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1)
- 2023(8441)
- 2022(7149)
- 2021(6710)
- 2020(5980)
- 2019(14302)
- 2018(14306)
- 2017(27751)
- 2016(15386)
- 2015(17658)
- 2014(17945)
- 2013(17727)
- 2012(16414)
- 2011(14922)
- 2010(15237)
- 2009(14305)
- 2008(14128)
- 2007(12793)
- 2006(10975)
- 2005(9669)
- 学科
- 济(66849)
- 经济(66799)
- 管理(39592)
- 业(38639)
- 方法(35964)
- 数学(32651)
- 数学方法(32043)
- 企(30849)
- 企业(30849)
- 农(17540)
- 中国(15480)
- 学(15411)
- 财(14359)
- 地方(13023)
- 业经(12200)
- 贸(11809)
- 贸易(11805)
- 农业(11464)
- 易(11394)
- 理论(10704)
- 制(10464)
- 和(10097)
- 环境(8973)
- 银(8756)
- 银行(8731)
- 务(8720)
- 财务(8675)
- 财务管理(8649)
- 融(8499)
- 金融(8497)
- 机构
- 大学(224864)
- 学院(224776)
- 济(88372)
- 管理(86368)
- 经济(86294)
- 理学(74900)
- 研究(74812)
- 理学院(73986)
- 管理学(72184)
- 管理学院(71787)
- 中国(56029)
- 科学(49810)
- 京(48231)
- 农(41912)
- 所(39270)
- 财(38863)
- 业大(37209)
- 研究所(36053)
- 中心(34931)
- 江(34232)
- 农业(33331)
- 财经(31222)
- 北京(30265)
- 范(30194)
- 师范(29888)
- 经(28187)
- 院(27089)
- 州(26991)
- 经济学(26883)
- 技术(24620)
- 基金
- 项目(152202)
- 科学(118933)
- 基金(110185)
- 研究(105608)
- 家(97633)
- 国家(96933)
- 科学基金(82471)
- 社会(64854)
- 社会科(61541)
- 社会科学(61521)
- 省(60331)
- 基金项目(58657)
- 自然(56414)
- 自然科(55111)
- 自然科学(55098)
- 自然科学基金(54044)
- 划(51241)
- 教育(50128)
- 资助(46697)
- 编号(43214)
- 重点(34832)
- 成果(34205)
- 部(33310)
- 发(31980)
- 创(30906)
- 课题(29945)
- 科研(29930)
- 计划(29494)
- 创新(29021)
- 大学(27990)
共检索到320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志强 徐欢欢 徐伟义 林剑 刘贤赵 李振国 朱佳文
【目的】研究扎龙湿地丹顶鹤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和局部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准确揭示研究区内丹顶鹤种群特征及栖息生境质量状况,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栖息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扎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引入多尺度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和局部G-统计量研究方法,从全局和局部2种空间尺度来分析研究区自1981年成立保护区以来的30年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动态。【结果】1)1981—2008年的近30年间,研究区丹顶鹤空间分布模式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81—1990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随机或均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宫兆宁 苏朔 杜博 关晖 张强
景观演变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和连接度造成的影响,一直是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扎龙湿地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栖息地选择及繁殖期生境间的扩散研究,对野生丹顶鹤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利用需要"出现点"的生态位MAXENT模型,进行适宜栖息地选择研究。从水源、食物、干扰、隐蔽物四个方面选择明水面距离、土壤湿度、NDVI、道路距离和居民地距离五个环境变量作为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子,预测扎龙保护区可供丹顶鹤进行营巢繁殖的栖息地分布,并分析各影响因子的反应曲线。结果显示:丹顶鹤易于选择远离道路和居民地干扰且靠近明水面的区域作为营巢栖息地,栖息地土壤湿度较高并且植被覆盖较多。从MAXENT模型中提取了38个适宜栖息地斑块,基于电路理论模拟丹顶鹤繁殖期失去飞行能力时的多路径扩散,最大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可能的"夹点",模拟出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连接区域,可供丹顶鹤在繁殖期间进行扩散。累积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在维持网络连通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斑块,并进行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结果表明,在MAXENT模型预测出的适宜栖息地斑块基础上,考虑丹顶鹤繁殖期的迁移扩散行为,利用累积电流密度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得到的适宜性等级更符合丹顶鹤真实巢址的分布。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丹顶鹤栖息繁殖生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江红星 刘春悦 钱法文 李长友 仇福臣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对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巢址选择的"出现点"和"非出现点"初选变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采用二项逻辑斯蒂克模型进行回归建模。结果表明:影响丹顶鹤巢址选择的自然环境因子包括芦苇高度、盖度和高程,干扰因子包括巢址距居民点距离、巢址周边堤坝和道路密度网。经计算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匹配系数来验证模型准确性,总正确预测率为80.4%。