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8)
- 2023(9027)
- 2022(7560)
- 2021(7181)
- 2020(6123)
- 2019(13901)
- 2018(13647)
- 2017(26640)
- 2016(13544)
- 2015(15222)
- 2014(14757)
- 2013(14057)
- 2012(12354)
- 2011(10598)
- 2010(9981)
- 2009(8771)
- 2008(8059)
- 2007(6397)
- 2006(5090)
- 2005(3926)
- 学科
- 济(51130)
- 经济(51079)
- 管理(44802)
- 业(42048)
- 企(36364)
- 企业(36364)
- 方法(28767)
- 数学(25603)
- 数学方法(25244)
- 财(15806)
- 农(13180)
- 业经(12177)
- 务(11694)
- 财务(11653)
- 财务管理(11632)
- 中国(11477)
- 贸(11234)
- 贸易(11229)
- 企业财务(11021)
- 易(11001)
- 学(9201)
- 农业(8725)
- 理论(8681)
- 技术(8560)
- 和(8185)
- 地方(7973)
- 销(7965)
- 供销(7960)
- 制(7767)
- 环境(7699)
- 机构
- 学院(179903)
- 大学(179474)
- 管理(78544)
- 济(71945)
- 经济(70775)
- 理学(69397)
- 理学院(68794)
- 管理学(67670)
- 管理学院(67333)
- 研究(48702)
- 中国(36919)
- 京(34380)
- 财(32760)
- 科学(29585)
- 财经(27654)
- 业大(25984)
- 中心(25608)
- 经(25396)
- 农(24731)
- 江(23860)
- 经济学(22352)
- 范(21435)
- 师范(21179)
- 财经大学(20966)
- 商学(20947)
- 所(20932)
- 商学院(20747)
- 经济学院(20446)
- 经济管理(20181)
- 北京(19850)
- 基金
- 项目(134765)
- 科学(109242)
- 基金(102218)
- 研究(98337)
- 家(88244)
- 国家(87551)
- 科学基金(78453)
- 社会(64482)
- 社会科(61347)
- 社会科学(61333)
- 基金项目(55054)
- 省(52075)
- 自然(51968)
- 自然科(50883)
- 自然科学(50873)
- 自然科学基金(49990)
- 教育(45614)
- 划(43787)
- 资助(39845)
- 编号(39837)
- 成果(30289)
- 部(30070)
- 重点(29582)
- 创(29265)
- 发(27735)
- 国家社会(27560)
- 创新(27255)
- 科研(26818)
- 教育部(26795)
- 人文(26549)
共检索到236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学勇 陈然 魏旭
本文以被发审委拒绝后重新申请上市(IPO)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2004—2017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重返IPO的市场表现。理论研究表明,重返IPO可以通过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公司成功IPO,降低IPO抑价率,提升公司上市后股价的长期表现。实证研究显示,与首次申请IPO公司相比,重返IPO公司的抑价率、超募比例、首日换手率及投资者意见分歧程度更低,长期股票回报率更高,表明重返IPO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是重返IPO公司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与理论研究相符。此外,在核准制下首次IPO时因实质审核类问题被否决的公司,倾向于借助有政治关联的承销商来成功重返IPO,但并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这折射出推行注册制的必要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哲 林启洪
我们采用2004年到2011年上市的1,025个新股样本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和新股抑价程度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虽然新股抑价程度和承销商声誉表面上存在负相关,但是一旦控制了和板块相关、和年份相关的固定效应以后,这一负相关的显著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我们还发现,主板新股抑价程度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增加,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抑价程度则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降低。对于相同的承销商声誉,中小板新股抑价程度的降低幅度似乎要大于创业板新股。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和承销商声誉假说是不一致的,承销商没有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作用。
关键词:
新股抑价 承销商声誉 信息不对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桑榕 姚海鑫
首次公开发行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而承销商可以起到缓解这种现象的作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有声望的承销商可以缓解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过低和长期弱势的程度。本文在阐述和解释了市场上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对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承销商及其声誉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介绍了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针对我国新股发行的情况,就新股发行制度及承销商声誉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亮华 谢德仁
发审委制度作为新股发行中的群体决策制度,其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研究发现,拟IPO公司的承销商作为公司和发审委员之间联系的桥梁,通过承销其他公司的审计业务同发审委员构建了灰色关联,并据此来帮助公司顺利通过发审会。承销商的关联发审委员越多,其承销的拟IPO公司IPO申请被否决的概率越低,而且这种关联起作用的范围限于有着承销商关联的发审委员参加了拟IPO公司的发审会子样本中。本文的发现说明,承销商和发审委员间存在灰色的利益交换,发审委员的承销商关联为IPO利益相关方的IPO寻租活动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相关制度安排不仅需约束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关联关系,也需关注和约束其灰色关联关系。
关键词:
发审委员 承销商 IPO寻租 灰色关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永林 田业钧
本文从承销商利润最大化角度,构建IPO随机需求模型,研究异质需求风险对IPO发行价格和抑价的影响机制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承销商具有有意抑价的激励,抑价是对投资者提供真实需求信息的一种利益让渡,也是合理定价的必要条件;均衡的发行价格取决于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程度以及机构投资者对新股需求的概率分布特征;当机构投资者对新股价值存在分歧时,分歧越大IPO抑价越高,但预期的抑价率不变。本文从承销商角度揭示的IPO价格形成机制对中国进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路 王会娟
