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81)
- 2023(5480)
- 2022(4535)
- 2021(4093)
- 2020(3346)
- 2019(7266)
- 2018(6814)
- 2017(12576)
- 2016(6975)
- 2015(7320)
- 2014(6933)
- 2013(6727)
- 2012(6015)
- 2011(5355)
- 2010(5091)
- 2009(4536)
- 2008(4374)
- 2007(3595)
- 2006(2997)
- 2005(2368)
- 学科
- 济(24783)
- 经济(24754)
- 业(18745)
- 管理(18710)
- 企(14230)
- 企业(14230)
- 方法(12576)
- 数学(11574)
- 数学方法(11484)
- 学(7531)
- 农(7525)
- 财(6845)
- 贸(6635)
- 贸易(6634)
- 易(6468)
- 中国(6268)
- 业经(5715)
- 农业(5370)
- 技术(4699)
- 环境(4620)
- 务(4317)
- 财务(4314)
- 财务管理(4310)
- 企业财务(4108)
- 地方(3969)
- 制(3948)
- 产业(3867)
- 划(3695)
- 银(3548)
- 银行(3511)
- 机构
- 大学(98406)
- 学院(97812)
- 济(38159)
- 经济(37599)
- 管理(36415)
- 研究(36302)
- 理学(32935)
- 理学院(32513)
- 管理学(31778)
- 管理学院(31635)
- 农(27928)
- 科学(27077)
- 中国(25233)
- 业大(22807)
- 农业(22465)
- 京(20257)
- 所(20076)
- 研究所(19160)
- 中心(15654)
- 农业大学(15322)
- 财(14966)
- 院(13730)
- 江(13391)
- 室(12969)
- 财经(12897)
- 省(12616)
- 实验(12440)
- 北京(12178)
- 经(11956)
- 科学院(11892)
- 基金
- 项目(78285)
- 科学(60330)
- 基金(58197)
- 家(55662)
- 国家(55248)
- 研究(46723)
- 科学基金(45545)
- 自然(33130)
- 自然科(32380)
- 自然科学(32363)
- 自然科学基金(31823)
- 基金项目(31771)
- 社会(30798)
- 省(30715)
- 社会科(29301)
- 社会科学(29292)
- 划(26662)
- 资助(22776)
- 教育(20404)
- 重点(18267)
- 计划(18101)
- 科技(16870)
- 创(16650)
- 科研(16436)
- 发(16336)
- 部(16257)
- 创新(15670)
- 编号(15664)
- 业(15312)
- 专项(14064)
共检索到127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张媛 陈剑 Sailesh Ranjitkar 沈立新
基于单数茶树与样方尺度对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进行回归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扁枝槲寄生的平均寄生株率达40%,株高频度分布为生态分布,分支数为左偏正态分布,常分布在树高的1/3~3/4处;扁枝槲寄生的分布对茶树因子的依赖程度高于环境因子。2)基于单株茶树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大小顺序为:冠幅>地径>树高>枝下高>苔藓/地衣覆盖率。具有较大冠幅、地径≥11 cm、树高≥3.1 m、枝下高在23~55 cm且苔藓覆盖率较高的茶树上寄生较多。3)基于群落样方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海拔>坡向>郁闭度>坡度。扁枝槲寄生在调查地区主要分布海拔1 420 m以上,山顶或山...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园 重金属 土壤 茶树 迁移富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陈磊 田呈明 李涛 汪荣 杨启青
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是一种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寄生于云杉属植物,近年来对我国"三江源"地区的云杉天然林和次生林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利用GArP和mAxent生态位模型,基于已报道的云杉矮槲寄生分布点的数据,对其在中国的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GArP模型预测的分布范围较广,mAxent内部层次更细致,为得到最佳结果,将2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赋予一定的权重(4∶1)从而获得最佳结果;roc曲线评价结果表明,GArP-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937,达到了极高的精度。通过该模型预测可见,云杉矮槲寄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阳 田呈明 才让旦周 李周园 李涛 胡岳 李积润
以青海省仙米林区受矮槲寄生侵染的云杉林为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班进行样带调查,统计分析发病率后,发现云杉矮槲寄生在小班内从下坡至顶坡危害逐渐加强。按矮槲寄生病级(DMR)分级系统统计样带内所有寄主病级,从柱状图中分析发现,云杉矮槲寄生优先分布于寄主下层树冠,而后不断向上扩展。在整个仙米林区设置标准样地40块,采用Canoco 4.5软件对标准地内病情指数、寄主平均胸径、寄主平均树高、林分类型、混交度、草本盖度、苔藓厚度等响应变量,以及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和林分组成是影响云杉矮槲寄生在林间发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郁闭度与矮槲寄生的病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阚能才
目前,对于野生茶树的起源地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起源于中国,二是起源印度,三是起源于依洛瓦底江发源地,四是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分别起源于两个地方的二元说。茶树起源于6000万年之前,本文从四川、重庆地区发现的两片野生茶树的分布状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证明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的4000万年前,野生茶树已经在云贵高原和巴蜀大地存在,云贵高原是野生茶树的起源地。川渝两地的月牙形野生茶树分布,是因为印度板块挤压亚洲板块,形成了青藏高原,并将巴蜀西部向北推移,而形成的川渝野生茶树的月牙形分布。因此,印度现在的野生茶树是从云贵高原向西传播的结果。
关键词:
川渝 野生茶树 分布 起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柴勇 朱华 孟广涛 施济普 杨国平
