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6)
- 2023(11131)
- 2022(9412)
- 2021(8726)
- 2020(7144)
- 2019(16391)
- 2018(16082)
- 2017(30605)
- 2016(16409)
- 2015(17785)
- 2014(17957)
- 2013(17551)
- 2012(16378)
- 2011(15190)
- 2010(15646)
- 2009(14547)
- 2008(14409)
- 2007(12936)
- 2006(11957)
- 2005(11173)
- 学科
- 济(87101)
- 经济(87011)
- 管理(45522)
- 业(43824)
- 企(32576)
- 企业(32576)
- 方法(28689)
- 数学(25750)
- 数学方法(25441)
- 农(22460)
- 地方(22043)
- 中国(20660)
- 财(19706)
- 制(17002)
- 学(16620)
- 业经(16509)
- 农业(15919)
- 地方经济(14156)
- 贸(13077)
- 贸易(13069)
- 融(13036)
- 金融(13035)
- 银(12899)
- 银行(12881)
- 易(12625)
- 体(12539)
- 行(12463)
- 策(11913)
- 环境(11546)
- 税(10768)
- 机构
- 学院(238055)
- 大学(236173)
- 济(113280)
- 经济(111107)
- 研究(91159)
- 管理(86187)
- 理学(73035)
- 理学院(72166)
- 管理学(70906)
- 管理学院(70411)
- 中国(68680)
- 财(54127)
- 科学(52096)
- 京(49148)
- 所(46752)
- 研究所(41979)
- 财经(41315)
- 中心(39884)
- 农(39258)
- 江(37660)
- 经(37498)
- 经济学(36738)
- 院(32886)
- 经济学院(32747)
- 业大(31818)
- 北京(31675)
- 范(31274)
- 师范(31016)
- 财经大学(30407)
- 农业(30017)
- 基金
- 项目(151167)
- 科学(119582)
- 基金(110877)
- 研究(110817)
- 家(97399)
- 国家(96615)
- 科学基金(81906)
- 社会(73196)
- 社会科(69518)
- 社会科学(69501)
- 省(57364)
- 基金项目(56572)
- 自然(51066)
- 教育(50231)
- 自然科(49841)
- 自然科学(49826)
- 自然科学基金(48940)
- 划(48673)
- 资助(46462)
- 编号(42654)
- 成果(35835)
- 重点(34724)
- 发(34431)
- 部(34082)
- 国家社会(31485)
- 课题(31323)
- 创(30608)
- 性(30263)
- 教育部(29362)
- 创新(28847)
- 期刊
- 济(135122)
- 经济(135122)
- 研究(82225)
- 中国(50033)
- 财(41145)
- 农(36150)
- 学报(35160)
- 管理(34223)
- 科学(33258)
- 融(27740)
- 金融(27740)
- 大学(27246)
- 学学(25953)
- 教育(24956)
- 农业(23800)
- 经济研究(23603)
- 财经(21789)
- 技术(20052)
- 业经(19273)
- 经(18981)
- 问题(17149)
- 贸(14140)
- 统计(13324)
- 技术经济(13123)
- 国际(12516)
- 世界(12085)
- 业(11774)
- 策(11739)
- 现代(10826)
- 经济问题(10756)
共检索到380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国建 佟孟华 李慧 陈飞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是新时期新背景下扶贫攻坚的新举措,但是其政策效果如何有待验证。本文将辽宁扶贫改革试验区试点视为一次自然实验,基于2002—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扶贫改革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效应以及扶贫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使处理组比控制组提高约16%,此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对周边邻近地区会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非少数民族区县的政策效应强于少数民族区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程度越大反而能够提升政策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地理和行政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县中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此外,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主要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渠道对当地经济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政策通过相应精准扶贫的措施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但是仍需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各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市场融合,降低行政壁垒。研究结果进一步强调了贯彻落实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因时因地因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现有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迪 王明哲
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相对贫困,在东部地区率先开展的扶贫改革创新举措。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将为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扶贫形式的推广提供证据支撑与经验借鉴。本文以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16年东部八省共14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逐年倾向得分匹配法将多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促进当地发展的作用,然后采用三重差分法验证地区异质性所导致的政策效应差异,最后利用中介效应分析讨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并形成持续作用的"良性循环";并且,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不存在省份差异,但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上存在省份差异;进一步发现,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升城镇人口数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基于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应积极推广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施经验,各地区需因地制宜地借鉴学习,坚持改革为本建设幸福乡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秦聪 郭婧
