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2)
- 2023(6236)
- 2022(5184)
- 2021(4727)
- 2020(3829)
- 2019(8327)
- 2018(8170)
- 2017(15072)
- 2016(8090)
- 2015(9181)
- 2014(9278)
- 2013(9124)
- 2012(9060)
- 2011(8617)
- 2010(8893)
- 2009(8531)
- 2008(8400)
- 2007(7867)
- 2006(7323)
- 2005(6819)
- 学科
- 济(58284)
- 经济(58235)
- 管理(23549)
- 业(17772)
- 方法(17206)
- 地方(15290)
- 企(14784)
- 企业(14784)
- 数学(14650)
- 数学方法(14460)
- 学(13831)
- 地方经济(11786)
- 中国(11301)
- 业经(9900)
- 农(9566)
- 财(7653)
- 制(7599)
- 理论(7154)
- 经济学(6985)
- 环境(6670)
- 融(6649)
- 金融(6649)
- 和(6617)
- 体(6423)
- 农业(6360)
- 发(6076)
- 银(6044)
- 银行(6029)
- 贸(6014)
- 贸易(6007)
- 机构
- 大学(135019)
- 学院(132459)
- 济(62096)
- 经济(60889)
- 研究(50196)
- 管理(46262)
- 理学(39083)
- 理学院(38557)
- 管理学(37753)
- 管理学院(37509)
- 中国(37429)
- 科学(30047)
- 京(28382)
- 财(26475)
- 所(26272)
- 研究所(23533)
- 农(22658)
- 中心(21997)
- 财经(20982)
- 江(20411)
- 经济学(20347)
- 经(18905)
- 范(18626)
- 师范(18438)
- 业大(18300)
- 北京(18153)
- 农业(17869)
- 经济学院(17832)
- 院(17062)
- 州(16236)
- 基金
- 项目(80218)
- 科学(62915)
- 基金(59090)
- 研究(57244)
- 家(52012)
- 国家(51602)
- 科学基金(43269)
- 社会(38445)
- 社会科(36340)
- 社会科学(36329)
- 基金项目(29855)
- 省(29854)
- 自然(26526)
- 教育(26005)
- 自然科(25938)
- 自然科学(25931)
- 自然科学基金(25477)
- 划(25208)
- 资助(24511)
- 编号(21934)
- 成果(19237)
- 重点(18230)
- 发(18109)
- 部(17697)
- 国家社会(16738)
- 创(15519)
- 课题(15424)
- 教育部(15313)
- 大学(15106)
- 发展(14734)
共检索到214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清平
米塞斯的行为逻辑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悖论: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自己的规范性价值评判的误导和扭曲,从实然性的视角出发,考察同样富于规范性价值内涵的人的行为的逻辑结构?尽管他的解答也存在着忽视善恶价值基准等不足之处,却对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整个人文社科领域都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贡献,尤其是清晰地分辨了"事实"与"价值"、"元"与"规范性"这两个许多西方哲学家也往往混为一谈的不同层面,值得我们在考察人的行为特别是市场交换行为时深入反思:如何通过引入善恶是非这些人的行为必须诉诸的元价值学基本标准,依据"人性的逻辑"探讨包括"不等价交换"在内的种种市场行为的内在机制,从中揭示诸如"看不见的手"、"边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绍文 左大培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过程中,对它的基本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的批评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实际上,主流经济理论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上无能为力,是一个一直存在的现象。这是主流经济学与生俱来的根本弊端。但是在最近30年中,我国的经济学界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星焕
马克思以实践和批判为两大理论支柱,建构起“批判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只是对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而是以“人类社会”为立足点和以“私有制批判”为理论核心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达”。在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仍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道一
秉持批判的理性精神,马克思以其卓著的创造性书写了《资本论》这一“资本批判”的理论典范。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在“《资本论》的逻辑”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从黑格尔所开创的辩证逻辑中“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也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批判性地反思黑格尔式唯心辩证法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颠倒”的前提下,深入考察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规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矛盾运动”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逻辑”,可将其展开为“对旧概念的批判”“对新概念的规定”“概念的改造”“概念的转化”四个层次的“概念—运动”,通过对“剩余价值”概念在“《资本论》的逻辑”论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的阐发,以此拒斥和否定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中的种种意识形态辩护,从而在“概念逻辑”高度上,透彻地显明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达致“资本主义整体性批判”的广度与深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然 李腾飞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当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依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效力。基于此,经济理论学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研究,坚守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批判”和“实践”立场,同时发扬创新精神,完善理论建设,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展现更大的实践指导价值。由付文军撰写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转向与逻辑生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一书聚焦梳理出“资本之思”和“存在之问”两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线索,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的《导言》的写作目的是使"历史"落实为"逻辑",产生行动科学和历史科学统一、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科学叙述效果。