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4)
2023(9332)
2022(7093)
2021(6216)
2020(5335)
2019(11390)
2018(11539)
2017(22480)
2016(12097)
2015(13531)
2014(13711)
2013(13344)
2012(11873)
2011(10134)
2010(10324)
2009(9838)
2008(10255)
2007(9499)
2006(8552)
2005(8214)
作者
(34973)
(29163)
(29004)
(27344)
(18978)
(13659)
(13190)
(11243)
(11067)
(10549)
(9964)
(9718)
(9632)
(9412)
(9034)
(8876)
(8847)
(8559)
(8417)
(8415)
(7350)
(7239)
(7143)
(6747)
(6641)
(6613)
(6441)
(6419)
(5898)
(5766)
学科
(71768)
(66704)
企业(66704)
(58625)
经济(58548)
管理(53212)
业经(25370)
方法(23795)
(21010)
(20200)
技术(19447)
(16488)
财务(16465)
财务管理(16458)
数学(16028)
农业(15949)
数学方法(15932)
企业财务(15570)
中国(14745)
技术管理(11995)
(11961)
(11815)
(11801)
理论(11741)
(11436)
企业经济(10627)
经营(10142)
(10086)
(9626)
贸易(9621)
机构
学院(183264)
大学(176963)
(81850)
经济(80523)
管理(76083)
理学(64897)
理学院(64359)
管理学(63667)
管理学院(63328)
研究(56744)
中国(45438)
(37062)
(36675)
科学(32462)
(30993)
(29536)
财经(29217)
(28528)
(26460)
业大(25735)
中心(25690)
研究所(25451)
经济学(24453)
农业(24332)
北京(23156)
(22865)
商学(22564)
商学院(22373)
经济学院(22228)
财经大学(21223)
基金
项目(116106)
科学(93596)
研究(88045)
基金(84922)
(72584)
国家(71875)
科学基金(63728)
社会(58422)
社会科(55515)
社会科学(55504)
(46972)
基金项目(44852)
自然(39401)
教育(38740)
自然科(38577)
自然科学(38571)
自然科学基金(37947)
(37231)
编号(35018)
资助(33215)
(31422)
(28272)
成果(26852)
(26549)
重点(25704)
(25596)
创新(25508)
国家社会(24556)
课题(23607)
(23541)
期刊
(97004)
经济(97004)
研究(53635)
中国(35059)
管理(34544)
(31811)
(30264)
科学(24047)
学报(22465)
农业(21251)
技术(20789)
业经(18425)
大学(18049)
学学(17291)
(16102)
金融(16102)
教育(15189)
经济研究(14930)
财经(14924)
(13973)
技术经济(13585)
(13041)
问题(12792)
现代(10641)
世界(10513)
财会(10098)
科技(9816)
(9774)
商业(9731)
经济管理(8914)
共检索到278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馥兰  董晓萍  
手工业与现代技术工业化是国家生产模式的二元结构,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分析这种二元结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得失利弊,对于考量国家现代化政策水平不无裨益。中印手工纺织业的比较正是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个案。中印两国政府都曾以同样的决心改革传统手工业生产,提高现代工业化水平,加速国家现代化。两国也有差异,新中国初期实行手工业改造,鼓励工人和农民转向工业技术就业;印度则限制农村手工业的转型,在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这两种努力的长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已缩减至小众范围,中国在现代化经济繁荣后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一、涵义和界限“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Die 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小溪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发表的吴承明的这篇文章,提出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或散工制(Putting-out system)颇为流行,就其组织生产来说与工场手工业无异。该文主旨在研究工场手工业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将商人雇主制与包买商作为散工制,并包括在工场手工业涵义之内。 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为西欧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但只有英国是“自我”完成工业化的,稍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有个或长或短的机器大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南生  
本文重点探讨了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两个层次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对其竞争的一面,学术界探讨较多,而对其互补则分析不足。本文认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斥和打击下,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存在着四种形式的互补关系,即:结构性互补、关联性互补、水平性互补、劳动技术性互补。两者间的互补是近代手工业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进玉  
敦煌是中华民族发展时期的历史产物。以汉代建成到莫高窟开窟之前的447年中,逐步提高了封建农业的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厚的汉晋文化基础。武将、文士、能工、巧匠,人才辈出,是中国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个地区。这里介绍的只是组成敦煌古代手工业体系的几种工艺技术。汉代以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古代敦煌的劳动人民不但继承了我国先民早就发明创造的多种多样的宵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而且因地制宜的推广了内地先进的水硙等工具。唐代以来,敦煌就有规模较大的车坊,专门制造和修理各种车。生产工具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又促进了食品加工业和酿造业的空前发展。而酿酒和榨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蔡锋  
夏代的手工业生产工匠身份以自由人为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王室及贵族作坊中也有少部分的奴隶。作为自由人的工匠在社会中因其职业的重要 ,受到王室和贵族的尊敬。殷代手工业生产中有一部分奴隶 ,但人数不是很多 ,其地位低下 ,境遇悲惨 ;文献记载与甲骨卜辞中的“百工”、“多工”可能是大中贵族作坊与村社民间专业作坊中的自由手工业生产者 ;“我工”、“宗工”是王室作坊的工匠 ,其地位比较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在有关清代手工业的史料中经常出现“合伙”、“股分”一类词语,从其存在来看,已不是一种偶发现象,它存在于许多行业中。这种“合伙”、“股分”式的手工业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筹资方式,也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也得到官府的认可。在清代手工业的发展中,这种“合伙”、“股分”形式的企业组织也具有一定地位。史料中对此没有统一称谓,本文权且承袭传统提法,称之为“合伙制”。 有关合伙制前人已有研究,本文再作探察,或有不妥,还请方家指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荣杰  
本文利用地方档案考察新中国初期晋西北手工业发展概况。研究认为该区手工业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从手工业生产结构看,消费资料类手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生产资料类手工业比重较小。为解决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党和政府明确了对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政策,以此改造手工生产的落后性,进而发展现代工业,实现工业化。在走向合作化的过程中,手工业者的心态几经翻转变化。对地方基层手工业动态的研究揭示出手工业合作化历史的复杂面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司徒尚纪  
明代广东的经济文化,经过宋元以来的开拓,已跻进全国先进地区的行列。这在广东地方开发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与这个时期相适应,本省生产分布面貌也不同于过去,在农业和手工业分布上表现特别明显,体现了当时的广东经济地理特色。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从沿海考古和科技史研究的角度讨论了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史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述评,指出现有研究存在注重技术史分析却轻视技术与社会互动考察的局限性,提出要运用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先秦手工业史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的综合考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志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翔  
长时期以来,人们认为在中国近代,随着机器工业的传入和发展,传统手工业日渐衰微,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在近代时期,机器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长期并存,而且都一直在发展。本文在此结论之上,进一步就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和同一行业内部近代机器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生产共生并存的状态,展开了论述,并简要分析了这种局面的成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建云  
在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工业之间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华北地区抗战之前的情况为依据,试从市场角度来说明近代农村手工业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由于传统社会中农村家庭手工业带有很大的自给性,由于农村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业主要市场在农村,人们常常认为农村手工业阻碍了近代工业开辟农村市场,对抗了机器工业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传统的、以自给为主的农村手工业来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对近代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樊果  
中国手工业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课题,但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或许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尝试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考察近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延续性,结合战前手工业状况,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于现实约束的一种可行、有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是吸纳农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