2013年和2015年国家在东部沿海省份分两批实施了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累经验。由于各省的试点政策不尽相同,需要分别考察政策效果和总结经验。利用2011—2020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考察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对于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江苏省制定实施的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促进了改革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作用机制上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均有所提升,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更快;财政支出增加和信贷政策支持为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鉴于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所驱动的,因而具有可持续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水平得以改善,而农民的消费水平仍有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要要 陈志广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扶贫制度体系中的创新举措,是否会对地方民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待于实证检验。本文将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基于辽宁省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对地区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地区民生发展,且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非少数民族试验区相比,扶贫改革试验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效应更强,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也对邻近地区的民生发展带来正向溢出效应。本文从民生视角检验了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为不断完善和推广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内容提供了证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江鸿泽 梁平汉
完善推动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面板数据,以光伏扶贫政策的下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评估光伏扶贫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光伏扶贫政策使重点扶贫县的GDP和人均GDP分别提高了3.2%、5.3%。多种稳健性检验、动态效应和工具变量结果均支持这一结论。这种促进作用在国家帮扶力度更大地区以及光照更强地区更明显。基于政策强度的分析显示,在贫困村与贫困户帮扶比例越高、光伏电站建设与覆盖规模越大的县区,光伏扶贫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益贫效应更强。从影响机制来看,光伏扶贫政策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拓宽了就业机会,并通过改善供电环境提高了市场活力。本文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光伏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构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扶贫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志刚 李美佳 王晨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是近年来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基于2013年和2015年针对江苏省"扶贫到户"政策影响的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对精准扶贫的脱贫效应,对贫困户经济活动、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可并无证据表明明显促进贫困户收入和消费增长。但分组分析发现,精准扶贫对收入低于贫困标准的真正贫困人群有一定的收入消费增长效应。精准扶贫脱贫效应明显,但提高贫困户收入消费水平和改善其生活状况的作用需要强化,瞄准性偏差、帮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楠 张栋浩 李建军 卢洪友
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是2020年后中国长期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东部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践创新。本文以2003—2016年中国东部80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利用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识别了试验区政策的减贫效应、影响机制及作用渠道。结果显示:政策的实施显著实现了收入减贫与多维减贫,即农户收入得到提高和跌入多维贫困概率降低;丽水试验区的减贫效果最明显,阜新和清远的减贫效果一般;试验区内家庭的各类收入增加,贫困脆弱性和慢性贫困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减贫效果差异的宏观影响机制是包容性增长,政策主要通过保险覆盖、金融参与和社会网络等渠道对家户增收和减贫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制定差别化扶贫政策、创新贫困监测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筹反贫困体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守东 顾天翊
本文利用扶贫改革试验区构建了不同强度产业扶贫政策实施样本,进而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分析思路考察了产业扶贫的贫困摆脱效应。研究表明,以专项金融资本扶持为信号的产业扶贫,能够加速贫困人口向社会产业大循环的纳入,从而通过贫困人口内生增收路径的构建提升贫困摆脱效率,但产业扶贫及相应的专项信贷扶持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存在边际递减特征。同时财政资金投入对贫困摆脱的作用依然是显著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产业环境的优化,确实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专项信贷的支持效率。此外,资本稀缺依然是贫困人口增收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产业扶贫政策框架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杰 朱红根 翁辰
在后扶贫时代到来之际,有必要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探讨增收机制,从而为后续的防返贫工作提供指导。利用2018年实地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建档立卡政策的确能够有效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无论是建档立卡政策还是贫困村政策,其最终的落脚点均在于开发式扶贫。在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以及就业扶贫均产生了正向作用,首先为产业扶贫,其次为金融扶贫,最后为就业扶贫。自2020年后,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要有效融合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与就业扶贫,努力保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扶贫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扶贫 金融扶贫 就业扶贫 增收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徐明
