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5)
- 2023(9084)
- 2022(7554)
- 2021(6835)
- 2020(5611)
- 2019(12743)
- 2018(12025)
- 2017(22098)
- 2016(11294)
- 2015(12693)
- 2014(12284)
- 2013(12496)
- 2012(12077)
- 2011(11439)
- 2010(11208)
- 2009(10599)
- 2008(10043)
- 2007(8641)
- 2006(7909)
- 2005(7327)
- 学科
- 济(78064)
- 经济(78004)
- 管理(30573)
- 方法(27361)
- 业(26051)
- 数学(25135)
- 数学方法(25011)
- 中国(20187)
- 企(19675)
- 企业(19675)
- 地方(17702)
- 农(13224)
- 贸(13023)
- 贸易(13016)
- 地方经济(12819)
- 学(12648)
- 易(12603)
- 业经(12409)
- 财(12179)
- 环境(10875)
- 制(10133)
- 融(9807)
- 金融(9806)
- 农业(9082)
- 发(8999)
- 银(8975)
- 银行(8971)
- 行(8811)
- 体(8431)
- 关系(8405)
- 机构
- 大学(181467)
- 学院(176977)
- 济(96142)
- 经济(94798)
- 研究(71415)
- 管理(63901)
- 理学(55335)
- 中国(54669)
- 理学院(54621)
- 管理学(53795)
- 管理学院(53457)
- 财(40001)
- 科学(38636)
- 京(38498)
- 所(35242)
- 经济学(33564)
- 财经(32807)
- 研究所(32070)
- 经(30242)
- 经济学院(30188)
- 中心(29847)
- 院(25855)
- 北京(25206)
- 财经大学(24653)
- 农(23783)
- 江(23459)
- 范(22715)
- 师范(22566)
- 科学院(22178)
- 业大(20891)
- 基金
- 项目(117391)
- 科学(95731)
- 基金(92022)
- 研究(83630)
- 家(81162)
- 国家(80654)
- 科学基金(69388)
- 社会(60540)
- 社会科(57865)
- 社会科学(57857)
- 基金项目(47624)
- 自然(42720)
- 自然科(41836)
- 自然科学(41827)
- 自然科学基金(41136)
- 省(39733)
- 资助(37895)
- 教育(36753)
- 划(35091)
- 编号(28655)
- 部(28275)
- 国家社会(27953)
- 重点(26790)
- 发(26337)
- 中国(26124)
- 教育部(24837)
- 创(23633)
- 人文(23454)
- 成果(22719)
- 创新(22419)
共检索到273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志伟 宋佳
通过构建包含地理距离、发送能力和开通时间三要素的高铁空间权重矩阵,文章对高铁开通是否会重塑中国283个样本城市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整体上高铁的开通并不会显著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但却会对中国城市间经济分布格局产生深远的结构化影响。首先,高铁开通使经济资源进一步回流到枢纽城市,由此强化了经济空间分布的极化水平;其次,高铁开通后非枢纽城市经济更多地向枢纽城市"看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同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最后,对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会造成"孤岛效应",进一步割裂他们与最为重要的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政策层面,应该深挖资源向高铁枢纽城市回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增强枢纽城市向其他城市"涓滴"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和加快高铁向中小城市的延伸,避免一些非中心城市被"交通边缘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 丰超
将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开创的"扩散—回流"效应移植到能源经济学领域,运用全局DEA和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出发,构造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区间能源效率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显示,地区间能源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并且表现为空间扩散效应,即相邻地区的能源效率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能源效率。此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2006年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是助推能源效率空间扩散效应的有力抓手,带来"额外红利"。因此,要正视区域间能源效率发展差异的事实,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充分利用扩散效应,突破区域间发展的非平衡性,使得能源效率走向"新古典收敛"成为可能。
关键词:
能源效率 空间交互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建军 黄丹
在三大传统国际技术扩散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考察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对各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变量对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回流留学生虽然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依旧是中国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回流 技术进步 空间扩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周靖祥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孙媛媛
文章将高铁开通视为外生冲击事件,研究其对城市人口分布的重塑效应,提出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人口分布格局实现重塑的总体效应、异质效应和产业效应的假设,并以1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模型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城区人口密度;(2)高铁开通对省会城市人口密度的降低效应不明显,非省会城市则较为明显;重塑效应随城市规模等级呈"反N"形演进,其中尤以Ⅱ型大城市效果最为显著;(3)高铁开通会显著促进城市第二产业就业密度的下降。另外,文章还讨论了高铁开通产生的预期效应,并解释了城市第二产业"就业稀释"和"集聚加剧"的矛盾现象。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利用高铁开通这一事件缓解城市城区人口拥挤压力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高铁 人口密度 就业密度 人口分布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平 许家云
本文将海归引入国际研发溢出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海归对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海归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在不同地区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并且在使用多个工具变量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运用Hansen(1999)提出的门槛检验方法对影响海归技术扩散效应的若干因素及其门槛特征进行检验,并从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测算了引发海归积极技术外溢效应的门槛水平。
关键词:
海归 国际技术扩散 门槛回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个五年的西部和东部经济增长效益和溢出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统计模型估计显示,固定资产的增长是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西部资产边际产出只及东部的2/3;FDI的效益远高于国内资本,且西进的FDI比在东部有更高的边际效益;西部与东部最大的差别源于劳动力边际效益的巨大差距;西部和东部经济都有显著的集聚倾向。对增长外溢作用的检验表明西部中心城市对县级经济有回流作用,西部中心城市和县级经济都受到东部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而东部中心城市增长虽比西部快,但是增速却因西部中心城市的增长而相对减缓。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若干政策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柯善咨
