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81)
2023(3574)
2022(3011)
2021(3053)
2020(2383)
2019(5560)
2018(5745)
2017(8694)
2016(5985)
2015(6779)
2014(7009)
2013(6029)
2012(5722)
2011(5487)
2010(5807)
2009(5313)
2008(5236)
2007(4928)
2006(4617)
2005(4387)
作者
(14713)
(12289)
(11967)
(11686)
(7739)
(5965)
(5620)
(4938)
(4557)
(4518)
(4258)
(4067)
(4060)
(3963)
(3889)
(3723)
(3687)
(3616)
(3612)
(3570)
(3419)
(3104)
(2889)
(2847)
(2842)
(2795)
(2758)
(2659)
(2533)
(2449)
学科
教育(19035)
管理(15029)
(14472)
经济(14460)
中国(11152)
(9609)
(8587)
企业(8587)
理论(8250)
环境(8117)
(7509)
教学(6138)
方法(5403)
(5153)
(5050)
(4516)
发展(4491)
(4367)
规划(3792)
数学(3790)
(3714)
数学方法(3684)
环境规划(3664)
技术(3570)
(3534)
研究(3480)
思想(3462)
(3431)
政治(3309)
高等(3259)
机构
大学(85905)
学院(79504)
研究(30786)
教育(27563)
(23418)
师范(23365)
(23184)
经济(22389)
管理(21837)
(20165)
师范大学(19405)
理学(18154)
理学院(17808)
科学(17622)
管理学(17267)
管理学院(17078)
中国(16693)
(15446)
(14098)
北京(13903)
研究所(13902)
(12796)
中心(12205)
职业(12158)
技术(11812)
(11247)
(10745)
教育学(10706)
财经(9925)
(8862)
基金
项目(44855)
研究(41337)
科学(36864)
基金(28899)
教育(27857)
社会(24044)
(23854)
国家(23462)
社会科(22381)
社会科学(22373)
成果(19455)
科学基金(19432)
编号(19414)
(18592)
(18025)
课题(17220)
(14790)
基金项目(14056)
规划(12898)
(11977)
重点(11861)
项目编号(11703)
资助(11565)
(11335)
教育部(11115)
(10930)
(10777)
研究成果(10350)
自然(10188)
(10070)
期刊
教育(46874)
研究(36903)
(28524)
经济(28524)
中国(26254)
学报(11079)
(10980)
职业(10922)
技术(10471)
大学(9777)
科学(9411)
管理(7761)
学学(7191)
技术教育(7039)
职业技术(7039)
职业技术教育(7039)
(6372)
财经(6334)
(6120)
论坛(6120)
图书(5922)
(5498)
高等(5334)
(5087)
成人(5040)
成人教育(5040)
高等教育(4708)
书馆(4664)
图书馆(4664)
农业(4278)
共检索到136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环境教育的通常模式是将教育指向环境本身,这种模式不但存在着逻辑破绽,而且效果无法保证。正是现代社会对欲望的放纵导致人性物化,进而导致环境的恶化,环境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人生而蕴含灵性的潜能,随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常成长、接受教育和自觉努力,灵性的潜能就会在不同人的心里不同程度地发育、生长。人性灵指人拥有丰富、微妙、敏感的精神状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灵动的意识生成独立的认识和体验,主动的意向形成能动的存在趋向,健全的自我促成自为、生成的生命形态,敞开的灵明引导超越的精神向度。教育应以性灵说为人性论,以发展人性为任务,通过和谐并进、相得益彰地发展人的知情意,促进灵性的充分敞开,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北生  
教育是属人的世界,人性是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真正开展人性化教育,具体做到: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关注"育人"与"成人";教育人性化要克服"人的空场",并善用"惩罚";教育人性化要坚持鲜明的生命立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龚天平  
管理是以人性为基础或前提的。管理是人的活动即管理的属人性使管理的人性基础成为可能。人性假设对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使管理的人性基础成为必要。从管理对于人性的这种可能与必要的合题中,人们所得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就是:管理也是一种伦理价值选择活动,它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管理无法拒斥伦理而保持"价值中立"。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解小娟  
以西方哲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哲学理论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针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人格教育存在其必要性。通过对爱和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性的探讨,可以发现只有把爱的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性、培养高素质人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从人性的视角反思生态危机,占有性个人主体性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走出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超越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走向类主体。从占有性个人主体到类主体,需要从个人哲学到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换。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于培养类主体,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类主体教育超越了以往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态人教育,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统一。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诺金  
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而经济却下行、物价走低、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更突出,货币似乎出现了迷失一样,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货币迷失。分析表明,我国当前确实面临货币迷失问题,存量货币迷失在国企、房地产和金融体系,但更重要的流量货币是被货币流通速度放缓这个无底"黑洞"所吞没。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度下降,使同量货币对经济、物价、融资产生的作用递减,使同样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去推动。而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是市场主体信心的下降。各主体持有货币的动机增强,投资、消费动机减弱。只有激活这些主体的信心,增强其乐观预期,经济才有可能活跃起来,稳定并转向较快增长。为此,我们主张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引导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志勇  于军  
生活世界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迅速,但也表现出了一个误区就是脱离残疾人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会使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丧失存在的意义基础。本文力图通过对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反思和生活世界内涵意蕴的阐释,探究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本真意义,使残疾人体育教育摆脱隔离和遗忘生活世界的现代困境,进而使残疾人体育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云恺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 ,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 ,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 ,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 ,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 ,是教育被放逐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善性、理性 ,强调精神追求 ;坚守人性底线 ,实现人性升华 ;确立权利意识 ,守护人性原则 ,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迎春  高兆明  
福山在关于自由民主制确立与演进的思考中有基于人性论的论证。他认为追求"承认"的人性根据与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自由民主制演进的动力机制。福山基于"承认"的相关人性论论证思想经历两个阶段。他在早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社会趋向同质化、进而为自由民主制确立奠定基础,其后则进一步发现以基因修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有导致社会异质化、进而终结自由民主制本身的可能。福山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人性、社会政治秩序的内在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周贵礼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谭丹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