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90)
- 2023(3024)
- 2022(2430)
- 2021(2385)
- 2020(1936)
- 2019(4460)
- 2018(4441)
- 2017(7665)
- 2016(4492)
- 2015(5266)
- 2014(5553)
- 2013(5172)
- 2012(4910)
- 2011(4604)
- 2010(4844)
- 2009(4408)
- 2008(4409)
- 2007(4081)
- 2006(3619)
- 2005(3339)
- 学科
- 济(16075)
- 经济(16050)
- 管理(14057)
- 业(11404)
- 企(11281)
- 企业(11281)
- 理论(7662)
- 方法(6897)
- 学(6402)
- 中国(4723)
- 业经(4575)
- 教育(4499)
- 教学(4412)
- 和(4358)
- 数学(4350)
- 数学方法(4206)
- 技术(4163)
- 财(3654)
- 农(3484)
- 策(3445)
- 银(3225)
- 银行(3216)
- 划(3167)
- 制(3143)
- 行(3106)
- 融(3102)
- 金融(3102)
- 学法(2754)
- 教学法(2754)
- 技术管理(2711)
- 机构
- 大学(68963)
- 学院(67983)
- 管理(24981)
- 济(23873)
- 经济(23140)
- 研究(22598)
- 理学(21076)
- 理学院(20858)
- 管理学(20424)
- 管理学院(20311)
- 中国(16022)
- 京(15373)
- 科学(13746)
- 财(12052)
- 范(11746)
- 师范(11677)
- 所(11468)
- 江(10714)
- 研究所(10404)
- 中心(10083)
- 北京(9750)
- 师范大学(9483)
- 技术(9306)
- 财经(9306)
- 州(8795)
- 教育(8692)
- 农(8470)
- 业大(8454)
- 经(8318)
- 院(8015)
- 基金
- 项目(41926)
- 研究(33710)
- 科学(32390)
- 基金(28095)
- 家(24289)
- 国家(24040)
- 科学基金(20260)
- 社会(19553)
- 社会科(18412)
- 社会科学(18410)
- 教育(17287)
- 省(16784)
- 编号(15592)
- 成果(14459)
- 基金项目(14416)
- 划(14100)
- 自然(11914)
- 自然科(11630)
- 自然科学(11623)
- 自然科学基金(11432)
- 课题(11198)
- 资助(11191)
- 项目编号(10040)
- 重点(9566)
- 年(9555)
- 部(9173)
- 创(8965)
- 发(8396)
- 性(8356)
- 创新(8245)
共检索到105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批判课程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谱系。在其“家谱”中,“解放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构成了批判课程理论的三个主要支系,其中“再生产理论”支系又分化出三种模式:“经济再生产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和“霸权再生产模式”。批判课程理论体现了“社会批判”的精神气质,把揭秘“隐性课程”、弘扬社会正义、消除各种歧视作为时代课题,为当代课程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知识始终是教育变革史中的关注焦点,倘若以轻视知识作为评论视角,则会转移视线,忽视现代教育变革所蕴涵的知识重建努力。对于追求民主、努力使知识接近社会生活经验的现代教育家来说,真正的挑战不会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展开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表达个体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者的理想乃是细化现代课程变革的求知使命,使之接近个体生活经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现代课程论百年发展的历程说明,课程知识的建构是一个批判性的学术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谱系化并承载特定学术功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盛是现代课程论得以确立的时代背景,初创时期的课程研究致力于学校秩序的改造与重建,一开始就彰显出特定的学术功能。以博比特、查特斯为代表的早期课程研究者致力于课程研究的科学化和实用化,开启了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的先河。此后,在课程论学科发展的历程中至少涌现出经验课程、理性课程、实践课程和批判课程这四种知识谱系,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视角,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从学术取向上来看,现代课程研究则体现出从"技艺之学"到"原理建构"、再到"实践取向"和"社会批判"的转向。我国的课程研究需要在新的转向中面向未来,梳理参与世界课程研究的得与失,深度参与世界课程研究的潮流,由此表明自身的学术追求,回应国际化的呼声,真正做到学术自立,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走向学术共享。
关键词:
现代课程论 课程知识 知识谱系 学术取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胡定荣
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兴起和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反映了西方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教育民主与公正的危机与要求,在理论来源上受到了威廉斯的文化选择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的影响。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主张把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再生产的政治斗争实践;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对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抵抗;课程改革权力主体应从统治者转移到被压迫者;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应揭露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对课程改革实践者进行启蒙;课程改革活动应通过批判性实践来对不舍理的社会结构进行颠覆或重组。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对课程现代化改革实践具有警示和启示作用,理论上有创新,但是,其对课程改革实践和理论的性质作...
