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9)
- 2023(12799)
- 2022(11012)
- 2021(10308)
- 2020(9041)
- 2019(21065)
- 2018(20734)
- 2017(40558)
- 2016(21679)
- 2015(24418)
- 2014(24644)
- 2013(24155)
- 2012(22365)
- 2011(19727)
- 2010(19519)
- 2009(17940)
- 2008(17934)
- 2007(16081)
- 2006(13445)
- 2005(12060)
- 学科
- 济(87056)
- 经济(86954)
- 管理(59651)
- 业(59185)
- 企(47805)
- 企业(47805)
- 方法(46411)
- 数学(41522)
- 数学方法(40987)
- 财(25695)
- 农(23217)
- 中国(21188)
- 贸(20519)
- 贸易(20514)
- 制(20265)
- 易(20075)
- 银(19715)
- 银行(19686)
- 行(18554)
- 学(17751)
- 业经(17605)
- 务(15945)
- 财务(15897)
- 财务管理(15858)
- 农业(15584)
- 融(15467)
- 金融(15464)
- 地方(15422)
- 企业财务(15053)
- 出(13407)
- 机构
- 大学(305708)
- 学院(302890)
- 济(126065)
- 经济(123573)
- 管理(119785)
- 理学(103786)
- 理学院(102698)
- 管理学(100806)
- 管理学院(100243)
- 研究(96971)
- 中国(78838)
- 京(63103)
- 财(59641)
- 科学(59424)
- 农(52730)
- 中心(48448)
- 所(48277)
- 财经(48139)
- 业大(45941)
- 江(45265)
- 研究所(44030)
- 经(43823)
- 农业(41748)
- 经济学(40293)
- 北京(38849)
- 范(37986)
- 师范(37557)
- 经济学院(36869)
- 财经大学(36153)
- 州(36128)
- 基金
- 项目(208689)
- 科学(164748)
- 基金(154048)
- 研究(149303)
- 家(134592)
- 国家(133508)
- 科学基金(115066)
- 社会(95784)
- 社会科(91050)
- 社会科学(91025)
- 基金项目(81356)
- 省(80554)
- 自然(75473)
- 自然科(73818)
- 自然科学(73795)
- 自然科学基金(72477)
- 教育(69685)
- 划(68293)
- 资助(64277)
- 编号(59643)
- 成果(47911)
- 部(47322)
- 重点(46894)
- 发(43604)
- 创(43267)
- 科研(41338)
- 教育部(40782)
- 国家社会(40575)
- 创新(40554)
- 课题(40044)
共检索到43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德 韩滨鹂 张天然 游智敏 李心恬
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数据,是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最权威记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代表的位置大数据,在时空行为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手机信令数据能否取代出行调查数据却存在较大的争议。焦点在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准确性难以评估,其识别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信、能否较为准确地测度居民出行特征等问题有待回答。论文利用上海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及时间相近的手机信令数据,比较两类数据在出行强度、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出行目的等出行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归纳两类数据产生偏差的程度及原因。研究揭示手机信令数据在描述出行人口人均出行次数及街道以上尺度的出行OD分布等方面准确度较高,在出行时耗、通勤出行比例方面准确度较低。研究认为手机信令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由手机信令数据位置记录不完整等数据质量、停留时间阈值、基站密度不均与空间阈值的影响,以及职住地识别偏差引起。研究认为可通过样本筛选、数据链修复、识别方法改进等手段提高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精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戴晓 过秀成 樊钧 潘敏荣 郑美娜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自圆 孙昊 李林波
出行需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是交通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该文从包含2019年5月31日的手机信令数据中提取长三角41个城市下辖的306个区县之间稳定的出行联系,构建城际出行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节点和边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城际出行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内已形成广泛的城际出行联系,但仅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上海、杭州、镇江、绍兴、池州等少数地区具有高强度城际出行,区县经济规模、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影响城际出行能力和强度。城际出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性和强度层次性,高强度等级的出行联系均发生在紧邻的区县之间,以0.05%的出行联系承担了39.4%的出行强度。首位联系呈现点簇状结构,城际出行仍然存在向心性。
关键词:
城市群 城际出行 手机信令 复杂网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明伟
居民出行调查是重要的基础交通调查,现有数据整理方法缺乏系统性且易丢弃重要信息。文章提出了系统化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的五阶段统计分析方法,能由浅入深地揭示居民出行特征,克服以往简单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
居民出行调查 城市交通规划 统计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徐振国 王瑞丹 赫运涛 王晋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在分析影响科技资源调查数据准确性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提高科技资源调查数据准确性的相关措施,包括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科技资源调查体系、稳定科技资源调查工作队伍、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等。
关键词:
科技资源 调查数据 因素分析 政策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远 葛浩菁 焦朋朋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令数据识别交通方式并制定出行政策的方法,旨在促进中等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针对中等城市信令数据的特点,结合基站定位原则和信息报送机制等因素,确定出行速度区间;然后,使用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获取交通方式的速度,并通过调整速度区间和基于出行时间可靠度感知的Logit模型,完成交通方式的识别;最后,选取荆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实例,对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进行验证。综合考虑扩展时空信息、路网交通状态和出行策略等方面,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完成交通方式识别。此外,根据污染物排放可视化和居民出行情况,讨论了出行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需加强学区和医院区的交通组织管理,以减少机动车在低速行驶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在高峰时段,传统公交吸引力不足,应开设需求响应式公交;另外,可采用硬件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特定人群使用非机动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桂林 马林兵 周博 杨昌兰 吴苏杰
