析行动诉求,切忌将矛盾上升,不仅要稳妥地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还要警惕其他势力介入到群体性事件中,冲击社会稳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春燕 庄晋财
在"农民创业—村庄公共品供给—村庄凋敝治理"理论框架下,根据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54个创业农民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三者的关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创业活动能促进村庄公共品供给的改善,并作用于村庄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进而有效缓解村庄凋敝状况。因此,鼓励农民创业应该成为政府政策的着力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