在“为增长而竞争”的锦标竞赛之外,中国省际“合作帮扶”是中国脱贫奇迹得以铸就的重要经验。本文评估了中国特点的“省际合作帮扶”在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效果、特征和机制。结果发现,支援方每增加1亿元帮扶资金,边疆受援地区灯光亮度提升约3.1%。上述帮扶效果是政策引致的投资效应、集聚效应和学习效应的综合作用。在异质性效果方面,东部支援方的帮扶效果优于中部支援方,其原因不仅在于资金投入强度的差异,也与东部省市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帮扶方式、注重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软资源的投入和培训有关。
关键词:
省际合作帮扶 经济集聚 学习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是“资源资本化”*———中国扶贫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实证经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本报告以农村改革试验区中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陕西延安、广东清远、广西北海等地的经验总结为基础,认为“资源资本化”应成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改革与发展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哈里·奥希马 刘德顺 宾融
一、亚洲的贫困趋势 界定贫困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把一揽子各种消费品的数量和价格列举出来,并把这一揽子消费品的花费界定为贫困线指标。一种方法采用人们所认为的维持健康所需的最低数量的热量、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为标准,并计算出这一营养水平所需花费,再加上其它有关的基本需求费用(如衣服、住房、教育、卫生保健服务)。最后,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开始下降的点作为拐点(cut-off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武剑 谢伟
运用最新发展的HCW法和排序检验法,从多指标视角对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试验区政策的经济效应及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时间安慰剂法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虽然对上海、广东、福建、天津相关经济指标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但与未设立自贸试验区省市相比,在所考察的16个自贸试验区经济指标中,仅上海固定资产投资额、广东和福建进出口总额、福建经济增长4个指标的政策效应估计量达到显著有效水平,这一情况表明:当前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效应并未得以充分释放,各地自贸试验区政策亟待进一步优化设计。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在政策创新时,既要考虑其制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所具有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性,同时也要兼顾自贸试验区所在地发展特性,充分考虑到自贸试验区政策与所在省市已有政策的兼容性和协同性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翔 张鸿铭 朱海华
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设立为政策冲击,检验了区域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提高23.3%,静态上缩小了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的收入差距;同时,“惠农”效果十分显著,扶贫政策使农民收入提高24.0%,促进就业、支持农业生产、提高人口素质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是扶贫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整体上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贫困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未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当地未产生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本文为厘清区域扶贫政策作用渠道,评估政策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亦可为相关部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区域扶贫政策 农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佟大建 张湖沿 金玉婷
基于隐性晋升激励和财政支出视角,利用2000—2018年面板数据评估了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丽水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显著减少了相对贫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减少相对贫困的作用逐渐增强;阜新、清远、宿迁、淄博和三明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未显著减少相对贫困;进一步分析表明,官员视察带来的隐性晋升激励的差异是扶贫改革试验区相对贫困减少绩效存在差异的原因;隐性晋升激励通过促使扶贫改革试验区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农林水务财政支出,保障了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产业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进而作用于相对贫困的减少;官员任期结束后职位变动的统计数据表明,相对贫困的减少似乎有助于其晋升。因此,扶贫开发支出分权可能仅适用于财力较强的地方政府,在扶贫开发事权下放的同时还应完善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机制,从而建立后脱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隐性晋升激励和财政支出视角
资产收益扶贫有助于“减贫”吗?——基于东部扶贫改革试验区Z市的实践探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政策分析与效应评估
农村医疗救助的扶贫效果及其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丽水市的调查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效果评估——基于绿色经济效率视角
西部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实施的经济效应评估——基于HCW法对四川、重庆、陕西自贸区的比较分析
精准扶贫政策的隐性价值评估——基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溢出效应视角
金融改革与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基于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基于SCM的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实施效应评估
定向降准政策的有效性:基于消费与投资刺激效应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