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2)
- 2023(14930)
- 2022(12573)
- 2021(11572)
- 2020(9652)
- 2019(22349)
- 2018(21989)
- 2017(42818)
- 2016(23209)
- 2015(26203)
- 2014(26119)
- 2013(25909)
- 2012(24738)
- 2011(22559)
- 2010(23278)
- 2009(22019)
- 2008(21392)
- 2007(19629)
- 2006(17384)
- 2005(16157)
- 学科
- 济(103372)
- 经济(103274)
- 管理(65766)
- 业(64823)
- 企(51765)
- 企业(51765)
- 方法(43668)
- 数学(38996)
- 数学方法(38447)
- 中国(33950)
- 融(30207)
- 金融(30205)
- 银(29329)
- 银行(29306)
- 农(28640)
- 行(28318)
- 财(27110)
- 地方(26132)
- 制(23052)
- 业经(22528)
- 贸(20814)
- 贸易(20793)
- 易(20195)
- 农业(19211)
- 学(18634)
- 务(16731)
- 财务(16673)
- 财务管理(16627)
- 企业财务(15830)
- 理论(15558)
- 机构
- 学院(332650)
- 大学(329787)
- 济(143553)
- 经济(140376)
- 管理(125382)
- 研究(116237)
- 理学(106291)
- 理学院(105054)
- 管理学(102983)
- 管理学院(102357)
- 中国(97062)
- 京(70038)
- 财(69438)
- 科学(68136)
- 所(59579)
- 中心(55657)
- 农(55261)
- 财经(53423)
- 研究所(53308)
- 江(51935)
- 经(48249)
- 业大(46442)
- 北京(45141)
- 经济学(44470)
- 范(43326)
- 农业(43076)
- 师范(42948)
- 州(42310)
- 院(41248)
- 经济学院(40082)
- 基金
- 项目(209075)
- 科学(165041)
- 研究(155028)
- 基金(150845)
- 家(129794)
- 国家(128668)
- 科学基金(110549)
- 社会(98244)
- 社会科(93207)
- 社会科学(93179)
- 省(82700)
- 基金项目(78236)
- 教育(71976)
- 自然(70170)
- 划(69278)
- 自然科(68609)
- 自然科学(68589)
- 自然科学基金(67361)
- 资助(63977)
- 编号(63908)
- 成果(53230)
- 发(48326)
- 重点(47472)
- 部(46671)
- 课题(45286)
- 创(43317)
- 创新(40467)
- 教育部(40186)
- 科研(39891)
- 国家社会(39789)
- 期刊
- 济(163112)
- 经济(163112)
- 研究(105282)
- 中国(70864)
- 财(53455)
- 融(52573)
- 金融(52573)
- 农(51289)
- 学报(46980)
- 管理(46717)
- 科学(44219)
- 教育(36768)
- 大学(36209)
- 学学(34064)
- 农业(33758)
- 技术(29373)
- 经济研究(27267)
- 财经(26683)
- 业经(26599)
- 经(22801)
- 问题(21160)
- 统计(18419)
- 贸(18331)
- 业(17830)
- 技术经济(17384)
- 理论(17084)
- 国际(16957)
- 策(16688)
- 商业(15767)
- 实践(15303)
共检索到524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天宇 张屹山 张鹤
事实证明,无论是传统的货币政策还是微观审慎监管,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都很难真正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加入稳定信贷市场政策目标的扩展型货币政策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一起在危机后被广泛讨论。本文在异质性消费者的DSGE模型框架下模拟演绎了扩展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果及其金融稳定作用,得到结论如下:第一,虽然二者作用于信贷市场的工具和传导路径均不同,但都能缓解经济上行区间的信贷高杠杆现象,起到抑制系统性风险累积、促进金融稳定的作用;第二,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货币政策规则中加入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并非必须以损失物价稳定为代价;第三,联合使用两种政策时会出现政策的叠加干扰,但由中央银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晓 李佳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学术界对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反思。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有效了弥补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因此学术界也展开了有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从传统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两者配合的必要性和方式,以及关于两者实施主体的争论。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的研究在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央银行同时承担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效果、两者配合的方式以及相关工具的融合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监管 述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卢宇荣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促使当前政策当局对两种政策的使用都比较积极,总体政策有效性相对没有政策协调时得到了明显加强。这些相互作用强化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意味着中央银行具有强烈的动机来确保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但是也需要有相应措施来确保每个政策反应函数关注各自的主要目标。本文在对逻辑框架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刻画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及其与宏观审慎当局最优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指出宏观审慎政策应在考虑对信贷供给影响的前提下维持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宏观审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体系稳定 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体系稳定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兆旭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进行权衡。本文借助Willem(2010)提出的信号模型,引入中央银行政策偏好,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央行损失函数,并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在关注价格稳定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目标,采取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则会明显减小损失函数。而中央银行如果要在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实现均衡,就必须在关注总量调控的同时,对关键环节和领域采取更为直接的差别化金融调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川方明 何乐
为了防止国际金融危机重演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不仅需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单家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同时还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来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实施有效监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妍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谷慎 岑磊
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配合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既相互补充、也存在潜在冲突。在经济受到技术冲击时,单独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加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反而加剧了政策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受到金融冲击时,货币政策配合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共同维护金融经济的效果更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明确宏观审慎监管部门及其权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建立政策协调配合小组等建议,以实现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益平 曹裕静 陶坤玉 余昌华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汇率制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思晖 樊明太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下,对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的互动作用做出评价。研究表明:在正向利率冲击下,相较于单一货币政策,模型加入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和促进金融稳定,这一政策效果随着表外资产进入宏观审慎的监管范围而更加显著;将货币政策改为数量规则后,结论基本不变。总的来看,"双支柱"政策对降低经济波动和抑制金融风险具有明显效果,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在我国仍具有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