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56)
- 2023(19492)
- 2022(16934)
- 2021(15789)
- 2020(13584)
- 2019(31010)
- 2018(30937)
- 2017(59415)
- 2016(32609)
- 2015(36907)
- 2014(36805)
- 2013(36196)
- 2012(33304)
- 2011(30182)
- 2010(30247)
- 2009(28161)
- 2008(27706)
- 2007(24788)
- 2006(21508)
- 2005(19039)
- 学科
- 济(132098)
- 经济(131955)
- 管理(93254)
- 业(89173)
- 企(72942)
- 企业(72942)
- 方法(61298)
- 数学(53213)
- 数学方法(52488)
- 农(36591)
- 中国(35088)
- 财(33680)
- 业经(29552)
- 学(28815)
- 地方(27797)
- 贸(24916)
- 贸易(24903)
- 制(24846)
- 农业(24318)
- 易(24184)
- 理论(21960)
- 务(21132)
- 财务(21044)
- 财务管理(20993)
- 和(20812)
- 技术(20800)
- 银(20402)
- 银行(20336)
- 企业财务(19818)
- 环境(19776)
- 机构
- 学院(466573)
- 大学(466503)
- 济(183634)
- 管理(181611)
- 经济(179526)
- 理学(157204)
- 理学院(155458)
- 研究(153782)
- 管理学(152427)
- 管理学院(151602)
- 中国(114436)
- 京(99252)
- 科学(97763)
- 财(84754)
- 所(78010)
- 农(76882)
- 研究所(71102)
- 业大(70799)
- 中心(70399)
- 江(68566)
- 财经(68118)
- 北京(62508)
- 范(62164)
- 经(61629)
- 师范(61525)
- 农业(60540)
- 院(56170)
- 州(55873)
- 经济学(54952)
- 财经大学(50434)
- 基金
- 项目(315530)
- 科学(246717)
- 研究(229049)
- 基金(226739)
- 家(197867)
- 国家(196238)
- 科学基金(167780)
- 社会(141993)
- 社会科(134482)
- 社会科学(134446)
- 省(124661)
- 基金项目(120174)
- 自然(110205)
- 自然科(107605)
- 自然科学(107577)
- 教育(106377)
- 自然科学基金(105595)
- 划(104775)
- 编号(94969)
- 资助(94156)
- 成果(77094)
- 重点(70982)
- 部(68939)
- 发(67508)
- 课题(65194)
- 创(65110)
- 创新(60742)
- 科研(60704)
- 教育部(58704)
- 大学(58476)
- 期刊
- 济(199171)
- 经济(199171)
- 研究(132112)
- 中国(84676)
- 学报(75450)
- 农(69318)
- 科学(68183)
- 管理(65091)
- 财(64874)
- 大学(56517)
- 学学(53072)
- 教育(51813)
- 农业(47748)
- 技术(41602)
- 融(38058)
- 金融(38058)
- 业经(34357)
- 财经(32524)
- 经济研究(31840)
- 经(27861)
- 问题(26499)
- 图书(25506)
- 业(24512)
- 技术经济(22805)
- 统计(22551)
- 理论(22185)
- 科技(22131)
- 版(22063)
- 商业(21669)
- 贸(20868)
共检索到674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成城 杜鹏程 李敏 焦萍
以2007~2011年我国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测算为基础,综合使用面板数据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技术,全面展示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各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区域聚集情况与差异性水平,并深度刻画我国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差异性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协同变化程度。结果表明:伴随着产业承接转移的进程,我国知识获取能力差序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全国范围内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已初见端倪;现阶段中西部承接东部知识转移仍面临挑战;传统视角下的经济区域划分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区域聚集态势存在一定差异,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要予以充分关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春梅 李国璋 赵桂婷
本文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背景,以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为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测算甘肃省第二、三产业各行业产业梯度系数,甄别优势产业;再此基础上,选择第二产业中的9个主要优势产业作为承接备选产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排序;然后,综合考虑甘肃要素禀赋状况、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蓝图、甘肃省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等进行分析,确定了甘肃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行业。通过分析认为,由于西部比较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历史上沉淀的完整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工业体系,以及政府出于优化本地产业结构考虑的产业政策等原因,西部地区对承接重点产业的选择倾向于依托既有产业基础作强优势产业的发展路径,从而西部各主要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静 周敏
当前产业转移区域划分主要是基于国家已有标准,很多时候并不能客观反映区域间产业转移实际情况,并且不利于探讨由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污染、滞后因素、政府干预等后续问题。为客观了解我国工业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及合理进行产业转移区域划分,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出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进一步通过系统聚类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产业强转出区、产业弱转出区及产业转入区三类区域。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为"工业产业强转出区→工业产业弱转出区→工业产业转入区",截至2013年,仅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基本完成工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正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开始向中西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力
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我国各省就业有β收敛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西部的就业贡献大于东部。中西部的FDI占GDP比重上升较快,对外开放度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仅在东部表现明显;说明东部第三产业较发达且能高效拉动就业,而中西部仍主要靠制造业扩大就业。与中西部的政府驱动特征相比,东部更加依赖私人投资拉动就业。
关键词:
就业 产业转移 劳动力 FDI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川 宋晓明