将土地利用图与模型预测概率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扎龙湿地丹顶鹤适宜营巢栖息地的面积为223.46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中部和北部。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反映扎龙湿地丹顶鹤适宜营巢栖息地的分布情况,为开展营巢地的有效保护与管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选择三江平原东北部为研究区域,通过对1954~2005年6个时段景观图湿地斑块谱特征分析,结合野外丹顶鹤栖息地调查,揭示了湿地景观斑块化对丹顶鹤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空间上,区域湿地景观以大斑块为优势地位,小斑块数量众多,总体斑块数量大;大斑块形状复杂且富有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小斑块形状规则但异质性差;时间上,大斑块面积持续缩小,小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过程明显;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内部异质性降低明显,景观多样性趋于简单化。②景观斑块化不仅导致丹顶鹤栖息地面积大量丧失,而且边缘效应和斑块异质性影响严重削弱了斑块维持栖息地的能力。③景观斑块谱特征决定了斑块资源的有效程度。在低度破碎化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大庆 许士国
对扎龙湿地1956—2000年的水循环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扎龙湿地在自然条件下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8×106m 3。大气降水是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占总来水量的61.5%,其次是上游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的河川径流量,占36.5%,区间径流很小,只占2.0%;扎龙湿地的主要耗水项是蒸散(发),占总耗水的74.4%,其次是渗漏,占14.5%,下游出流只占11.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菲菲,杨达源,黄震方,Geoffrey Wall
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对生态旅游实用的评价和操作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但目前的评价也大都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并且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而使人们对生态旅游评价工作更加难以理解。文章试图建立湿地生态旅游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相结合,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用熵技术对权重进行修正,以求得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熵技术 湿地 生态旅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欧维新 逄谦 甘玉婷婷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物种生境、分布及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江苏盐城海滨湿地是全球丹顶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湿地景观的变化势必会影响丹顶鹤生境结构及其质量。本研究以盐城海滨湿地带相对连续的16期遥感解译影像为空间数据源,分析了8个丹顶鹤越冬栖息热点地区的湿地资源利用以及丹顶鹤越冬生境及其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利用逐步回归和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湿地资源利用变化对丹顶鹤生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然湿地大面积地被转变成人工湿地以及非湿地,其主要变化特征是碱蓬、芦苇等自然湿地被围垦成耕地、水产养殖塘等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覆被类型;丹顶鹤适宜生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焦德志 钟璐朋 王晶晶 刘家宝 何贵芳 尹靓茹
为探讨生境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株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及其权衡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比较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分株的数量特征、生物量分配及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旺盛期的7月,4个生境中芦苇株高、株重及构件重均以水生生境最大,盐碱生境最小,生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其中不同生境内株高和株重的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7~4.5倍和4.9~18.8倍,不同生境间株高和株重的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9~4.6倍和3.6~4.6倍;株高在生境间的变异系数(48.05%)高于生境内(24.87%~40.51%),株重及构件重在生境间的变异系数(42.26%~64.09%)低于生境内(55.79%~99.76%)。叶片、叶鞘和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在27.79%~38.29%、17.93%~25.66%和36.05%~54.14%。株高与叶重、叶鞘重、茎重及分株重之间呈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而分株重与叶重、叶鞘重、茎重之间呈直线函数同速生长关系。芦苇分株的生长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不同生境芦苇分株在增高和增重上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构件间的生长关系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因此,在不同环境下芦苇分株不同构件间具有显著的资源分配调整与权衡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夏清 章光新
