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77)
- 2023(14478)
- 2022(12531)
- 2021(11922)
- 2020(9769)
- 2019(22431)
- 2018(22109)
- 2017(42430)
- 2016(23324)
- 2015(26033)
- 2014(26062)
- 2013(25511)
- 2012(23281)
- 2011(20977)
- 2010(21103)
- 2009(19638)
- 2008(19390)
- 2007(17140)
- 2006(15449)
- 2005(13993)
- 学科
- 济(87191)
- 经济(87046)
- 管理(74109)
- 业(68382)
- 企(56557)
- 企业(56557)
- 方法(37235)
- 数学(31372)
- 数学方法(30935)
- 农(27845)
- 财(26632)
- 中国(24385)
- 制(22552)
- 业经(21851)
- 学(18996)
- 农业(18848)
- 地方(17668)
- 务(16645)
- 财务(16567)
- 财务管理(16528)
- 理论(15781)
- 企业财务(15709)
- 和(15579)
- 环境(15495)
- 体(15457)
- 银(14978)
- 银行(14940)
- 贸(14851)
- 贸易(14843)
- 易(14429)
- 机构
- 大学(330019)
- 学院(328650)
- 管理(130743)
- 济(126593)
- 经济(123520)
- 理学(112305)
- 理学院(111064)
- 管理学(109230)
- 研究(108948)
- 管理学院(108608)
- 中国(82215)
- 京(70864)
- 科学(66830)
- 财(63084)
- 所(54372)
- 农(50100)
- 中心(49561)
- 财经(49325)
- 江(49099)
- 研究所(48917)
- 业大(47091)
- 北京(45251)
- 经(44589)
- 范(44568)
- 师范(44236)
- 州(40168)
- 院(39731)
- 农业(38624)
- 经济学(37230)
- 财经大学(36582)
- 基金
- 项目(221942)
- 科学(174378)
- 研究(167025)
- 基金(159682)
- 家(137843)
- 国家(136642)
- 科学基金(117341)
- 社会(104375)
- 社会科(98638)
- 社会科学(98611)
- 省(86712)
- 基金项目(84632)
- 教育(76505)
- 自然(74706)
- 自然科(72795)
- 自然科学(72783)
- 划(72594)
- 自然科学基金(71446)
- 编号(69860)
- 资助(64677)
- 成果(58143)
- 重点(49392)
- 部(48956)
- 课题(48031)
- 发(46995)
- 创(46007)
- 制(44480)
- 项目编号(43204)
- 创新(42840)
- 国家社会(42377)
- 期刊
- 济(145813)
- 经济(145813)
- 研究(99765)
- 中国(66224)
- 学报(50668)
- 财(49223)
- 管理(48506)
- 农(47423)
- 科学(46587)
- 教育(40722)
- 大学(38661)
- 学学(35918)
- 农业(32377)
- 融(29519)
- 金融(29519)
- 技术(27939)
- 业经(24380)
- 财经(24208)
- 经济研究(21358)
- 经(20551)
- 图书(19206)
- 问题(19128)
- 理论(16932)
- 科技(15754)
- 版(15456)
- 实践(15447)
- 践(15447)
- 业(15104)
- 现代(15023)
- 技术经济(14927)
共检索到490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劲光 俎邵静 邓韬
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实现扶贫效率最大化。然而,现阶段扶贫工作进入发展相对迟缓的阶段性形态,经济增长与减贫相关性减弱、返贫现象突出、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涓滴效应式微、整体呈现"内卷化"态势。"内卷化"是阐释扶贫资源配置低效问题的较好选择,揭示扶贫资源配置低效问题源于刚性扶贫制度、科层式纵向传递机制、条块化横向分配机制和非均衡乡村社会结构共同作用而形成。基于此,本文提出融入柔性扶贫理念、重塑乡村社会结构、变革资源传递机制、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和科学引入市场机制等治理对策,以实质性地提高扶贫效率,为破解资源配置低效困局提供解决之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董棣
扶贫资源的配置,决定着扶贫效果的好坏。从理论上讲,扶贫资源只有通过传递,特别是在贫困户中按其需要进行传递,才能顺应市场法则,实现其有效配置。从实践上讲,面对具有数量大、程度深、形式多样等特征的现实贫困户,扶贫资源的使用必须有效运作、科学配置,才能使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志胜
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村官违纪行为,侵蚀了执政党和政府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削弱了村"两委"的公信力,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阻碍了国家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官违纪问题的产生,既有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也有外界监督不力、村民自治"失灵"以及农村社会人情规则等客观原因。因而,预防和遏制村官违纪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活化教育,增强村官拒腐防变能力,又应立体监督,确保村官权力的正确运用;既要"硬化"制度,规范村官行为,又应严查重惩,增加村官违纪行为的成本,积极预防村官违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村官违纪 生成机理 治理路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志胜
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村官违纪行为,侵蚀了执政党和政府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削弱了村"两委"的公信力,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阻碍了国家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官违纪问题的产生,既有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也有外界监督不力、村民自治"失灵"以及农村社会人情规则等客观原因。因而,预防和遏制村官违纪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活化教育,增强村官拒腐防变能力,又应立体监督,确保村官权力的正确运用;既要"硬化"制度,规范村官行为,又应严查重惩,增加村官违纪行为的成本,积极预防村官违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村官违纪 生成机理 治理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新时代 精准扶贫 实践困境 反贫困治理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健云 陈恩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全面发展为指向的规范发展阶段和以精准聚焦为核心的精准发力阶段。在此过程中,教育扶贫的独特价值与核心作用备受重视,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但与此同时,教育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政策效益的合理释放。因此,在当下教育扶贫精准发力阶段,须以强化政策认知内化精准扶贫理念,以精准理念驱动形成精准扶贫机制并以精准扶贫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共治,通过重塑顶层设计、引领扶贫攻坚、规范政策执行过程来提升政策效益,突破当前教育扶贫领域的现实困境,确保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高效能实施。
关键词:
教育扶贫政策 执行困境 治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代蕊华 于璇