当前,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技术产业内在特征,阐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机理与要素,构建了包括产业承接载体、承接科技、承接成本和承接环境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整体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优化产业承接科技环境;扩大地区开放水平,增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地区"短板"影响,提高产业承接整体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芳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版),湘南地区正面临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东盟的发展机遇。湘南作为湖南承接珠三角的前沿阵地,具有自身的特定情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实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红线视角重点对如何承接转移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使各个区域、部门的联动协调实现更高的承接绩效,以促进大湘南地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湘南 开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利兵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皖江职业教育来需要在战略上落实优先地位、推进区域一体化、突出重点建设;在策略上转变发展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运作机制;在政策上要加大经费投入、严格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改变人才的社会评价、增强政策的执行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业转移 皖江 对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彭国川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城乡统筹 产业升级 重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龙斌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也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沿海地区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而且可以化解资源约束,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为此,中西部地区应该依托优势找准承接点,积极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构筑产业集群,以确保顺利承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翔 刘慧敏 李慧
产业转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南宁高新区为例,分析了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产业转移原则,产业布局,产业扶持政策,产业链构建,人才体系、服务体系、项目库建设,招商引资理念和招商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段保霞
以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背景,立足于示范区的物流和客流两个层面,运用GIS栅格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ESDA分析技术从时间指标和费用指标,研究了示范区物流可进出性和区内客流的顺畅性。结果表明:由长三角12门户城镇进入示范区的可进入性大体上是以空间距离为基础,局部上由于路网的作用两者共同形成了可进入性的四大城市区;四大城市区以东北—西南向布局平行于进入皖江城市带的长三角12城镇,其局部轮廓有着明显的高等级公路指向性;客流顺畅性上,时间和费用可达性空间格局两者有很大的相似,都是以"双核—隔离岛"形成的圈层结构,时间可达性上呈现高速公路指向性,而费用可达性上呈现铁路指向性;区内城镇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局部区域分异明显。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可进入性 空间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戴军 韩振
文章首先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整理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影响因素,接着基于2010-2014年度区间服务外包相关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混合数据模型对影响因素变量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中国八大经济区域承接一带一路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状况。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发展、对外开放、劳动力成本以及大学生人力资源对承接一带一路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各异,同时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合理优化与强化对外直接投资及利用外资程度,提高大学生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素养,综合提升经济区域的承接竞争力。最后从六个方面给出了八大经济区域应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兴昌
本文将流通创新内涵分解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信息化水平)、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不同的维度,并基于2005-2017年全国层面、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的面板数据,就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朱丽君
为研究我国中部6省近15a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效,探索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路径,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S3.1软件测度了我国中部6省80个地级单元2000~2014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GeoDa095i软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在分析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中部6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处于DEA有效的地市数量逐渐增加,处于波动上升的地市有52个,呈现下降趋势的有28个,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DEA效率值相对高于其他地区;(2)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3)产业支撑因子、产业吸引因子、产业发展因子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影响较为显著,而产业鉴别因子影响相对较弱。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客运总量、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基于研究结果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兴有 陆浩然 王鹏
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利用29个省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节能减排政策对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将产生抑制作用,而对服务业的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节能减排政策将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的就业,减少东部地区农林牧渔业和交通邮政业的就业,但对中、西部地区交通邮政业的就业无明显影响。最后从能源消费的角度,对我国更好地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劳动力就业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能源消费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