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68)
2023(3680)
2022(3060)
2021(2973)
2020(2414)
2019(5528)
2018(5453)
2017(9689)
2016(5407)
2015(6077)
2014(6161)
2013(6080)
2012(5894)
2011(5290)
2010(5548)
2009(5453)
2008(5539)
2007(5039)
2006(4584)
2005(4108)
作者
(17144)
(14372)
(14369)
(13661)
(9336)
(6982)
(6497)
(5716)
(5593)
(5134)
(5054)
(4906)
(4615)
(4484)
(4475)
(4448)
(4322)
(4315)
(4226)
(4044)
(3581)
(3511)
(3503)
(3307)
(3260)
(3235)
(3199)
(3144)
(3035)
(2836)
学科
(24969)
经济(24937)
管理(16743)
(12699)
(10503)
企业(10503)
中国(10475)
方法(9197)
数学(7720)
数学方法(7547)
地方(7031)
城市(6053)
(5857)
(5013)
(4729)
理论(4448)
城市经济(4345)
业经(4180)
(4068)
环境(3778)
(3622)
(3472)
贸易(3467)
(3284)
(3225)
农业(3125)
(3107)
(3078)
金融(3078)
技术(3012)
机构
大学(84894)
学院(82059)
(30665)
研究(30545)
经济(29673)
管理(29587)
理学(25332)
理学院(24891)
管理学(24125)
管理学院(23974)
中国(22825)
科学(20262)
(19685)
(15659)
(14112)
研究所(14078)
中心(13684)
(13245)
(12789)
(12676)
师范(12662)
北京(12492)
业大(12163)
(11403)
财经(11088)
农业(10557)
师范大学(10492)
(10417)
(10060)
经济学(9294)
基金
项目(53943)
科学(43183)
基金(40274)
研究(36106)
(35857)
国家(35557)
科学基金(30827)
社会(23824)
社会科(22501)
社会科学(22495)
基金项目(21517)
自然(21320)
自然科(20931)
自然科学(20927)
自然科学基金(20517)
(19864)
(17601)
教育(16918)
资助(16410)
编号(13437)
重点(12157)
(11617)
成果(11178)
(11051)
(10420)
计划(9945)
大学(9929)
科研(9901)
课题(9895)
教育部(9873)
期刊
(37259)
经济(37259)
研究(26824)
中国(18035)
学报(14626)
科学(13796)
(11946)
管理(11877)
大学(11250)
(10657)
学学(10387)
教育(9712)
农业(7859)
技术(6728)
城市(6628)
(6484)
金融(6484)
问题(6393)
(5667)
财经(5628)
经济研究(5355)
(4936)
业经(4876)
(4530)
统计(4482)
现代(4410)
资源(4318)
图书(4190)
(4087)
(4000)
共检索到129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柯善咨  
本文根据增长极和非均衡增长理论构建了扩散与回流实证模型,使用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对中部地区6省579个市县在2000~2005年期间的非农业经济增长和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增长极的扩散与回流效应主要存在于50~100公里范围内。在此范围内,首先,地级及以上城市间GDP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但是在就业增长上相互抑制。其次,地级市在GDP和就业增长上分别对县级市和未设市的县镇有显著的扩散作用。其三,县级市增长对邻区县级市的GDP和就业增长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邻区未设市县镇的GDP和就业增长都有显著的回流效应。本文最后讨论了实证结果在制定中国中部增长极和城市圈发展战略中的参考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建军  黄丹  
在三大传统国际技术扩散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考察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对各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变量对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回流留学生虽然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依旧是中国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  丰超  
将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开创的"扩散—回流"效应移植到能源经济学领域,运用全局DEA和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出发,构造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区间能源效率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显示,地区间能源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并且表现为空间扩散效应,即相邻地区的能源效率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能源效率。此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2006年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是助推能源效率空间扩散效应的有力抓手,带来"额外红利"。因此,要正视区域间能源效率发展差异的事实,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充分利用扩散效应,突破区域间发展的非平衡性,使得能源效率走向"新古典收敛"成为可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志伟  宋佳  
通过构建包含地理距离、发送能力和开通时间三要素的高铁空间权重矩阵,文章对高铁开通是否会重塑中国283个样本城市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整体上高铁的开通并不会显著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但却会对中国城市间经济分布格局产生深远的结构化影响。首先,高铁开通使经济资源进一步回流到枢纽城市,由此强化了经济空间分布的极化水平;其次,高铁开通后非枢纽城市经济更多地向枢纽城市"看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同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最后,对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会造成"孤岛效应",进一步割裂他们与最为重要的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政策层面,应该深挖资源向高铁枢纽城市回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增强枢纽城市向其他城市"涓滴"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和加快高铁向中小城市的延伸,避免一些非中心城市被"交通边缘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平  许家云  