这引起人们的误解,即把《导言》第三节看作生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规定的地点,进而误作是对"唯物主义知识论"的阐发,遮掩了真正涵义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唯物史观在文本中的阐释和运用。还原真相的路径不单是重回文本,系统梳理和剖解各种与文本相关的逻辑结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把握整体的逻辑发展,找到"总的导言"和"证明"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言》对"行动如何可能"的探求,事实上奠定了后来《资本论》结构的路向,即由客观批判启动的主观过程。科学叙述的尘埃落定使新时代条件下重新理解《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绍源 任宇东 刘欣瑜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技术样态和劳动图式的锐变,资本逻辑随之带来的现代困境表现为“数据霸权”“社会异化”“剥削对立”三个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研判当代资本主义现状提供了宝贵视角,其中蕴含的“科技思想”“共同体思想”和“经济伦理思想”为解蔽资本逻辑提供了理论路径。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智能产业资本逻辑问题展开研究,既是实现智能产业资本逻辑解蔽的必经之路,又是实现资本逻辑“为人所用”的方向引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明
经济研究是"求知"、"求真"的思维活动,要求树立强烈的逻辑意识和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逻辑传统、逻辑意识不发达的民族来说尤为必要。本文从"科学的途径"、确立知识可靠性、必要手段和方法基础、思维操作策略等方面,探讨了经济研究对逻辑的倚重。
关键词:
经济研究 逻辑 倚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朝龙
金融资本是《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逻辑行程中的一个潜在的环节。希法亭和列宁把《资本论》潜含的金融资本理论发掘出来,并据此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金融资本积累包含着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两个方面,当生产性积累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通过加强非生产性积累来解决危机,结果饮鸩止渴,不但解决不了危机,反而使危机越来越严重,这就是金融资本自身中的悖论逻辑。当代金融资本推动了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也造成了寄生阶层的膨胀、中产阶级的衰落、新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逆转。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表现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危机,皆是金融资本内在矛盾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否定资本的是资本自身,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否定金融资本的是金融资本自身。
关键词:
《资本论》 逻辑视域 金融资本 批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丽杰 王劲松 宗刚
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考察主流经济学说中对于资源与资源稀缺概念认识的演变,能够看出主流经济学对于资源与资源稀缺的理解已经远远偏离现实的经济实践,因此,重新认识并界定资源与资源稀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完善经济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资源稀缺 逻辑起点 经济规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户晓坤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
关键词:
地租 人口过剩 稀缺 资本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户晓坤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机根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具体化贯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理论联盟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地租 人口过剩 稀缺 资本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捷
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看做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叙述和建构原则,是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近年来,这一观点更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以国家为逻辑起点的主张,就是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为依据的。此外,为了论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些学者片面地诉诸价值规律,割裂了这一规律与市场经济其他运动规律的联系,这种对待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态度,也是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为前提的。对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的重新反思和批判,不止涉及纯粹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而且具有多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小天
文章介绍了"艾斯特"定义从德语国家起源并传播至国内的过程,以逻辑学作为工具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因其在表述中包含隐喻而不是真实定义,可以将其认定为名义定义。其学术价值在于界定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对当前关于"旅游"定义的属概念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定义并非是关于同一个概念的定义;应科学地对不同的定义进行比较和分析。关于"旅游现象"的不同定义未必相互矛盾。正确的定义对于指导旅游发展的实践工作、引领旅游学术研究均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当前关于"艾斯特"定义的部分观点有失偏颇,它并不是一个循环定义,不应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负
关键词:
“艾斯特”定义 隐喻 语词定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朝阳
逻辑学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逻辑学教育现状进行实际调查发现,我国逻辑学教育相对滞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加强逻辑学教育,应从高考改革入手,推动中学逻辑课程改革;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高校的逻辑学教育课程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