关键词:
批判理论 课程改革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理论繁杂、概念多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课程问题是当前课程基本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借用谱系学这一认识论新成果,对西方课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课程理论和观点进行话语分析,提出了三种基本的课程理论谱系:"职能课程"谱系、"理性课程"谱系和"经验课程"谱系。它们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母体,孕育了众多的课程理论流派。课程谱系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课程发展的源与流,有助于形成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关键词:
课程理论 谱系 溯源 考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传统认识论的课程定义多限于对课程属性的描述,而课程属性的多样性又使得各种定义只能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予以系统阐述,由此导致了观点杂陈、语义多歧的局面。本文借鉴当代西方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成果,运用谱系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课程的概念进行阐释和比较,尝试构建课程的概念谱系,以期提供一种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关键词:
课程概念 谱系学 话语分析与比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海涛
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过程蕴含着知识观的变化:知识不再是普适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而是情境性的、文化的、价值负载的。本文先择要叙述新教育社会学课程论者、批判课程论者、后现代课程论者的知识观,然后总结其共有的知识理念:突出知识的价值性和情境性,最后分析知识观的变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知识 课程 价值性 情境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制度性知识代表了特定社会对下一代进行文化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基本规范,由此具备了进入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制度性知识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接受合理性的批判,即考察它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联从而使其对学生具有意义,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以"制度性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系"为核心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处理制度性知识与课程的关系时既考虑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传递——接受"的认知关系,也充分关注"对话——理解"的意义关系,在课程设计中彰显人的生命体验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
制度性知识 课程 合理性批判 新课程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陆国栋 章雪富
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只有在弄清楚大学教学课程谱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从而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一、通识教育引入了一种新的知识观念,改变了大学教学的知识谱系通识教育改变了大学教学的知识谱系。以前大学教育只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应的也就只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课主要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身体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郑祥福 卢烁乐
文化批判是推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立场与基本观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宗旨,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的现实基础是生产方式,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基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之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文化背后的生产方式之本质的。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当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照明
伴随着当代空间问题的凸显和空间思想的发展,空间批判理论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后发展视角构建总体性的当代空间批判理论,才能够真正释放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彻底的革命立场和批判精神。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构建当代空间批判理论的实践中,缺少后发展的视角,多数拘泥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话语权"尤为重要的当今世界,从后发展视角构建独立自主的科学空
关键词:
空间批判 后发展 方法论 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余斌 许敏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在其《契约理论》中分别讨论了代理模型、劳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企图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构建他们的理论。但其研究重蹈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提到的杜林的错误,模型完全脱离了现实中正常人的行为。如,在代理模型中,他们提出,委托人应在高产出状态下给代理人支付更少;在劳动契约中,他们企图要求,不管工人愿不愿意给资本家干活,都要给资本家带来同样的收入;在不完全契约中,他们安排不履行协议的买者仅仅失去少量订金,就可白白得到协议品及其收益。因此,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的契约理论,既不能简单用于指导中国改革实践,更不宜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来源之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余斌 许敏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在其《契约理论》中分别讨论了代理模型、劳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企图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构建他们的理论。但其研究重蹈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提到的杜林的错误,模型完全脱离了现实中正常人的行为。如,在代理模型中,他们提出,委托人应在高产出状态下给代理人支付更少;在劳动契约中,他们企图要求,不管工人愿不愿意给资本家干活,都要给资本家带来同样的收入;在不完全契约中,他们安排不履行协议的买者仅仅失去少量订金,就可白白得到协议品及其收益。因此,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的契约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效飞 郝志军
传统课程管理的弊端在实践中催生出批判教育理论下的课程领导共同体,这在当前教育标准化驱动的复杂教育语脉下有其积极的合理性。批判教育理论下的课程领导共同体秉持批判路线和平等对话取向,将学生等边缘化群体纳入课程领导实践,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上有着鲜明的特征。批判教育理论下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不仅需要在不同课程利益攸关者间共谋,还要重点考量被边缘化的学生群体的积极力量,其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经验合作、话语批判、情境实践和文化互动等路径,对我国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课程领导共同体 批判教育 创建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庆 李春霞
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她以批判教育学、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人间佛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研究方法提出了独到见解,在丰富当代课程研究话语的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
贝尔·胡克斯 批判课程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