本文将海归引入国际研发溢出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海归对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海归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在不同地区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并且在使用多个工具变量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运用Hansen(1999)提出的门槛检验方法对影响海归技术扩散效应的若干因素及其门槛特征进行检验,并从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测算了引发海归积极技术外溢效应的门槛水平。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岩岩  
民国时期,长江流域以上海、武汉、重庆为代表的口岸城市在经贸互动的同时,亦进行着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全面抗战爆发前,技术扩散以技术发源地上海为中心,在技术势差作用下,以港口—腹地的路径,呈放射状向周边地区转移,其中沿长江自东向西的传导呈跳跃状演进,上海的优势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经常跳过“二传手”武汉,直接扩散到重庆。全面抗战爆发后,受战争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大后方之间的技术扩散表现为沿长江自下游到中游再落脚到上游的空间梯度逐次转移。抗战胜利后,大后方在战时培育和积累的工业技术又回流到武汉、上海等中东部地区,但受时局影响,并未产生技术层面的积极效应。民国时期长江口岸城市的工业技术扩散,形成以长江为依托的技术扩散通道,不但推动了不同地区企业互动,同时导致长江口岸城市发生物理学上的塑性变形,口岸城市的工业形态已是不可逆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优化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空间布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个五年的西部和东部经济增长效益和溢出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统计模型估计显示,固定资产的增长是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西部资产边际产出只及东部的2/3;FDI的效益远高于国内资本,且西进的FDI比在东部有更高的边际效益;西部与东部最大的差别源于劳动力边际效益的巨大差距;西部和东部经济都有显著的集聚倾向。对增长外溢作用的检验表明西部中心城市对县级经济有回流作用,西部中心城市和县级经济都受到东部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而东部中心城市增长虽比西部快,但是增速却因西部中心城市的增长而相对减缓。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若干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桥云  吴静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贷款危机,导致多家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大跌,影响到美国经济及全球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对美国住房金融体制的运行机制——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风险流动机制的分析,来探寻引起危机的真正根源。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市场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风险转移与回流、扩散与放大机制;二是证券化使得抵押贷款规模自我膨胀机制。本文认为不能因为发生次级贷款危机而否认美国住房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如对中低收入等特定群体购房的担保机制、多样化的贷款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等。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住房金融制度本身,过度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和监管失控才是引发危机的关键,加息只是一个诱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韩裕光  孙伟  朱力  
文章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比特币的制度竞争力和扩散成因进行探讨。以演化博弈论为工具,以比特币在人群中的扩散速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交易收益、持币升值收益和心理效用等微观扩散动力对扩散速度的影响,预测比特币扩散趋势。并运用比特币统计网站"blockchain.info"的公开数据,对上述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交易收益、持币升值收益和心理效用均与比特币扩散速度成正相关关系,是比特币扩散的主要动力,能够较好解释比特币的扩散成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柯善咨  夏金坤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非农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但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密度相对过高,已产生明显的拥挤效应和非经济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城市群地级中心城市对各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最近几年相当稳定。研究结果为统筹制定配套区域政策提供了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盛  胡晓鸣  马佳  
关于城市化的探讨通常以经济职能为基础,其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资源、技术以及社会财富等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营效率。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置业及创业现象预示着社会财富与城市经济职能正向城镇地区转移,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化内涵与机制的再思考。从对财富概念与属性的认知出发,阐述城市化的"元"涵义,并认为从伦理上讲,城市化应是人们对就业机会的自由选择与生活条件改善的过程,而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也为这种传统城市化认识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杜洪旭  莫小波  鲁若愚  
在现代经济增长研究中,内部关联和共同发展作为新的主题出现,单个创新不再被看作扩散分析中最合适的单元,因此需要多元技术创新。本文在分析多元技术创新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论述了中介机构对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