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6)
2023(6515)
2022(5589)
2021(5139)
2020(4242)
2019(9332)
2018(9277)
2017(17290)
2016(9370)
2015(10327)
2014(9800)
2013(9438)
2012(8484)
2011(7839)
2010(7844)
2009(7665)
2008(7467)
2007(6496)
2006(5879)
2005(5350)
作者
(27510)
(22890)
(22632)
(21485)
(14684)
(11063)
(10214)
(8829)
(8719)
(8152)
(7778)
(7729)
(7391)
(7354)
(7241)
(7230)
(6822)
(6792)
(6715)
(6567)
(5720)
(5662)
(5620)
(5388)
(5189)
(5083)
(5024)
(4922)
(4767)
(4572)
学科
(33899)
经济(33841)
管理(24512)
(21998)
(19030)
企业(19030)
方法(14105)
(11286)
数学(10958)
数学方法(10728)
(10132)
(9348)
中国(9228)
理论(8489)
业经(8375)
(7355)
贸易(7352)
(7121)
(6776)
(6124)
农业(6100)
(5767)
金融(5766)
教育(5661)
(5478)
银行(5451)
地方(5378)
(5232)
(5052)
财务(5039)
机构
大学(132431)
学院(131701)
(50626)
经济(49508)
研究(47505)
管理(45978)
理学(39460)
理学院(38989)
管理学(38103)
管理学院(37886)
中国(34879)
科学(30850)
(29104)
(25142)
(24521)
(24055)
研究所(22949)
业大(21203)
中心(20750)
(20020)
农业(19595)
财经(18760)
北京(18570)
(18217)
师范(17924)
(17638)
(16981)
(16070)
经济学(15916)
技术(15221)
基金
项目(87710)
科学(67791)
基金(62466)
研究(62447)
(56422)
国家(55956)
科学基金(46227)
社会(38477)
社会科(36218)
社会科学(36210)
(34393)
基金项目(31642)
自然(30471)
(29854)
自然科(29743)
自然科学(29730)
教育(29217)
自然科学基金(29192)
资助(26541)
编号(25498)
成果(21246)
重点(20606)
(19314)
(18792)
课题(18481)
(18422)
科研(17259)
创新(17172)
计划(16829)
大学(16112)
期刊
(58932)
经济(58932)
研究(39568)
中国(25777)
学报(25074)
(22415)
科学(21658)
(18602)
大学(18411)
管理(17887)
教育(17443)
学学(17361)
农业(15424)
业经(10502)
经济研究(10331)
(10189)
金融(10189)
技术(9879)
财经(9400)
(8187)
(8016)
问题(7382)
(7045)
业大(6580)
(6446)
林业(6356)
科技(6289)
图书(6206)
商业(5988)
世界(5790)
共检索到197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成全  李东杨  
本文围绕约翰·罗尔斯和阿马蒂亚·森关于分配正义理论中基本善和可行能力的争论而展开,认为森的分配正义理论采取一种面向实际的现实研究方法,着眼于现实的对比,因而更具合理性;二者理论的相同点表现在避免了效用比较问题、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异质个体的多样性特征,不同点表现在对于自由追求标准不同、比较指标范围不同、差别原则适用对象不同和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以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两者理论进行哲学批判,并综合二者的互补性从分配制度和政策上探索有效治理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更具有合理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成全  李东杨  
本文围绕约翰·罗尔斯和阿马蒂亚·森关于分配正义理论中基本善和可行能力的争论而展开,认为森的分配正义理论采取一种面向实际的现实研究方法,着眼于现实的对比,因而更具合理性;二者理论的相同点表现在避免了效用比较问题、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异质个体的多样性特征,不同点表现在对于自由追求标准不同、比较指标范围不同、差别原则适用对象不同和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以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两者理论进行哲学批判,并综合二者的互补性从分配制度和政策上探索有效治理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更具有合理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风华  
当前学界关于分配正义的研究偏重于再分配的原则与制度领域,存在忽略所有制问题和过度依赖罗尔斯范式的倾向,以至于看不到中国政治哲学自身所面临的独特语境以及可能的创新进路。罗尔斯范式将分配正义视为个体之间的再分配问题,存在忽略社会基本目标、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分配以及所有制问题的重大弱点。对地权问题的分析表明,所有制问题要比再分配问题更加重要,它理应成为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方以启  
罗尔斯和诺齐克的经济正义论在内容上虽有显著的差异,但他们从先验抽象的正义原则解释社会经济现实并力图使这些正义原则得到实现和贯彻的研究立场却是一致的。他们不是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出发来说明正义观念的产生,不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本身说明财富分配方式的必然性,因此,他们的经济正义理论无法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非科学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熊进  
自国家成为治理教育正义问题的行动主体后,教育正义便在国家构境中获取意义并简约、等价为教育分配正义,从而构建了现代教育分配正义的理论与实践范式。分配正义范式以本质主义、绝对主义、标准主义、程序主义等现代性思维为导引,通过国家理性能力建构了一套绝对、普适的正义标准,使教育分配正义成为一种受控、设定的正义观。然而理性的滥用与自负致使国家权力不断生长,教育分配正义演变为一门权力政治学;教育分配正义的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而成为一种毫无价值意义的语汇;理性的"必然无知"意味着教育分配正义的完备实现只能是一种幻想;表面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傅歆  
