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42)
2023(14053)
2022(12431)
2021(11812)
2020(9869)
2019(22860)
2018(22795)
2017(43863)
2016(24318)
2015(27022)
2014(27184)
2013(26726)
2012(24883)
2011(22209)
2010(22044)
2009(19952)
2008(19598)
2007(17190)
2006(14986)
2005(13038)
作者
(69554)
(57761)
(57202)
(54943)
(37127)
(27988)
(26269)
(22659)
(22116)
(20805)
(19943)
(19473)
(18531)
(18142)
(17841)
(17795)
(17489)
(17158)
(16674)
(16434)
(14307)
(14163)
(13977)
(13270)
(12980)
(12854)
(12825)
(12691)
(11727)
(11566)
学科
(93669)
经济(93562)
管理(67240)
(62731)
(51469)
企业(51469)
方法(42550)
数学(36659)
数学方法(36136)
中国(26529)
(25565)
(23054)
地方(22288)
(21961)
业经(20576)
农业(17216)
(16661)
理论(16417)
(15333)
贸易(15324)
技术(15182)
(14782)
(14779)
(14749)
财务(14679)
财务管理(14652)
环境(14502)
企业财务(13868)
(13240)
银行(13198)
机构
大学(336250)
学院(332410)
管理(130784)
(125038)
经济(121909)
理学(113311)
研究(112733)
理学院(111910)
管理学(109706)
管理学院(109089)
中国(83042)
(73626)
科学(73002)
(57080)
(56661)
(56491)
中心(52630)
业大(52201)
研究所(51822)
(49359)
(46661)
北京(46446)
师范(46222)
财经(46185)
农业(44246)
(42001)
(41490)
(40642)
师范大学(37617)
经济学(36773)
基金
项目(233115)
科学(182235)
研究(168523)
基金(168241)
(147152)
国家(145916)
科学基金(125002)
社会(104213)
社会科(98509)
社会科学(98481)
(90504)
基金项目(90402)
自然(82924)
自然科(81005)
自然科学(80984)
自然科学基金(79461)
(77302)
教育(77217)
编号(69448)
资助(69009)
成果(56418)
重点(51702)
(50637)
(49211)
(47754)
课题(47381)
科研(44666)
创新(44526)
大学(43467)
教育部(43065)
期刊
(136427)
经济(136427)
研究(97636)
中国(65266)
学报(56337)
科学(51228)
(50665)
管理(46133)
(43182)
大学(42145)
教育(40033)
学学(39289)
农业(34914)
技术(28664)
(27107)
金融(27107)
业经(21815)
财经(21661)
图书(21020)
经济研究(20495)
问题(19258)
(18451)
(17998)
科技(16623)
(16506)
理论(16495)
资源(16002)
技术经济(15400)
实践(15268)
(15268)
共检索到487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宇  陈燕萍  沙海涛  方勇  陈密  
近年来,手机定位数据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规划基础调查。但文献显示,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较大尺度(城市、区域)范围下的城市问题,中小尺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手机定位数据的适用性受定位精度和地理情景等因素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而扩大。从手机定位数据的定位精度问题和研究具体问题所遇到的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两个方面,对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小尺度下基础调研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手机定位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以深圳高新园区员工的居住地分布特征为例子,验证手机定位数据在中小尺度下的适用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宇  陈燕萍  沙海涛  方勇  陈密  
近年来,手机定位数据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规划基础调查。但文献显示,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较大尺度(城市、区域)范围下的城市问题,中小尺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手机定位数据的适用性受定位精度和地理情景等因素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而扩大。从手机定位数据的定位精度问题和研究具体问题所遇到的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两个方面,对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小尺度下基础调研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手机定位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以深圳高新园区员工的居住地分布特征为例子,验证手机定位数据在中小尺度下的适用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应明  何瑶  
深圳土地资源难以为继,城市更新已成为深圳城市转型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规划实践,对城市更新中市政设施配置内容、特点及市政量预测标准进行了分析,对排涝泵站、110kV变电站、通信机房、移动基站、邮政所、垃圾转运站、公厕、消防站以及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等市政设施配置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城市更新项目中市政设施应注重集约化、环保化以及生态化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铖  黄波  刘晓倩  周涛  王宇  
热浪作为城市化特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目前针对热浪的研究主要聚焦基于静态数据的时空模式、风险管理和脆弱性评价分析方向,对动态人口暴露度的研究尚少。论文基于手机定位数据,首先融合深圳市逐时人口与气温时空分布模型,揭示热浪动态人口暴露度水平;其次,构建基于7类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与不同时段人口分布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初步分析了热浪环境下POI对人群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相比于基准时段(2018年7月28日12:00~18:00),2018年7月26日至8月1日热浪平均辐射范围在7月29日以8.66倍速增长,至7月30日则以18.93倍速跃至峰值,覆盖区域整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南部低于北部的特征;②人口在不同时段均表现为明显的带状聚集分布态势,且人口暴露度与气温和人口的动态演变紧密关联,其暴露度同热浪扩散幅度相似,总体呈2.29倍等比增长,辐射范围包括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等城市商业、工业、住宅中心人口密集区域;③同类POI在不同时刻、不同POI在相同时刻对人群减少热浪暴露的移动交互行为具有明显的时空驱动机制差异及选择偏好特征。在持续性城市化背景下,该研究方法可为同类的城市灾害人口暴露度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苏墨  廖琦  罗罡辉  魏小武  
为促进建设规划和国土管理两个部门土地调查数据的融合,采用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两个部门土地调查技术的差异性,建立了满足规划、国土行业标准的统一调查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两套调查数据的差异问题,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规划、国土管理各个方面,可有效解决建设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矛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国  秦波  
