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7)
2023(10953)
2022(9176)
2021(8673)
2020(7580)
2019(17857)
2018(17629)
2017(34420)
2016(18519)
2015(21342)
2014(21513)
2013(21397)
2012(19943)
2011(18219)
2010(18545)
2009(17525)
2008(17554)
2007(15933)
2006(13689)
2005(12334)
作者
(56707)
(47513)
(47280)
(45087)
(30290)
(22983)
(21552)
(18599)
(18089)
(17004)
(16161)
(16037)
(15177)
(15073)
(15040)
(14962)
(14491)
(14086)
(13859)
(13763)
(11960)
(11950)
(11766)
(10943)
(10752)
(10649)
(10616)
(10482)
(9723)
(9467)
学科
(84954)
经济(84858)
(54034)
管理(52927)
方法(46722)
(43215)
企业(43215)
数学(41684)
数学方法(41052)
(23287)
(21119)
中国(19778)
(18411)
业经(16387)
农业(16185)
理论(15012)
(14975)
贸易(14971)
(14498)
地方(14088)
(14057)
(13157)
财务(13115)
财务管理(13075)
企业财务(12432)
(12431)
(11857)
金融(11855)
(11721)
银行(11681)
机构
大学(283159)
学院(279944)
(114542)
经济(112134)
管理(108127)
理学(94007)
理学院(93002)
研究(92142)
管理学(91122)
管理学院(90626)
中国(69537)
(59198)
科学(57859)
(52624)
(50119)
(47528)
业大(43713)
研究所(43327)
中心(42768)
财经(42332)
(41649)
农业(39910)
(38464)
北京(37284)
经济学(36192)
(35883)
师范(35426)
(33048)
经济学院(32814)
(32776)
基金
项目(186235)
科学(145985)
基金(135920)
研究(131527)
(119540)
国家(118571)
科学基金(101150)
社会(82880)
社会科(78530)
社会科学(78506)
(72573)
基金项目(70419)
自然(67112)
自然科(65611)
自然科学(65588)
自然科学基金(64437)
教育(63052)
(61839)
资助(58476)
编号(53117)
成果(43569)
重点(42509)
(41934)
(39004)
(38325)
课题(37113)
科研(36519)
教育部(35950)
创新(35817)
大学(35190)
期刊
(120193)
经济(120193)
研究(78311)
中国(51475)
学报(47751)
(44421)
科学(42684)
(41600)
管理(38210)
大学(35964)
学学(33999)
教育(30176)
农业(29751)
技术(25369)
(23659)
金融(23659)
财经(21814)
经济研究(20057)
业经(18970)
(18646)
统计(16615)
(16208)
问题(16081)
技术经济(14783)
(14762)
(14531)
决策(13550)
商业(13002)
理论(12923)
(12867)
共检索到403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训东  欧阳远芬  刘乐峥  乔宝云  
各国政府以及世界组织在实践中积累了可贵的减贫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但发挥了传统的"专业式扶贫"优势,而且通过艰难探索,创造性地实践了"开发式扶贫",实现精准扶贫,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还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全新的知识。本文从动态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结合委托人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代理人的执行项目能力,分析了"专业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激励机制,并采用OECD数据库的国际援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两种模式各具优势,具体的减贫模式应该与扶贫官员的教育水平、政府治理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等特征相匹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印证了我国精准扶贫的逻辑,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具有借鉴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瞿晓理  
改革开放至今,"职业教育"在我国贫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演进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理论提出阶段、贫困农村实践阶段、城乡并举扶贫阶段及精准扶贫阶段。在把握历程的基础上,依据从国情特色到社会定位,从外界要求到自身发展的研究逻辑,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实践经验是:遵循国家反贫困战略导向,瞄准"三农"情结;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促进产教协同创新。依据历程和经验,从战略导向、功能定位、教育属性及建设路径4条逻辑主线,研判"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在2020年后相对贫困期的走向,即国际国内"双重"的战略导向逻辑、"相对贫困期"社会的功能定位逻辑、"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属性逻辑、"多元主体"共同融合的建设路径逻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瑞强  朱述斌  沈墨  
多种相同致贫因素引发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连片迹象的出现,使得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成为未来扶贫开发路径的必然选择。区域发展理论和空间贫困理论视角下的连片开发扶贫,应从空间上注重区域间发展资源禀赋特征与耦合、发展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外界市场对接以及贫困人口赋能;从时间上促使区域系统朝着突破发展瓶颈、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向进化;从管理体制上明晰各利益相关主体角色,协同整合,形成全方位的大扶贫格局,以促进连片开发扶贫实践向纵深发展,提高连片开发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国政  
扶贫开发是中央政府实施的为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一项重要工程。西藏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和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决定了西藏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是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相结合。国家主导主要体现在"对口援藏"上,地方互动则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特色经济等路径。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的扶贫开发模式成效是显著的,无论是"对口援藏"还是西藏的自身探索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的扶贫开发模式尽管还存在援建项目效益较低、当地农牧民参与程度仍较低等缺陷,但其对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还将继续下去。应建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平卫英  罗良清  张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就业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并能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脱贫方式,在我国减贫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就业扶贫政策创新完善所基于的现实基础和背后的理论逻辑。最后,梳理总结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本文的研究为乡村振兴阶段就业帮扶战略调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适合的就业减贫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玮  谢玉梅  