以北京市2007年4月到2012年8月期间182位志愿者的出行轨迹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种改进的K最近邻算法和划分网格法聚类分析了志愿者每个轨迹点的出行方式,针对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计算并分析了城市居民在北京五环区域范围内对个人交通、公共交通和健康出行3种出行方式的选择频率,揭示了研究区域内居民的出行偏好,提出了鼓励公共交通和健康出行的引导建议。结果表明:1)居民往返五环外和市中心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距离长短与出行目的有关,居民非工作日期间在五环、四环附近对公共交通需求大; 2)居民在主要商圈和公园附近的活动以及非工作日短距离通勤更倾向于选择健康出行方式; 3)居民非工作日选择个人交通和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范围较工作日更广阔,而居民非工作日采用健康出行的范围较工作日更狭窄。
关键词:
出行偏好 轨迹数据 K最近邻算法 北京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峰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停车收费现状的调查,指出影响停车收费价格制定的因素,通过对驾车出行人群支付停车费用的意愿分析,证明了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制定合理停车收费标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停车收费 交通行为 意愿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莹 柴彦威
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活动分析法(Activity-based Approach)是将时间与空间、活动与移动、选择与制约结合起来分析人类行为的有效手段。基于出行链(Tour-based)分析思想,以2007年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次序Logit模型对居民工作日出行的多目的性、交通方式机动化程度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链的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居住空间由中心向外缘扩展,居民出行的多目的性增加、机动化程度提高,扩展至五环以外有所回落;活动时间、移动时间、出行距离对出行链的多目的化、交通工具机动化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新生
住户调查数据主要包括由样本信息、调查户记账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构成的基础数据以及市县、省份和国家层面的汇总数据。由于目前能够从官方渠道所获得的住户调查基础数据非常滞后,并且统计部门对于基础数据的用途也有明确要求,因此,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住户调查基础数据、汇总数据的准确性评估与控制,并分别给出修正路径和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华 金勇进
对于统计数据准确性评估方法的归纳分类,可以从辅助资料信息的来源及表现形态、包含目标特征真值关键信息的参照标准的构造方法、实际统计数值与参照标准之间的比较逻辑等方面加以考察。针对总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评估,主要在纵向时间维度上开展,根据统计指标与其相关联指标变动趋势的偏离程度加以评判;针对个体或分类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评估则主要在横向空间维度上开展,对数据的统计分布形态加以检验,或者利用重复调查或随机实验方法对事先假定的误差参数进行估计。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在实际应用中,应基于所掌握辅助资料的翔实程度来选择评估方法,并对导致评估方法发生误判的因素加以细致分析和排除,以确保评估结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关键词:
统计数据准确性 评估方法 适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维军 罗玉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居民广泛参与和行动。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否会影响其出行方式,促进其低碳出行呢?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其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没有积极影响;(2)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性别(X1)、年龄(X3)、家庭平均月收入(X5)、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居住地与目的地的距离(X10)因素影响,其中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影响最大...
关键词:
城市居民 气候变化 风险 认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连友 李帆
本文在已有研究(李连友和张曦,2012)基础上,继续以国内外原有的14家较有影响的机构为样本,先是通过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机构关于2011—2015年间中国GDP增长速度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简要评述;而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4家机构五年的总体预测结果准确性进行了排序,并与这些机构关于中国2006—2010年间经济预测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机构对2011—2015年中国经济预测所表现出的特征为:首先,五年间各机构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是联合国,最差的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其余为较高或一般;其次,各机构预测值呈正态分布,且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机构对中国2011—2015年经济预测与2006—2010年相比,也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各机构经济预测的准确性排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动;第二,各机构的预测准确性在不断提升,预测误差有逐年缩小的趋势;第三,有些机构中由个人预测的误差偏大,而由机构组织预测的误差偏小;第四,国内机构的预测误差偏大,而国外机构的预测误差偏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喜生 申志慧 林宇洪
以福州市金山新区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出行的原始数据.对金山新区居民出行特征的一系列指标如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和距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均出行次数为2.82次.d-1;生活性出行比例偏高,达到了43%;出行方式以公交车出行的比例最大,达到了25%;出行一次平均时耗36.66 min,平均出行距离4.68 km.
关键词:
福州市 金山新区 居民出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芳 王定红 连海涛 李高梅
为改进现有游憩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提高游憩出行方式预测精度,对河北省武安市主城区6个公园绿地内游憩者出行方式选择的意愿开展调查。利用卡方检验对出行方式选择与影响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筛选变量,随后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探讨了各变量对城市居民游憩出行方式选择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出行者年龄、家庭年收入、出行目的地、出行者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出行耗时、出行目的及出行频率等对游憩行为出行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