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3)
2023(13325)
2022(11233)
2021(10397)
2020(8484)
2019(19449)
2018(19153)
2017(36464)
2016(19212)
2015(21369)
2014(21050)
2013(20561)
2012(18972)
2011(17150)
2010(16813)
2009(15172)
2008(14440)
2007(12354)
2006(10746)
2005(9509)
作者
(53183)
(44270)
(43924)
(41731)
(28210)
(21128)
(19963)
(17384)
(16965)
(15547)
(15097)
(15068)
(13910)
(13852)
(13490)
(13482)
(13173)
(13037)
(12711)
(12640)
(10891)
(10666)
(10642)
(10211)
(9941)
(9881)
(9588)
(9544)
(8867)
(8647)
学科
(83344)
经济(83275)
管理(56484)
(52451)
(42067)
企业(42067)
方法(33846)
数学(29240)
数学方法(28858)
中国(24639)
(23197)
地方(23091)
业经(19479)
(18136)
环境(17718)
农业(15941)
(15275)
(14970)
贸易(14956)
(14457)
(14097)
(13461)
(13272)
技术(13261)
地方经济(12566)
(12559)
银行(12543)
(12501)
金融(12500)
理论(12493)
机构
学院(264806)
大学(262398)
(110129)
经济(107978)
管理(105386)
理学(90998)
理学院(90014)
研究(88915)
管理学(88539)
管理学院(88039)
中国(67558)
(55485)
科学(54046)
(48599)
(43138)
中心(42026)
(41260)
(39500)
研究所(39236)
财经(38868)
业大(37553)
(36388)
师范(36046)
(35496)
北京(34564)
经济学(33477)
(33038)
农业(31898)
(31873)
经济学院(30175)
基金
项目(185022)
科学(147463)
研究(137387)
基金(134471)
(116790)
国家(115783)
科学基金(100824)
社会(89063)
社会科(84610)
社会科学(84591)
(73227)
基金项目(71313)
自然(63990)
教育(62488)
自然科(62424)
自然科学(62409)
自然科学基金(61249)
(61162)
编号(55725)
资助(53620)
(44974)
成果(43491)
重点(41820)
(40808)
(39286)
课题(37831)
国家社会(37413)
创新(36640)
发展(35872)
科研(35520)
期刊
(121851)
经济(121851)
研究(75263)
中国(54151)
管理(39689)
学报(38133)
(37743)
科学(37005)
(36877)
教育(29610)
大学(29608)
学学(27588)
农业(26322)
技术(24566)
(23478)
金融(23478)
业经(22206)
经济研究(19049)
财经(18642)
(16122)
问题(16117)
资源(14788)
图书(14760)
(14101)
技术经济(12684)
商业(12536)
科技(12527)
理论(11870)
(11765)
现代(11720)
共检索到393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李鹏  
科学认识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资源环境视角,从基于种群个体最大生物量的生态承载力,到基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和基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环境承载力,再到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源起与发展历程。通过追踪公开发表或可获取的英文文献,同时兼顾中文资料,综述表明:承载力概念最早诞生于184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之后,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但有争议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期的能量承载力和畜牧承载力研究,1940年代末期以土地承载力研究为标志的资源承载力研究诞生;直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才在中国悄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尽管在政策层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却较少使用这一概念,相应研究报道并不多见。2010年以来,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一个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已有多项部署。但承载力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存在研究泛化或概念泛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模型参数以及模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求正本清源、学以致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先鹏  方恺  彭建  刘爱原  
将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限度之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行星边界框架所秉持的"地球系统观",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一经提出便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引发极大关注与热烈讨论。本文系统阐述了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演进,着重论述了该框架在国家、省域、市域和组织等不同尺度的发展与应用,深入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并与传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行星边界框架以复杂系统稳态和突变理论为基础,是历史经验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对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框架由全球尺度向区域尺度拓展时,遵循自上而下分配与自下而上整合两条路径。当前行星边界框架中关于生物物理过程的尺度效应与交互机制的阐述较为薄弱,导致其变量选取与边界设置仍存较大争议,在与环境影响评价相整合、向社会经济维度拓展等方面面临方法学挑战。今后应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提升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重大公共议题中的政策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春祥  
环境、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本文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对经济发展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基础,对云南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巧转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文  
一个地区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并不取决于当地的幅员大小,而是取决于当地的资源能够维持多少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受自然环境所制约的人口承载力会随着经济发达程度、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从这一原理来看,正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西部地区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解决人口与环境间的恶性循环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宁生,匡耀求  
本文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计算了 1978— 1995年广东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①经济资源是广东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② 1989年以后 ,广东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 ,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广东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慧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分析了1978—2006年29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土地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1990年以后,新疆实际承载人口数量又超过经济资源承载力;③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实际人口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慧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计算了1978-2007年29年间新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土地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1990年以后,新疆实际承载人口数量出现"低—高—低"的波动;③新疆目前仍处于人口承载相对富裕的状态,但有趋向临界值发展的趋势;④新疆经济资源承载力能力脆弱。研究认为: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是长期处于两位数高出生、高增长的人口发展状态;二是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转换效率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坏的代价大;三是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支撑新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新疆应制定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随随  朱传耿  仇方道  
运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以全国为参照标准对苏北5市2000~2009年的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连接,分析得出:徐州面临人口、经济双重超载的问题,应划为优化开发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市则表现出人口超载、经济在满载周围波动发展的状态,均应划为重点开发区。降低人口压力是整个地区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时徐州还应注重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地区经济朝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市则要大力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壮大自身经济规模,努力构建地区经济的集群发展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2)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3)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昊  李世平  银敏华  
从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结合区域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构建了基于土地承载力与相对土地承载力的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陕西省土地承载力演化过程,以及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土地承载力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承载力的变化可分为积累期、波动期、低谷期和增长期四个阶段。相对全国而言,陕西省1978-2010年土地承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起逐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陕西省土地承载力受农村居民数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预期未来,城市人均粮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瑜  
经济发展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文章在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认为现有研究方法要么体系科学,但可行性差,要么可行性较强,但研究结论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最后简要阐述了建立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实证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