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而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在思维理念、制度建设、扶贫方式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为此,亟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体系;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从而突破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困境,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 治理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邢成举
阳县科技扶贫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科技扶贫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正向的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因科技扶贫的"门槛效应"和"规模偏好"等问题,贫困人口很难实质性地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在扶贫资源分配中形成了贫富之间的非均衡配置结构,结果是贫困的群体与阶层固化现象越发严重。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我们要强调科技扶贫工作中技术的亲贫性,同时强调注重科技扶贫的社会效果,而不仅是经济后果。科技扶贫中的科技选择一定要考虑贫困人口的承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改善和优化这些能力。
关键词:
科技扶贫 资源配置 贫困固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邢成举
阳县科技扶贫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科技扶贫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正向的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因科技扶贫的"门槛效应"和"规模偏好"等问题,贫困人口很难实质性地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在扶贫资源分配中形成了贫富之间的非均衡配置结构,结果是贫困的群体与阶层固化现象越发严重。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我们要强调科技扶贫工作中技术的亲贫性,同时强调注重科技扶贫的社会效果,而不仅是经济后果。科技扶贫中的科技选择一定要考虑贫困人口的承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改善和优化这些能力。
关键词:
科技扶贫 资源配置 贫困固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志新 张秀丽 白海洋
产业项目扶贫"援助+自主"模式近年来备受推崇,根本原因就是该种"模式"在发挥外力扶持的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激发贫困地区积极性,并在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基础上,自主选择适合项目以达到合理配置,从而起到真正的扶贫效果。但是,"援助主导、自主缺失"客观背景下,贫困地区产业项目扶贫很容易产生低水平上重复生产,从而引发低端循环的风险。因此,立足贫困地区要素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遵循产业项目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准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选择适合不同地域的产业项目,并按照产业项目优化升级与要素资源及其配置的适配性的客观需要,不断推动产业项目发展与要素资源及其配置相结合,通过"产业项目"支撑发展的模式,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
关键词:
产业项目扶贫 要素资源配置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王连生
支出型贫困是指因某些风险经历造成家庭刚性支出过高,远远超出家庭承受能力,使家庭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贫困类型。支出型贫困家庭多分布于低收入社区,其典型特征是:家庭劳动力少、教育负担重,家庭关系网络资源贫乏且风险遭遇多发,普遍面临收支缺口大和生活资料匮乏等困境。支出型贫困家庭可分为单因突生型、单因渐生型、多因突生型、多因渐生型四种类型,从前者到后者,其贫困复杂程度渐次加深。重大疾病、意外伤残等风险遭遇是支出型贫困的直接诱因,家庭韧性弱是支出型贫困的内在根源,家庭成员发展动力不足是支出型贫困持续的主观原因,社会保障不足是支出型贫困的外在结构因素。为此,支出型贫困治理应着眼于提高贫困家庭的家庭韧性,优化贫困家庭的发展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资源配置 实践困境 内生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顽强 王文彬
举全国之力开展精准扶贫,业已成为当前农村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但从全局看,精准扶贫中仍存在政策消解现象增多、项目制扶贫的负面效应凸显、脱贫主体面临短缺与流失的挑战以及区域协同合作比较匮乏等碎片化难题。破解当前困局,需要尽快聚焦精准扶贫的元要素,既要大力联合脱贫主体,积极构建扶贫产业,同时也要促进扶贫政策耦合,加速区域协同扶贫。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一方面,通过整体培育脱贫主体与人才,并以资源整合促进扶贫产业发展,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合并构建扶贫政策圈,同时统筹扶贫的区域合作治理,为精准扶贫营造良好环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忠军 曹宏丽 侯玉霞 韦俊峰
在旅游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以机制设计理论为研究范式,阐明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架构目标、各主体理性、约束条件和实现路径,并提出从旅游精准识别信息体系、旅游精准帮扶激励体系、旅游精准管理协调体系、旅游脱贫考核激励体系、旅游脱贫监督保障体系对我国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进行调适与路径研究,以期进一步厘清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设计骨架,明确机制建构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引领性作用。
关键词:
旅游精准扶贫 机制设计 调适与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澹远 陈始发
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是影响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一个关键变量。本研究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公共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问题。得到以下结论:①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有待提升。除了经济获得感相对较高外,农村贫困人口的政治获得感、福利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相对偏低。②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配置方式或不同的配置渠道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各个维度的影响不同。其中,“输血性”扶贫资源配置方式给农村贫困人口带来了较大的获得感,而“造血性”扶贫资源配置方式尚未给农村贫困人口带来较大的获得感。要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开发就必须实现公共性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启示:①要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②要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③要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④要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关键词: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 农村贫困人口 获得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