湿地水文情势制约着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从而影响到湿地类型分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扎龙湿地是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水年需要人为补水来维持水文情势。分析人为补水条件下扎龙湿地水文情势,为确定湿地生态补水机制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1971年-1987年和2001年-2008年两个人为补水期,利用收集到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扎龙湿地水循环要素特征和水量平衡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枯水年,人为补水量是扎龙湿地的重要水源。在自然和人为补水双重作用下,扎龙湿地蓄水量是增加的,有利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此外,人为补水有利于湿地地下水位的回升和维持地表水位的相...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量平衡 扎龙湿地 人为补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敏 孙燕楠 许士国 唐晓亮
本文以1986年、1999年、2002年的扎龙区域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分析了扎龙地区沼泽湿地16年的空间格局变化。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分布质心等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地区中沼泽湿地面积相对于总的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扎龙区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加深,斑块形状变化不大,其质心位置向西北偏移,西北部的沼泽湿地不如东南部稳定,受到的人为影响更大。本文以1986年、1999年、2002年的扎龙区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 术分析了扎龙地区沼泽湿地16年的空间格局变化。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分布质心等 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地区中沼泽湿地面积相对于总的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 情况。结果表明扎龙区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加深,斑块形状变化不大,其质心位置向西北 偏移,西北部的沼泽湿地不如东南部稳定,受到的人为影响更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华香 臧淑英 肖海丰 张丽娟 贾晓丹
对扎龙湿地271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物碳-氮、碳-磷的耦合关系,揭示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TOC、TN及TP的平均值分别为21 047.2、1 961.9和404.4 mg·kg-1,含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TOC和TN高值区位于西南,TP的高值区位于东北和西南。表层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3、6.7和1.3,富集程度顺序为TN>TOC>TP;TOC、TN和TP的污染指数平...
关键词:
营养盐 表层沉积物 扎龙湿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欧维新 袁薇锦
景观连接度和生境斑块重要性作为测度生境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评价生境破碎化、识别生境景观中重要生境斑块与垫脚石、辨明恢复生境的关键节点位置的重要方法,对于生境保护、优化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域,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丹顶鹤越冬生境为对象,运用景观连接度指标和两种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考察1992-2012年间越冬丹顶鹤适宜生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这期间的重要生境斑块与关键节点位置变化。结果发现:1992-2012年间,丹顶鹤生境连接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景观生境面积与生境连接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萍 李菁
湿地是世界濒危物种丹顶鹤(Red-crowned Crane)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以盐城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该区域的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与TM影像作为数据源,提取了1983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信息,并对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了定量统计,进而分析研究了丹顶鹤栖息地变化、种群数量与土地利用变化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自1983年以来,丹顶鹤栖息地破碎化、缩小化的趋势是丹顶鹤越冬数量急剧衰减的直接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也是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决策部门的政策导向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殷志强 秦小光 刘嘉麒 裘善文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为乌裕尔河下游尾闾湖形成的苇草湖沼。作者通过野外调查、表土样品粒度对比和遥感影像分析,探讨了湿地形成演化的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了扎龙湿地与嫩江、沙地的成因联系。研究认为齐齐哈尔-大庆沙地由北西走向的纵向沙垄和低洼盐碱带组成,与科尔沁沙地一起构成了一个NE向展布的沙带,可能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时期。其后嫩江进入沙地,对沙地进行改造,在扎龙地区留下众多牛轭湖。后期由于构造抬升嫩江河道西迁,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其尾闾湖最后演化成为现在的扎龙湿地。因此扎龙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为:风成沙地形成→嫩江改造、破坏沙地→嫩江西迁、乌裕尔河分流→扎龙尾闾湖形成→扎龙尾闾湖退化、湿地形成。因此扎龙湿地与连环湖是在风成沙丘上形成的沼泽地,是整个嫩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关键区。一旦湿地消失,将导致这个地区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对附近的齐齐哈尔和大庆两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
扎龙湿地 TM影像 形成与演化 生态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