本文根据增长极和非均衡增长理论构建了扩散与回流实证模型,使用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对中部地区6省579个市县在2000~2005年期间的非农业经济增长和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增长极的扩散与回流效应主要存在于50~100公里范围内。在此范围内,首先,地级及以上城市间GDP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但是在就业增长上相互抑制。其次,地级市在GDP和就业增长上分别对县级市和未设市的县镇有显著的扩散作用。其三,县级市增长对邻区县级市的GDP和就业增长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邻区未设市县镇的GDP和就业增长都有显著的回流效应。本文最后讨论了实证结果在制定中国中部增长极和城市圈发展战略中的参考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董艳梅 朱英明
本文将"高铁建设"因素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构建了高铁建设对就业、工资和经济增长空间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PSM-DID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高铁建设通过就业对高铁城市工资和经济增长产生的间接负效应均小于直接正效应,高铁建设对高铁城市的就业、工资和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显著为正,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067、0.1907和0.1491。从分地区和分城市规模相结合的层面看,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了东中部大型高铁城市的就业水平,特别是东部大型高铁城市的建筑业及高附加值行业、中部小型高铁城市的制造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高铁建设给东部大型高铁城市带来的企业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表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其能否在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促进公平效率更加统一,目前尚缺乏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本文使用融入了中间投入品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并基于由数字技术变革所引致的城际产业关联水平、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及区际交易成本的参数变化,来识别数字经济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微观机理。利用2011—2019年我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宽带中国”的准自然实验等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促进区域产业均衡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城际产业关联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下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第二,数字经济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不利于大城市的产业扩散,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空间布局的极化风险;第三,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引导产业扩散,重塑均衡的产业分布结构。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空间布局 宽带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惠霞 杨璐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静态空间分布基础上,以"金融密度"为衡量指标,考察2007—2018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与扩散特征,结果表明: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呈整体分散但相对集中状态,从形式上覆盖了31个省份,但实际覆盖空间非常狭小。②基于ArcGIS的村镇银行经济金融密度、人口金融密度和地理金融密度分析发现两个突出的空间扩散特征,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但空间分布存在省级差异和地区不均衡;二是它们基本遵循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向经济发展欠佳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到人口密度低地区等空间扩散路径,但在面积相等条件下,人口密度、基础设施、信用体系、运营成本与金融风险等因素导致这一扩散路径逆转。③最后结合金融科技趋势,提出政策层面适度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思路,将重心调整至"数字金融"探索改善金融可达性的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文卿 吴天颖 胡晓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本文论证了当存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增强型技术向欠发达经济体扩散时,会呈现出技术进步方向从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经济体的扩散现象。基于中国26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测算了不同城市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经济发达城市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显著的同向影响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存在着资本增强型技术向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而上海还存在着劳动增强型技术的向外扩散效应
关键词:
要素增强型技术 技术进步偏向性 扩散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文卿 吴天颖 胡晓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本文论证了当存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增强型技术向欠发达经济体扩散时,会呈现出技术进步方向从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经济体的扩散现象。基于中国26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测算了不同城市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经济发达城市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显著的同向影响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存在着资本增强型技术向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而上海还存在着劳动增强型技术的向外扩散效应,这也从实证上支持了理论模型的设定,揭示了技术进步方向存在扩散效应的机制。
关键词:
要素增强型技术 技术进步偏向性 扩散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家强 黄莉芸 盛伟 唐代盛
建构引入人力资本的Solow经济增长拓展模型,采用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和铁路运输时间距离权重矩阵,分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探讨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作用机制,通过考察省域间铁路运输时间距离变化,持续测度两类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集聚在空间上的主导效应分别为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两类人力资本表现出空间作用机制的异质性;伴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两类人力资本的空间效应分别呈现倒U形和U形变化规律;相对于非高铁时期,高铁时期人力资本集聚的空间效应更显著;健康资本投资倾斜与分散是调节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有效政策工具。因此,人力资本投资要系统考虑时间和空间协调性,适度集中的教育投资是较优的投资方法,健康资本则要选择空间均衡的投资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