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395)
2022(1177)
2021(1214)
2019(2565)
2018(2896)
2017(4791)
2016(2739)
2015(2798)
2014(2893)
2013(2643)
2012(2314)
2011(2107)
2010(2352)
2009(2326)
2008(2286)
2007(1746)
2006(1867)
2005(1777)
2004(1645)
2003(1568)
作者
(6332)
(5454)
(5359)
(5278)
(3480)
(2524)
(2517)
(2160)
(2010)
(1919)
(1898)
(1885)
(1857)
(1848)
(1824)
(1697)
(1669)
(1537)
(1525)
(1505)
(1398)
(1322)
(1310)
(1268)
(1254)
(1247)
(1220)
(1142)
(1105)
(1100)
学科
(9069)
经济(9048)
(5997)
管理(5673)
(4741)
(4426)
体制(4329)
(4319)
企业(4319)
中国(3764)
(3568)
(2926)
银行(2923)
(2864)
(2861)
(2853)
金融(2853)
税收(2813)
(2785)
业经(2663)
(2456)
教育(2305)
教学(2297)
制度(2251)
(2251)
财政(2242)
理论(2057)
方法(1966)
地方(1757)
结构(1687)
机构
大学(32188)
学院(31917)
(14493)
研究(14360)
经济(14197)
中国(11324)
管理(10350)
(9339)
理学(8169)
理学院(8058)
管理学(7943)
管理学院(7863)
(7591)
科学(7367)
(7353)
研究所(6404)
财经(6099)
(5868)
中心(5723)
(5558)
(5286)
师范(5250)
北京(5235)
(5226)
教育(4923)
(4723)
(4663)
经济学(4621)
财经大学(4473)
师范大学(4358)
基金
项目(17357)
研究(14824)
科学(13671)
基金(11885)
(10267)
国家(10157)
社会(8999)
社会科(8476)
社会科学(8474)
科学基金(8459)
教育(7687)
(6550)
编号(6391)
成果(6148)
基金项目(5809)
(5641)
课题(5089)
资助(4711)
自然(4644)
自然科(4525)
自然科学(4523)
自然科学基金(4424)
(4370)
(4346)
(4221)
(4219)
重点(4147)
教育部(3820)
国家社会(3795)
(3792)
期刊
(20148)
经济(20148)
研究(15450)
中国(11500)
教育(9225)
(7537)
(5422)
金融(5422)
管理(4999)
(4361)
学报(3780)
科学(3736)
财经(3441)
经济研究(3415)
大学(3326)
技术(3271)
(3025)
学学(2760)
业经(2730)
改革(2687)
(2687)
职业(2634)
问题(2456)
农业(2385)
(2115)
财政(2115)
(1980)
(1913)
国际(1819)
(1766)
共检索到62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文启湘  石奇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剩”属低水平过剩。对此进行短期因素分析是合理的、必要的,但不全面、不深入。从根本上看它是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制度性矛盾演化的结果,特别要进行长期因素分析。政策设计是在制度建设中扩大国内需求。可从两个方面研究政策组合:一是推行积极的消费鼓励政策;二是推行积极的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家新  赵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万顺福  王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处在高速发展中,但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弊端已日益凸显,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内需不足与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不合理,特别是劳动所得所占比例过低有着密切联系。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所得的比例,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叔莲  
扩大内需需要搞活流通,需要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需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很严重,要清醒地认识并正确对待这种严重性,而不要制造"理论"掩盖这种严重性;要进一步弄清楚收入差距的情况,研究有关的分配理论;当前收入差距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积极稳妥地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也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内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密  胡清元  边杨  
"十四五"时期,我国内需升级速度将不断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势在必行。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存在四元困境,即内需挤占、内需抑制、内需外流及内需分割等结构性问题所引发的供需主体、对象、质量和空间等错配,急需在供需适配体系的逻辑框架下调整创新结构、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在这一逻辑框架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需要以企业投资需求矫正、政府投资需求引导、对外贸易需求转向、城乡消费需求充分释放为关键支撑,从供给侧的创新结构性改革、投入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性改革和空间结构性改革四大路径进行系统应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丁任重  
内需不足是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需不足的产生有经济环境、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消费市场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欺骗性消费、强制性消费、伤害性消费等现象的存在,使居民产生了消费恐惧症或消费厌恶症,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因此,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消费市场,确保消费安全,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何静  农贵新  
扩张效应是指通过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国内投资总额或消费总额呈现放大趋势,提高国内经济总量,减缓经济增长下降趋势,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经济现象。相反,投资额或消费额呈现缩减即为缩减效应。对扩大内需需要利用交叉分析法分析其综合效果,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扩大内需缩减效应的产生。当前,应该促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农民工市民化,引导务工农民落户城市;工业园区化,引导城乡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力资本化,激励全社会投入创新创业大潮中。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爱东  王登海  刘静  
本文从科技进步与扩大内需消费的关联性入手,通过消费总量理论和消费结构理论,确立了科技进步同扩大内需消费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然而在依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凯恩斯长期消费函数进行数理推演后发现,消费结构变革和内需消费扩大并不是企业技术要素的简单堆砌。通过生产层面和商品层面对科技进步实现有效传导后,为了充分释放生产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关联性效应,应该制定差别化科技政策以促进制造企业的要素配置优化,应该提升效率化技术要素以遵循市场经济的导向原则,应该分批次转移产业配置以降低企业各类资源要素成本,从而使我国不但要成为制造强国更要成为消费强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代欣  
受制于长期内需不足的困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下滑压力始终存在。大国转型道路的艰巨性不容低估。眼下,经济现实与政策供给之间的衔接期更短、紧密度更高。推进中的结构性改革亟需找准发力方向与前进策略。为此,本研究分解了内需不足的成因及提升内需的阻碍,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复杂关联、居民消费不足、产品与服务品质较低、市场分割及过度干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应包含:深刻理解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把弥合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改善内需的基础;坚持通过创新发展和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实施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傅坤峰  耿涛  刘芳  王希杰  于微微  
当前,面对我国外需不足、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新情况,扩大内需将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如何扩大内需?加大卫生投入和改革力度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代欣  
受制于长期内需不足的困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下滑压力始终存在。大国转型道路的艰巨性不容低估。眼下,经济现实与政策供给之间的衔接期更短、紧密度更高。推进中的结构性改革亟需找准发力方向与前进策略。为此,本研究分解了内需不足的成因及提升内需的阻碍,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复杂关联、居民消费不足、产品与服务品质较低、市场分割及过度干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应包含:深刻理解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把弥合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改善内需的基础;坚持通过创新发展和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实施有助于统一市场、产能出清和消费升级的供给侧改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光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我国近期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从短期来看,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从长期因素来看,主要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进入WTO外贸迅速增长阶段的逐步结束。今后一个阶段,国家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基本取向应当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金融改革、鼓励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等经济领域的改革,通过促进信息消费和文化教育服务,扩大内需,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红利和广阔的市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彩虹  
一、政府消费支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支出规模大小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作用处于相当突出的地位。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支出分类,政府支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消费,即是国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所支付的工资和其他投入;二是公共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