以波特的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深圳为例并借鉴发达国家城市与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从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阐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根据城市转型的趋势提出未来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作者认为,在城市处于投资推动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是构建完善的城市增长支持系统,确保城市"以土地换资本"的实现,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呈现出"物质性规划"、"技术性规划"等特征;在城市处于创新推动阶段,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为城市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创新支持系统"。为此,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应积极推进政策化、综合化和公众化,以城市规划的转型促进城市的转型。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丹  崔翀  
通过规划编制技术、规划控制与管理路径等创新,探索低碳发展目标下街区地块高效协调的实施性规划编制方法,在弹性指引和刚性控制相结合的前提下,提出从街区、子单元两个层面进行规划控制,将子系统规划要素分解落实于法定图则的子单元,并形成子单元低碳规划控制图表,直接用于规划管理和指导规划实施,以期为低碳规划实施作出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蒲欣梅  韩娇  杨永春  
编制道路名称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一项涉及面广、服务全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道路名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加以修改完善。以深圳特区为例,在深入分析深圳市现状路名系统的特点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路名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命名策略,为路名规划提供方法和指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华玉  沈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稀缺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集约利用土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从深圳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简要分析总结了深圳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分别计算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以及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指数,并按照综合指数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提出若干有益于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较,深圳市集约用地水平较高。但相对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其土地集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芬  高楠楠  彭锐  赖玉珮  
生态园区的规划应改变传统以城市建设开发为主导的思维,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为生态园区的规划提供良好的考虑到生态敏感性和水土流失的科学手段和依据。基于此,研究以深圳市国际低碳生态城坪地为例,针对生态园区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沟谷密度、沟床平均纵比降、坡度、植被覆盖度,结合城市环境、交通等特征提出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ArcGIS10.0的缓冲区分析、水文分析、数据统计、地理处理等功能对生态园区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着重分析了沟谷密度、沟床平均纵比降可能对生态园区建设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9.89%,不适宜和不可建用地占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岸  齐清文  
社会科学开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空间模式和非常态分布,研究社会科学中的空间结构问题。人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较易获取、容易做到时空连续,因此往往是衡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借助于GIS技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市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为例。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集聚。具体来说:1990年和2000年深圳市人口密度均以特区内东门街道为最高,特区外各街道人口密度增长较快;1990 ̄2000年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约4km;1990年人口密度函数和2000年人口密度函数均以反函数模型拟合较好,从市中心随着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市中心附近具有较大的向心效应,带来周边邻近区域人口的增长,而在东部郊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出现部分离心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波,陈喜波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不仅对城市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应摈弃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潮,使文化、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优美人居环境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伟华  周亚琦  顾雪  
结合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在编制与实施中的创新性实践探索,探讨绿道网规划设计中的创新理念与规划思路,以期为我国正在兴起的绿道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治清  王仰麟  丁艳  李贵才  
生态功能区划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进行划分和合并。作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生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深圳的实例,对城市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原则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圳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深圳市划分为3个区:经济文化密集区,生态协调区,生态支持区;其中生态协调区包括西部沿海农工协调亚区、西部水源山体保护亚区、中部物流-水土保持亚区、东部产业-山水协调亚区等四个亚区,生态支持区包括生态脆弱型支持功能亚区和生态敏感型支持功能亚区。最后,文章分析了各功能区在市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指出各区协调发展的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游朋  李彬  
随着土地资源紧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以释放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是我国大中城市在新形势下必然的选择。但存量建设用地改造与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有较大不同,城市更新地价计收也存在特殊的困难。广东省"三旧"改造工作、上海市旧区改造工作、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等走在了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的前列,却纷纷遇到了城市更新地价计收的难题。如何透析城市更新现状地价计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清晰地把控城市更新地价计收的原则和准绳?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