空间批判理论者对资本的空间化发展和空间的生产进行了研究,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空间生产,不仅是资本实现自身增殖的新路径,也同时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权力和政治也因此渗入空间领域,形成资本主义空间政治。对于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及其城镇化发展而言,要汲取空间批判理论的理论精髓,开辟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生产,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空间政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中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探索新的城市秩序,打造城市共同体,推动城市正义的实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佳  张惠敏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各种社会不公正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已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因此,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从逻辑起点和理性目标两方面对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观进行了详尽比较,进而为解决现实中的非正义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丽洁  
马克思和西美尔两位思想家都不约而同把"货币"作为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的一个视角,他们的货币现代性批判存在着共有的内在程式:物化-幻化-异化,并对置身于货币化生存世界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持有深深的忧患意识。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对货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路径主要侧重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制度层面,回归到货币经济生产实践的深处,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寻找到可行的现实之路;而西美尔对货币的文化社会学分析路径主要侧重主体的精神心理和社会文化层面,其浓厚的宿命论色调难免会陷入文化悲观主义,只能采取"与货币文化保持距离"的自我救赎策略。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彬  
本文从罗尔斯公平正义论和马格利特正派社会论的双重理论视角,对我国大学制度正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凸显正义品性是大学制度的根本旨趣和首要美德;深度对话和平等协商是实现大学制度正义的基础机制;消除制度性羞辱是促进大学制度正义的着力举措。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徐湘荷  赵占强  
批判教育学以批判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实现社会正义和个人解放为己任,而包华士的生态正义教育学则认为关于社会正义的问题需要在更广泛的生态正义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二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分歧和论争,是由于他们持有不同的生态和生态正义观。二者对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关系,或者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均有不同的认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元志  
企业存在是因为企业是有效率的制度,可以保护那些被发现的收益。企业同样是未来价值创造的孵化器。企业不仅是代理人之间的一系列契约,它同样是代理人在知识与资源方面进行协调合作的好方式。经济学视角与战略管理视角是彼此互补而不是相互竞争的。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明确不同交易机制在价值创造与保护方面的成本与收益。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覃志红  
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原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体生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坚持了一种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是总体",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菊芬  黄春晓  
本文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首先对我国1994年以来的城镇住房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然后从保障房供给、市场租赁、市场购房三个方面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空间正义的缺失,其中保障性住房调控力度虽大,但因数量有限、供给方式单一、位置偏远、分布过于集中而加剧了居住空间分异和弱势群体边缘化,公租房对夹心层缺乏吸引力,而对于租房市场的调控政策长期乏力,租客仍然属于市场租赁的弱势群体,房地产市场也是政策调控重点,但存在着房价—收入比例失衡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此外,住房调控领域空间正义的缺失也间接推动着住房私有化进程,这又进一步表现出政策调控的失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我们追求怎样的教育正义,取决于我们阐释教育正义的思想方式。马克思正义理论为我们阐释教育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因为马克思不否定"正义"问题,只是对"人权"或"法权"视角阐释"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提出现实社会是讨论正义问题的前提,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正义的价值尺度。重读马克思正义理论,目的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处理正义问题的思想方式,并以这种思想方式指导我们对教育正义的阐释,它要求我们立足现实社会理解教育正义,坚持教育正义的历史性原则,确立人的自由发展目标是评判教育正义的依据,并以此作为建构教育制度的价值追求,展现马克思正义理论对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当代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文超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比较,既是对两种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性进行甄别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寻求能够解决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更为深刻和实用的分配理论的途径。批判实在论作为一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具有超越西方科学哲学的深刻性和科学性。以之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分配理论在科学性上的差异则清晰可见。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和科学,对于对策的选择更有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