贫困户贷款可得性可从贷款需求和金融机构贷款供给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本文利用实地调研资料,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贫富捆绑"和"银保互动"两种模式对贫困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贫富捆绑"对贫困户需求的促进作用更大,两种模式都不能显著提高贫困户贷款供给。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贫困户有效贷款需求,合理设计针对性强、契合度高的"亲贫式"贷款产品,积极拓展更多抵押担保替代机制,实行低利率政策,破解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问题,拓展贫困户对外融资需求,并继续探索能够防范金融机构资金风险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贫困户贷款可得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王鸣  金登杨  
扶贫移民安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实际操作难度大,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权衡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文章结合浙江省瑞安市扶贫移民的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的扶贫移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从扶贫移民的实践中总结移民安置模式及其特点,通过对现状不同移民安置模式基本形式和特点的比较,为浙江省进一步开展扶贫移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值得借鉴的安置模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海燕  
本文以企业绩效管理的3种模式为基础,从企业绩效管理的过程机制中,演绎出顾客满意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绩效模式的有效性的结论。针对顾客满意的模糊性特征,本文又将质量工程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马田系统与偏最小二乘估计(PLS)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P-M模糊测度空间中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识别假设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之。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以实证的方法,验证了结构化的CSI理论模型也同样适应于模糊测度空间;其二通过引入马田识别系统,延伸了CSI测评的功能,实证表明,基于P-M模糊测度空间中的CSI模式识别系统不仅能够完成一般意义上的CSI测评,而且通过理想态企业绩效模式的定义,可以对企业绩效模式进行...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赵煜武  
行为审计取证程序选择依赖于审计载体,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时,采用命题论证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记录支持时,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风险评估程序基本不变,细节测试受到较大限制,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时,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逻辑步骤包括寻找疑点和围绕疑点获取审计证据,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媛媛  郑石桥  
内部控制鉴证的主题是内部控制制度。文章探究内部控制鉴证取证模式的逻辑框架,涉及内部控制鉴证标的、鉴证命题和鉴证程序。内部控制鉴证标的是制度的再分类,整体层面的制度,其鉴证标的是制度要素;业务层面的制度,通常以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鉴证标的。内部控制鉴证命题是内部控制鉴证目标在鉴证标的上的落实,通常可分解为合规性、健全性和遵循性。内部控制鉴证取证一般采用命题论证型鉴证取证模式,以内部控制鉴证风险模型为基础,鉴证取证过程一般包括风险评估和制度测试两个步骤,发表合理保证鉴证意见。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媛媛  郑石桥  
内部控制鉴证的主题是内部控制制度。文章探究内部控制鉴证取证模式的逻辑框架,涉及内部控制鉴证标的、鉴证命题和鉴证程序。内部控制鉴证标的是制度的再分类,整体层面的制度,其鉴证标的是制度要素;业务层面的制度,通常以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鉴证标的。内部控制鉴证命题是内部控制鉴证目标在鉴证标的上的落实,通常可分解为合规性、健全性和遵循性。内部控制鉴证取证一般采用命题论证型鉴证取证模式,以内部控制鉴证风险模型为基础,鉴证取证过程一般包括风险评估和制度测试两个步骤,发表合理保证鉴证意见。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全  
"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简称)肇始于贵州六盘水,盘活了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激活了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起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资产增值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村改革新路,为实施精准扶贫、防止脱贫又返贫,以及加快乡村振兴、决胜全面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振忠  宋玉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会  李强  温亚利  
研究目的:以生态产品的排他性为线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逻辑,从中构建分析框架以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模式。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理论演绎。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针对的是严格生态保护前提下具有稀缺性的那些生态产品;(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是“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排他性—消费主体是否明确—制度供给主体—市场或非市场支付机制”,排他性的建立意味着支付机制与制度供给主体分离;(3)从理论逻辑演绎出支付机制、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将实现机制的模式分为5个类型,并据此辨析了8种具体模式,最后对每种模式的交易标的、支付额度基础与普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1)生态产品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消费中的排他性,是其能否采用市场支付机制的前提;(2)从理论逻辑演绎出的支付机制和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为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性质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