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23)
- 2023(4943)
- 2022(4414)
- 2021(4112)
- 2020(3555)
- 2019(8275)
- 2018(7991)
- 2017(16933)
- 2016(8660)
- 2015(9814)
- 2014(9682)
- 2013(9853)
- 2012(9108)
- 2011(8045)
- 2010(8119)
- 2009(7529)
- 2008(7700)
- 2007(6861)
- 2006(5994)
- 2005(5440)
- 学科
- 济(40646)
- 经济(40598)
- 业(37562)
- 管理(35977)
- 企(33937)
- 企业(33937)
- 方法(25847)
- 数学(23995)
- 数学方法(23926)
- 财(18387)
- 务(14323)
- 财务(14317)
- 财务管理(14279)
- 企业财务(13786)
- 制(11575)
- 银(10017)
- 银行(10016)
- 贸(9518)
- 贸易(9511)
- 行(9436)
- 融(9324)
- 金融(9323)
- 易(9305)
- 中国(8339)
- 农(8076)
- 体(8014)
- 业经(7785)
- 体制(7202)
- 地方(5562)
- 供销(5505)
- 机构
- 大学(124247)
- 学院(123687)
- 济(57616)
- 经济(56734)
- 管理(54350)
- 理学(47041)
- 理学院(46718)
- 管理学(46369)
- 管理学院(46138)
- 研究(32734)
- 中国(32456)
- 财(32383)
- 财经(25724)
- 京(23820)
- 经(23625)
- 财经大学(19619)
- 经济学(18962)
- 江(17501)
- 经济学院(17439)
- 中心(17345)
- 商学(17240)
- 商学院(17135)
- 融(15675)
- 金融(15329)
- 北京(14899)
- 科学(14709)
- 所(14540)
- 州(14222)
- 经济管理(14030)
- 业大(13143)
- 基金
- 项目(78261)
- 科学(63949)
- 基金(61445)
- 研究(58164)
- 家(51013)
- 国家(50601)
- 科学基金(46218)
- 社会(40628)
- 社会科(38872)
- 社会科学(38862)
- 基金项目(32376)
- 自然(29414)
- 自然科(28777)
- 自然科学(28775)
- 自然科学基金(28366)
- 省(28111)
- 教育(27475)
- 资助(26771)
- 划(23565)
- 编号(22187)
- 部(19836)
- 教育部(18321)
- 人文(17820)
- 成果(17755)
- 国家社会(17264)
- 重点(16794)
- 创(16385)
- 制(16041)
- 大学(15804)
- 性(15605)
共检索到183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林晚发 刘颖斐 赵仲匡
自2016年债券市场集中爆发违约以来,承销商在债券承销中的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往研究分析了承销商对股票发行的影响,本文利用《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公布的承销商评级数据,以2009—2016年公司债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评级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1)承销商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这一影响在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2)高评级的承销商能识别企业的事前盈余管理水平,降低企业事后的违约风险,同时其承销的债券在临近违约时更可能实施债务重组而非直接违约。机制检验显示,承销商评级主要通过信息效应与担保效应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其中,担保效应是主要渠道。本文首次研究了承销商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的机制,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券商评级披露制度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开刚 秦玉龙 杨庆
针对注册制下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现象,监管机构通过加强网下询价监管,以规范询价机构的报价行为。文章以2019—2022年48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询价监管新规前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显著下降。横截面结果显示,当承销商声誉较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更差时,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在询价监管新规后下降更多。进一步研究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发布后,承销商分析师预测价格更加乐观,机构投资者报价的离散程度更大。文章拓展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影响的文献,为进一步完善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春铃 石桂峰
作者通过构建不对称信息结构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应用Bayes法则对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动态化以及二者声誉变动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模型结论显示,监管者对承销商的违规或错误评估行为的“宽容”以及任何“下不为例”的监管思维不仅会加剧自身声誉的下降,而且会导致承销商评估失误概率的上升和承销商声誉的下降,表明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毕金玲 成艳丽 许男男
本文构建了承销商声誉、定增折价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承销商声誉与定增折价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并且大股东参与定增能够强化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同时承销商的鉴证效应进一步表现在定增后公司业绩表现上,承销商声誉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克服自选择之后承销商声誉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向关系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更深入的理解定向增发问题,也为新兴市场中定向增发的监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陆正飞 韩非池
从垄断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1994-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承销商地域垄断性对于发行公司IPO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地域垄断性的承销商承销的IPO公司,其股票抑价程度显著高于非地域垄断性承销商承销的IPO公司;(2)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IPO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最为显著;(3)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IPO不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4)民营企业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不显著;(5)在发行制度由行政审批改为自由定价制度后,承销商地域垄断性对于IPO抑价的影响有所减弱。
关键词:
地域垄断 承销商 IPO定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春铃
本文以“麦科特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证券监管对承销商声誉资本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考察了我国证券监管的效率。实证结果表明,证券监管通过影响目标承销商未来的市场份额,给承销商的声誉资本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成熟市场上显示的承销商声誉和IPO客户声誉的关联性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没有得到验证。我国证券监管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缺陷以及投资者对承销商声誉的不关注,导致监管行动对承销商声誉的间接惩罚效应不足。我们认为,直接处罚和间接处罚并进,对于促成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形成、提高证券监管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小雪
