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0)
2023(12007)
2022(9707)
2021(9345)
2020(6969)
2019(15858)
2018(15459)
2017(27745)
2016(15374)
2015(16832)
2014(16349)
2013(14857)
2012(13300)
2011(11927)
2010(12338)
2009(11418)
2008(10039)
2007(8818)
2006(7804)
2005(7123)
作者
(36040)
(29513)
(29472)
(28248)
(18617)
(14182)
(13461)
(11555)
(11202)
(10643)
(9953)
(9827)
(9360)
(9137)
(9040)
(8928)
(8742)
(8733)
(8705)
(8426)
(7406)
(7072)
(6995)
(6819)
(6801)
(6676)
(6655)
(6485)
(5948)
(5876)
学科
(44641)
经济(44587)
管理(37564)
(35361)
(30421)
企业(30421)
中国(27072)
(25748)
金融(25744)
(23385)
银行(23384)
(22686)
教育(21459)
理论(15719)
(15491)
方法(15467)
(14957)
业经(14052)
(13441)
数学(11893)
数学方法(11675)
地方(11557)
中国金融(11072)
(10840)
农业(10471)
教学(10313)
(10205)
财务(10181)
财务管理(10167)
企业财务(9680)
机构
学院(188445)
大学(188372)
(69859)
经济(68063)
管理(64743)
研究(62076)
理学(55261)
理学院(54612)
管理学(53594)
管理学院(53217)
中国(49197)
(39318)
(36333)
(34606)
师范(34382)
科学(33184)
教育(32267)
中心(30501)
(29443)
财经(28438)
(27949)
师范大学(27879)
(25777)
北京(25392)
研究所(25086)
(24827)
技术(23737)
职业(23688)
经济学(22950)
(22894)
基金
项目(121909)
研究(103612)
科学(98171)
基金(84203)
(70183)
国家(69336)
社会(64481)
社会科(60877)
社会科学(60867)
科学基金(60304)
教育(55349)
(50099)
编号(46360)
基金项目(42979)
(42778)
成果(40574)
课题(34902)
自然(33515)
自然科(32722)
自然科学(32718)
自然科学基金(32121)
资助(32121)
(30828)
重点(29091)
项目编号(28741)
(28641)
(28235)
(28114)
(27490)
规划(27488)
期刊
(79370)
经济(79370)
研究(68793)
教育(58590)
中国(47947)
(31898)
金融(31898)
(28559)
管理(23949)
学报(21611)
(21371)
科学(20625)
技术(20096)
大学(18891)
职业(16308)
学学(16024)
业经(14261)
财经(14189)
农业(13853)
经济研究(12995)
(12357)
技术教育(10561)
职业技术(10561)
职业技术教育(10561)
(9935)
论坛(9935)
(9443)
问题(9160)
图书(8690)
理论(8218)
共检索到299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韦海霞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承认理论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内涵和实践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各民族是在法权平等、情感关爱、价值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精神交融,其可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重视民族立法、聚焦情感认同和强调社会尊重,不断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实质平等、增强各民族的心理归属及凝聚各民族成员的价值共识。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路径应是以法治教育树立民族平等观念,以共情教育厚植民族团结情感,以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玉杰  杨清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区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方向迈进,呈现出互嵌格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是加速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催化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从历史进程看,民族团结始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要载体;从现实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方向,凝聚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动力。这一内生逻辑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路径:完善制度供给,助推“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补齐语言短板,提升区域“互嵌”发展的“内生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沐  姚金燕  
利用“国家在场”的人类学分析框架,对乡村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征、动力机制做出全景立体描述,总结其发展经验,以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基于G乡的田野调查,发现反贫困治理中的“国家在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新时期,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彩娟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在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族际通婚、族际交友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加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证明,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要善于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资源;要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供政治保障;要提供坚实有力的经济保障;要构建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居住格局等在内的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刘灿  
"共在"不仅表征了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的存在状态,更具有精神和文化的指向意义。从师生"共在"的立场探讨民族文化传承路径,不仅可以阐明师生关系的本真之义,更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目前,民族文化传承中出现了缺乏"共在"前提、偏离"共在"立场以及丧失"共在"承诺等非"共在"行为,可通过在师生责任关系中唤起传承意识、在师生立场转变中拓展传承空间、在师生视界融合中实现文化创生等路径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茁  陈瑞武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有二者通过对话达成身份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尚海  
民族团结和谐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生命线。新时代,着力民族团结理论研究,推进民族团结实践,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家庭一家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徐杰舜教授的《大象: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研究》一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民族工作为考察对象,综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地总结了南宁民族团结的六条经验,并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大象理论。该书选题新、材料新、观点新、理论新,从中国民族团结高度,乃至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团结工作和理论的优秀著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0年8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首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学生26000余人,教职工1900余人。建校65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4万余人。学校长期坚持跨民族文化教育,培养了大批跨民族文化教育人才,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与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高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组织领军型人才及公共服务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历程中发挥着创新驱动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培训打破"学术漂移"惯习,赋能技能资本;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就业守业"惯习,赋能人力资本;理想信念教育打破"旁观角色"惯习,赋能心理资本;能力培训服务打破"被动参与"惯习,赋能社会资本。因此,应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完善"技术支持"的教学服务,打造"立体网络"的支援队伍,采取"理实结合"的培训模式,完善"训后指导"的服务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景师   徐兰   郭高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四链”融合的视角,职业教育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如下:一是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二是紧抓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导向;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需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庆文   韦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陶文俊  夏晓莉  
内地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种子。从交往交流交融角度研究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苏省Y市的内地高中新疆班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的方法,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社会适应、主观感受接纳程度、幸福感、社会支持、社会压力8个指标对该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心态总体上积极、健康,对国家与民族有较高的认同,社会适应能力强,多数学生选择文化整合的模式。他们在课程学习方面呈现轻度到中度的压力,社会支持以熟人关系为基础,主观感受接纳程度与幸福感较高,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愿与行为较强。但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隐性的族际边界,要达到紧密的文化交流交融,还需要更长的交往过程以及相关措施加以引导,创造出更多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