用种群结构、存活曲线、扩散系数、最近邻体指数及Ripley’s K函数等分析了云南哀牢山野生古茶树群落优势树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2 hm2样地内记录到胸径≥1.0 cm的乔木2 894株,隶属于22科38属48种。普洱茶个体数量最多,重要值排名第一,木果石栎重要值排名第二,但具有最大的相对优势度。该群落应为以普洱茶、木果石栎等为优势树种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类型,目前处于群落演替的顶极阶段。10个优势树种中,木果石栎、红花木莲、腾冲栲3个树种幼苗、幼树较少,大树较多,属衰退型种群,分布格局在大多数尺度下呈随机分布,聚集程度随径级增大而增加。普洱茶、硬斗石栎和针齿铁仔3个树种中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柳洁 肖斌 王丽霞 周旋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茶树根系侵染率、生长、耐盐性及茶树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探索AMF提高茶树植株耐盐性的生理机理。【方法】以1年生茶树品种‘乌牛早’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向盆土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以接种灭菌接种物为对照,在幼苗移栽后2个月进行5,10,15,20,25,30mmol/kg 6个盐胁迫处理,分别于处理后50和100d测定茶树株高、根系菌根侵染率及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100d时测定地径、主根长度、生物量、茶树叶片膜透性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兆华 傅建炜 林海清 陈少波 尤民生
测定了毛蟹、黄旦、铁观音、肉桂和福鼎大白茶5个茶树品种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3种抗药性相关酶系,即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及其分布.黄旦、福鼎大白茶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GSTs和CarE活性较高、AChE敏感性较低,其他3个品种的GSTs和CarE活性较低、AChE敏感性较高;各种酶活性分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说明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个体分化及抗性的产生有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艳龙 杨忠岐 高尚坤 张彦龙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寄生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为明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通过解剖46株松褐天牛危害致死的马尾松,调查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马尾松、松褐天牛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树木的高度、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松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品武 彭萍 王晓庆 雷蕾 林强 黄尚俊 胡翔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值均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方差分析表明,黑刺粉虱在树冠的中、下层叶片上分布显著多于上层叶片,在蜀永307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上分布数最少,说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差异。
关键词:
黑刺粉虱 茶树品种 空间分布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荟梅 彭传燚 李成林 高柱 侯如燕 宛晓春
【目的】研究茶树对氟吸收、富集规律及其解毒机理。【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方法研究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凫早2号氟富集的特性及根和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个品种茶树根、茎和叶氟含量均随着培养介质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10 mg.L-1氟处理下,地上部分氟含量大于根部氟含量(转运系数>1),且茶树吸收的氟中56%贮存在地上部分。除对照组外,大部分氟积累在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76.84%—91.58%)和可溶性部分(53.24%—80.35%),氟的添加均增加了氟在3个品种茶树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其在细胞器中的富集。加氟处理下,平阳特早和乌牛...
关键词:
茶树品种 氟 富集 亚细胞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戴清良 徐焰平 林清强 王国红 杨民和
以茶树的一种优势种内生炭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研究其在不同茶树组织和不同龄期茶叶中的分布;并通过人工接种,研究炭疽菌的侵入过程、侵染菌丝的分布和真菌的再分离,以明确该真菌在茶树组织中的内生性。结果表明:该菌主要分布于茶树的叶片和枝条组织中,而在茶树根、主茎、花和果实等组织中没有分离获得该种炭疽菌。从茶树新芽到叶片展开、成熟的过程中,内生炭疽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但之后随着叶片的老化,分离率又逐步下降。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炭疽菌一般自茶树表皮细胞之间直接侵入寄主细胞,但侵染菌丝受到限制,一般只有几个细胞,分布于寄主细胞之间或细胞内。在炭疽菌的侵染点,有87%的寄主细胞表现原生质颗粒聚集和原生...
关键词:
茶树 炭疽菌 分布 人工接种 内生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 张月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关键词:
茶树 氟 生理 耐氟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关键词:
茶树 氟 生理 耐氟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关键词:
茶树 氟 生理 耐氟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