近年来,减少金融监管对信用市场的干扰已成为我国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构建包含监管部门、评级机构和债券发行方等主体在内的三阶段博弈论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监管政策对债券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部门提高债券评级要求会导致市场充斥大量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券。为了增加评级收入,评级机构会给出虚高评级。在此基础上,基于2017年4月7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调整交易所债券市场上信用债券质押入库资格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15—2019年我国企业债发行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进一步实证检验了监管政策调整对债券评级质量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提高债券资格门槛会助推债券评级上升,但政策实施前后债券的利差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即监管政策调整助推了债券评级虚高。因此,监管部门需改变通过评级结果来识别债券风险的传统监管思路,应尝试构建多元化的信用监管机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姚铮 罗炜阳
金融市场是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市场,这在证券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 offering,IPO)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此问题进行了持续而又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IPO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就国外学者关于证券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I、PO证券长期弱势、证券承销费用、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监管效率等方面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提出了加强监管效率等建议。
关键词:
证券承销商 声誉 文献综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 徐光
承销商是证券发行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然其信息生产功能和“第三方认证中介”功能是建立在承销商声誉基础之上的。规模、定价水平、业绩记录、专业资格、长期绩效等是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因素。建立声誉机制有一系列基本条件,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长期预期形成机制等是承销商声誉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证券承销商 声誉 约束条件 形成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 徐光
承销商是证券发行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然其信息生产功能和“第三方认证中介”功能是建立在承销商声誉基础之上的。规模、定价水平、业绩记录、专业资格、长期绩效等是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因素。建立声誉机制有一系列基本条件,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长期预期形成机制等是承销商声誉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证券承销商 声誉 约束条件 形成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艳
一般来说,独立董事能够对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引入"独立董事声誉"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引入声誉机制的独立董事激励模型,并采用2004年至2005年沪市A股独立董事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追踪,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所受到的声誉激励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独立董事的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性,声誉激励只能够促使独立董事避开公开违规事件,却不能激励独立董事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这很可能是影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原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祥有
本文以2005—2008年度处于持续督导期间的在我国深交所上市的535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保荐机构声誉与IPO公司持续督导期间的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前十大保荐机构是否可以提高其持续督导的IPO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保荐机构声誉与IPO公司持续督导期间的信息披露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由我国前十大保荐机构持续督导的IPO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并不高于由其它保荐机构持续督导的IPO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本文认为当前有关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应包括建立持续督导费用支付制度;加强对保荐机构持续督导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大对保荐机构持续督导违规行为的惩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坡
文章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背景,使用2008—2021年的非金融企业主体评级数据、2012—2021年的商业银行主体评级数据,实证考察了经济周期波动对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行为存在顺周期性,即在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倾向于高估企业主体评级水平,在经济衰退时期评级机构倾向于低估企业主体评级水平。当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时,信用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昌阳 尹玉刚 刘亚辉
伴随"走出去"程度的加深,中国跨国企业的东道国风险敞口越来越大,这将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海外子公司的国家分布,利用国际国家风险指数(ICRG),刻画中国上市跨国企业的东道国风险暴露及其对公司债券发行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道国风险上升将显著提高中国上市跨国企业发行债券时的信用利差,表明企业付出了更多融资成本以补偿债券投资者对企业海外业务高风险的担忧。从风险分拆来看,东道国政治、经济和金融风险上升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提高信用利差。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具有国有背景、海外经营经验丰富以及东道国与中国关系越"近",越有助于调节东道国风险对债券发行利差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正德 郭艳梅
证券承销商担负着"信息生产者"和"质量认证中介机构"的功能,然而也面临着"可信性"的问题。在与证券发行企业、投资者的重复博弈过程中,承销商通过建立自身的行为规范,达成与证券发行企业、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均衡所形成的声誉能有效缓解承销商的道德风险,保证承销商信息生产的可信性。通过分析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形成机理及机制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充分发挥承销商声誉机制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