以2009—2012年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系统性地检验了承销商和发行人之间相对议价能力对承销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承销商声誉越高、发行人盈余质量越差、承销费用越高,这表明随着承销商在承销收费契约中的相对议价能力提高,其获取的承销费也随之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承销商利用其相对议价能力从超募资金中抽取较高比例作为承销费用。
关键词:
承销商声誉 发行人盈余质量 承销费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程兰东 易志高
本文以2006—2014年上市的1107家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媒体报道、进而对IPO首日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媒体关注与IPO首日抑价正相关;(2)承销商通过媒体报道这一中间传导环节提高新股首日抑价;(3)IPO承销商声誉有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特别是来自地方性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IPO发行政策改革后,承销商声誉对媒体关注影响增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并理解金融中介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内在机理。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何剑
以我国股市开始以来到2005年底的所有IPO新股共1332家为研究样本,分四个阶段对承销商作用与IPO抑价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承销商的确影响了中国股市的IPO抑价,具体表现为大型券商所承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IPO新股抑价较低,券商的实力和声誉影响了上市等待期的长短,承销商和证券咨询机构对IPO新股的宣传能够对IPO抑价产生有效的影响,股市初期阶段非主流券商寻租导致的IPO抑价更高。
关键词:
IPO抑价 承销商 股市 发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鹏程 周孝华
构建了一个两期承销商收益模型,用相对行业市盈率反映市场条件,研究了不同声誉的承销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IPO定价机制。以2005—2012年中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声誉承销商为提高声誉对当期承销的IPO进行保守定价,低声誉承销商以最大化当期承销收入为目标对IPO进行激进定价。这种定价机制导致:相对于低声誉承销商,高声誉承销商承销的IPO有更高的首日收益和更好的长期市场表现;在高估值市场条件下,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而IPO的长期市场表现
关键词:
市场条件 承销商声誉 IPO定价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熊维勤 孟卫东
IPO抑价来源于承销商托市的假说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持,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中国IPO市场上同样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本文通过对沪市1996—2004年间发行的651只A股IPO进行收益分布检验,发现IPO上市后前6日的收益分布出现了显著负偏现象,从而否定了中国IPO市场上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进一步对锁定和非锁定样本的对比分析表明,负偏现象是由机构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引起的,锁定期限制减轻了IPO上市之初的价格波动。
关键词:
新股发行 承销商托市 正态性检验 锁定期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叶莉 应秀杰 王峥
本文将声誉成本因素引入了承销商利润模型,以此考察我国承销商的定价决策过程,分析声誉成本和超额配售选择权对IPO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确定了不同认购情况及预期市场表现下的最优股票发行价格;从数理角度证明了承销商声誉、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存在将促使承销商降低发行价格。研究还表明承销商的声誉越好,声誉成本对承销商的影响越大;投资者情绪也可以通过影响承销商声誉间接作用于承销商定价决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记军 赵昌文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Ruud(1993)收益率分布检验法对中国A股市场上IPO股票上市后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检验。考虑抑价极大值会使样本收益率分布明显右偏,本文运用剔除抑价极大值后的样本对不同定价机制下的IPO后市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我们发现,IPO股票上市后的短期收益率分布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说明中国IPO市场不存在明显的承销商托市,目前高抑价的原因不能用承销商托市行为来解释。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程兰东 易志高
本文以2006—2014年上市的1107家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媒体报道、进而对IPO首日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媒体关注与IPO首日抑价正相关;(2)承销商通过媒体报道这一中间传导环节提高新股首日抑价;(3)IPO承销商声誉有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特别是来自地方性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IPO发行政策改革后,承销商声誉对媒体关注影响增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并理解金融中介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内在机理。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程兰东 易志高
本文以2006—2014年上市的1107家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媒体报道、进而对IPO首日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媒体关注与IPO首日抑价正相关;(2)承销商通过媒体报道这一中间传导环节提高新股首日抑价;(3)IPO承销商声誉有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特别是来自地方性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IPO发行政策改革后,承销商声誉对媒体关注影响增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并理解金融中介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内在机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黄海骥
保险经营活动中交易的双方在保险知识、保险技术和实务、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私人信息等多方面信息的不对称 ,使保险关系的双方诚信基础受到损害 ,从而影响保险关系的确立和确立后的牢固程度 ,进而对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生影响。治理保险信息不对称 ,必须加强保险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加快中介市场的发展 ,规范信息披露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保险技术 ,完善游戏规则。
关键词:
保险信息 信息不对称 信息披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