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7)
2023(2537)
2022(1983)
2021(2123)
2020(1572)
2019(3796)
2018(3926)
2017(5301)
2016(4207)
2015(4848)
2014(5108)
2013(4095)
2012(3742)
2011(3642)
2010(3846)
2009(3073)
2008(2962)
2007(2718)
2006(2532)
2005(2353)
作者
(9004)
(7383)
(7350)
(7201)
(4748)
(3578)
(3545)
(3049)
(2854)
(2798)
(2596)
(2570)
(2476)
(2354)
(2344)
(2341)
(2321)
(2297)
(2295)
(2177)
(2111)
(1962)
(1898)
(1785)
(1768)
(1751)
(1705)
(1615)
(1571)
(1551)
学科
教育(18294)
中国(8856)
理论(5633)
教学(5526)
(4709)
(4485)
经济(4483)
管理(3431)
(3404)
(3211)
发展(3184)
改革(3137)
思想(3136)
(3062)
高等(3037)
研究(3031)
政治(2958)
思想政治(2807)
政治教育(2807)
治教(2807)
德育(2785)
教育改革(2777)
学校(2512)
学法(2461)
教学法(2461)
计算(2305)
(2269)
算机(2256)
计算机(2256)
机化(2228)
机构
大学(50048)
学院(44754)
教育(25942)
研究(21282)
(18732)
师范(18689)
师范大学(15743)
(12949)
科学(12582)
(10683)
职业(10387)
教育学(10006)
研究所(9845)
技术(9822)
北京(9310)
(8532)
管理(8479)
中国(8351)
(7950)
(7946)
中心(7945)
经济(7435)
教育学院(7352)
理学(7200)
职业技术(7068)
理学院(6955)
研究院(6579)
管理学(6487)
(6467)
管理学院(6374)
基金
项目(27311)
研究(26875)
科学(22758)
教育(21824)
基金(15709)
成果(14366)
编号(13785)
课题(13510)
社会(13485)
(13340)
国家(13071)
(12772)
社会科(12391)
社会科学(12390)
(11893)
(11845)
科学基金(9940)
规划(9450)
(8561)
重点(8120)
项目编号(8051)
(7916)
研究成果(7885)
(7866)
年度(7776)
教育部(7296)
基金项目(7126)
(7110)
(7105)
(7083)
期刊
教育(44138)
研究(24916)
中国(20045)
职业(10508)
(8648)
经济(8648)
技术(7996)
技术教育(6884)
职业技术(6884)
职业技术教育(6884)
学报(6308)
大学(5881)
科学(5236)
高等(4908)
成人(4674)
成人教育(4674)
高等教育(4365)
(4304)
论坛(4304)
(4119)
(4072)
学学(3677)
发展(3655)
(3655)
职教(3568)
比较(3387)
农业(3044)
教研(2834)
高教(2834)
(2789)
共检索到80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米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马丁·布伯对新教育思潮的反省和批判非常深刻。他指出人的潜能只能在“关系”中发展而不会“自然释放”,教育是与被释放的潜能相遇的决定性力量;“自由”只是教育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而非其目标和全部内容,与传统教育的“强制”相对的不是“自由”而是“对话”;道德教育的任务不是形成无意识的自控的习惯系统,而是使规范与价值在个体自我意识中得以发现和确定,使其能对每一情境作出恰当的有意识的独特回应,德育的完成靠师生之间的“对话”。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爱华  
如何理解教育?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其"对话哲学"应用于教育,提出"教育即对话"的命题。本文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解读"教育即对话",明确对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是教育本质和目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世界的二重性与人生的二重性;关系的本体性;"之间"领域的确立;皈依"永恒之你"。其主要特征有三:强调直接性,注重相互性及动态相遇。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文华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直接性"、"相互性"、"之间"、"相遇"等概念,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本源性的"对话"关系世界,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们构建起新的教育关系世界,即教育的对话世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邓莉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社会深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契,但并不完全适应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需求,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现代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的道德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树培  
本文评述了书中的十个主题——学习与自我理解、战争心理学、房与家、他人、为人父母、动物与自然、广告、生存、性别、宗教。本文从整体上评析了《批判性课程》一书对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启发: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超越学科划割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超越教育视域的研究风格。还剖析了《批判性课程》一书的有待探讨之处,如所选主题的依据不明确、与我国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黎力  
最近这场肇始于2007年末的"大衰退"在学术圈内外引发了一股强劲的明斯基思潮。这股研究热潮主要集中于"明斯基时刻"的争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诠释、"基金经理资本主义"的解读以及"最后雇佣者计划"的构想。尽管这股思潮鼓舞人心,但不幸的是,明斯基的思想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为人们所理解。这一方面表现在,已有研究对明斯基的主要贡献"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诠释依然存在争议乃至错误;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些研究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明斯基的理论图景,从而导致对明斯基思想的片面化和庸俗化解读。未来的研究亟需廓清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精髓,并构建一个包含明斯基完整图景要素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明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伟仁  
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个人生活幸福的成功建构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思维技能。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构对于生活世界可行的理解和实践行为,这种自我驱动地建构个体的丰富生活也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理解,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学思路,批判性建构主义,它整合了批判性思堆和建构主义,是个体生活世界和教育学系统成功建构的基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丁学玲  
性别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议题,一直以来广受关注。马丁在批判柏拉图的"性别中立教育"和卢梭的"性别化"教育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性别敏感教育"。认为教育者应该敏于关注性别的自然差异以及社会意义,把握既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根源和后果,并采取在性别上更具包容性的措施。这一思想在广受赞誉的同时,也遭到一定质疑,认为其走向了本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深渊。在中国语境下,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面临的性别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以米定斯基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旧教育史观具有简化论、依附论、斗争论、规律论、线性论、工具论等特征,其核心是以简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教条化为手段,以教育史研究目的的工具化为结果。这种教育史观的消极影响是阻碍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根本原因。批判旧教育史观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科学确立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梦雨  陈倩娜  周钧  
应对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标准化的挑战,美国批判取向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与行动方案尤为重要。本文追溯该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学术脉络,并分析其基本主张与实践,包括批判政策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教师和师范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关注教师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倡导通过赋权实现教师解放和通过行动研究促进社会正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云峰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