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
- 2023(1315)
- 2022(1295)
- 2021(1438)
- 2020(1116)
- 2019(2947)
- 2018(2517)
- 2017(3752)
- 2016(2144)
- 2015(2649)
- 2014(2497)
- 2013(2410)
- 2012(2443)
- 2011(2282)
- 2010(2240)
- 2009(2132)
- 2008(2107)
- 2007(1470)
- 2006(1290)
- 2005(1410)
- 学科
- 济(8683)
- 经济(8678)
- 中国(4130)
- 业(3547)
- 管理(3516)
- 教育(2933)
- 学(2763)
- 方法(2581)
- 农(2539)
- 企(2456)
- 企业(2456)
- 政治(2432)
- 数学(2264)
- 数学方法(2240)
- 财(1984)
- 贸(1880)
- 贸易(1877)
- 易(1834)
- 地方(1823)
- 思想(1704)
- 农业(1648)
- 思想政治(1514)
- 政治教育(1514)
- 治教(1514)
- 德育(1505)
- 融(1475)
- 金融(1475)
- 和(1438)
- 出(1429)
- 制(1418)
- 机构
- 大学(27607)
- 学院(25726)
- 研究(13936)
- 济(11683)
- 经济(11485)
- 中国(10898)
- 管理(7772)
- 科学(7722)
- 所(7229)
- 研究所(6524)
- 京(6368)
- 理学(6349)
- 中心(6232)
- 理学院(6196)
- 管理学(6056)
- 管理学院(5987)
- 财(5382)
- 范(5049)
- 师范(5007)
- 农(4942)
- 院(4796)
- 北京(4414)
- 部(4303)
- 师范大学(4289)
- 科学院(4098)
- 教育(3836)
- 财经(3785)
- 江(3731)
- 农业(3715)
- 社会(3692)
共检索到53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玲
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皖西北地区的打井运动为中心,呈现了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政治化倾向。通过对打井兴起过程以及打井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的分析,揭示了打井走向政治运动化的过程。水井的高报废率虽遭致基层对打井的质疑,但走上政治运动的打井并未在抱怨声中适可而止。在不断政治化的推进中,水井的高报废率也最终消解了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原本意义。
关键词:
皖西北地区 打井 农田水利建设 政治运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忠强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调整工业布局和考虑国防安全的战略指导下,在内地省市的积极争取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克服暂时的困难局面,上海实行了工厂内迁计划。上海工厂内迁以私营企业为主,早期搬迁管理较为松散,后随着上海困难局面的克服,工厂内迁则主要是配合国家关于沿海紧缩和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搬迁管理也逐渐规范化。上海工厂内迁无论是对上海经济还是全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上海工厂 内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光军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我国广泛开展,这是由中国共产领导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又一成功实践。在这个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农业合作化同步进行;以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农民特点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前进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吸取苏联的教训,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正确地分析阶级状况,因时因地采取不同阶级政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的理论。
关键词:
农业合作化 民族特色 政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李战胜 傅安洲
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德国发生的大学生运动,既对该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又对其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及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这场发生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联邦德国从建国初期的传统保守型政治文化到70年代西方式民主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转型。联邦德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变迁,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 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占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苏联模式中最突出的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反思,突破一些框框和教条,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和设想。遗憾的是共产党人没有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即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基本国情的实质,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
中国 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 反思 启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常明明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状态,是一种温饱型的、低层次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
消费结构 低层次消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翟振武
对于中国近3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卓著成绩,一般认为,主要是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的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还具体地量化了二者的比例,前者所占比例甚高。不过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正相关、较少相关、不相关三种观点力陈各自所见,引起热烈讨论。本刊将翟振武、原新、梁中堂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刊发,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沈志华
2 0世纪 50年代 ,苏联给予了中国大规模的贷款。但是 ,苏联究竟向中国提供了多少贷款 ,这些贷款的用途以及条件 ,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看法。本文利用中国和俄国两方面的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 ,考察了苏联 2 0世纪 50年代援华的贷款数额用途及条件。认为 2 0世纪 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是 66亿多旧卢布 ,其中用于军事的约 62 8亿旧卢布 ,而用于经济建设的约 3 2 8亿旧卢布。本文还对苏联贷款的条件作了说明、分析。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中苏关系 苏联援华贷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余子侠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湖北省高校在调整过程中,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湖北省 高等院校 院系调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超超
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塑造愈益加深。1949年以后,为了早日向工业国转变,国家选择了高投入、高积累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比重,个体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也因此被纳入国家计划的范畴。储蓄作为一种延期消费,具有调节货币流通、推迟社会购买力、增加生产建设资金的作用。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居民特别是职工储蓄的推广力度。对银行储蓄的大力提倡和动员,成为国家调整积累与消费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在无形中改造了民众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根植于传统“熟人社会”的民间借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国家推广银行储蓄的一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互助储金会等新型的互助互济组织应运而生,承担着将职工从民间信贷导向银行储蓄的历史功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美蓉
从历史学的角度探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工业变迁所呈现的五个显著特点:"跳跃"式发展工业的模式、以内迁企业为中坚的"嵌入式"工业发展、优先速成的重工化结构、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工业格局。回顾这些特点,有助于认识工业经济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坚定甘肃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
重工化 政府主导 “嵌入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勇 周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善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发展和巩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疆地方政府的请求下,国家将内地的一些工厂迁移到新疆。这些迁新工厂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且有些工厂在内地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但它们搬迁到工业落后的新疆后,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内地工厂 迁移 新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如平
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有关 19世纪末至 2 0世纪 50年代美国教育管理思想研究的状况。认为这一时期的美国教育管理思想是美国社会生活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主要特征是“效率”和“民主”。
关键词:
美国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思想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益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大学校园里却孕育着反叛的情绪,在越南战争和种族问题的激发下,大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满,学生运动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校园里多元文化浪潮的兴起,也促使大学思考其自身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
学生运动 美国高等教育 20世纪60年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露茜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优质运动展现了保守主义在实现全面复兴与现代化过程中所进行的斗争。他们围绕着对"优质"概念符号进行批判、生产与再批判的线索,进而达成对公共教育政策文本的钳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激进主义之间的冲突,也出现了保守主义阵营内部——传统派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斗争,并进而帮助反思"永恒"、"常识"、"科学"等习以为常、普遍接受的语言符号中所蕴藏着的不平等的权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