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4)
2023(6677)
2022(5689)
2021(5252)
2020(4588)
2019(10271)
2018(10243)
2017(19386)
2016(10822)
2015(12058)
2014(12092)
2013(12051)
2012(10883)
2011(9631)
2010(9881)
2009(9549)
2008(10016)
2007(9279)
2006(8443)
2005(8104)
作者
(30261)
(25165)
(24968)
(24050)
(16044)
(11770)
(11445)
(9561)
(9479)
(9177)
(8651)
(8432)
(8290)
(8163)
(8027)
(7695)
(7574)
(7418)
(7363)
(7204)
(6491)
(6126)
(6020)
(5805)
(5692)
(5685)
(5599)
(5517)
(5044)
(4844)
学科
管理(49586)
(40595)
(39024)
经济(38947)
(37954)
企业(37954)
(20205)
(16942)
方法(15366)
(14184)
财务(14151)
财务管理(14117)
企业财务(13464)
数学(12272)
数学方法(12170)
(11307)
业经(10654)
中国(10399)
体制(10043)
(9877)
银行(9866)
(9512)
(9167)
(8829)
(7886)
金融(7884)
(7655)
(7328)
制度(7323)
(7318)
机构
大学(152185)
学院(150949)
(62743)
管理(61507)
经济(61232)
理学(50390)
理学院(49834)
管理学(49284)
管理学院(48933)
研究(47770)
中国(41286)
(37186)
(32477)
财经(27102)
科学(26307)
(25351)
(24431)
(23609)
中心(22722)
研究所(20597)
北京(20506)
(20354)
财经大学(20051)
(19591)
经济学(19359)
业大(18681)
(17388)
(17220)
经济学院(17183)
(17122)
基金
项目(91900)
科学(73262)
研究(68801)
基金(67971)
(58033)
国家(57565)
科学基金(50514)
社会(44883)
社会科(42616)
社会科学(42607)
基金项目(35595)
(35247)
教育(32110)
自然(31899)
自然科(31148)
自然科学(31141)
自然科学基金(30642)
(29416)
资助(27860)
编号(27152)
成果(23473)
(23374)
(21386)
重点(20788)
课题(19334)
(19230)
教育部(18884)
国家社会(18727)
(18505)
(18413)
期刊
(77320)
经济(77320)
研究(48317)
中国(35963)
(34730)
管理(29038)
学报(20671)
科学(20213)
(18786)
金融(18786)
(18514)
大学(16862)
学学(15843)
财经(15025)
教育(14711)
技术(13685)
(12910)
农业(11467)
经济研究(11219)
业经(11075)
财会(9903)
会计(9897)
问题(9501)
现代(7878)
(7779)
(7721)
技术经济(7411)
理论(7291)
(7164)
经济管理(7008)
共检索到247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高燕  
本文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少数所有权控制结构下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均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呈倒U型关系。(2)终极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3)终极控制人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大。(4)终极控制人为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流通股。(5)终极控制人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直接控制的情况。(6)终极控制人发生变更阶段,上市公司运营目的和行为更复杂,盈余管理程度更大。本文未发现政府控制的行政级别对上市公司...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顺祥  张长海  
本文从基本的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关系出发,借鉴转型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的特征,深入研究了终极所有权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影响力越强,注册会计师对该企业的盈余管理容忍度就越高;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会随着盈余管理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与向上盈余管理相比,终极控制人对向下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终极所有权的影响及提高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胜  
本文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股权特征出发,研究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和终极控制人性质及某些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在形态上呈U型关系;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随着两权分离度的增大,终极控制人有动机和能力进行盈余管理,国有终极控制人具有更大的盈余管理动机;独立董事未能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盈余管理幅度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两权分离度决定了终极控制人侵害中小股东等外部人利益的动机和能力,是影响终极控制人实施盈余管理的最深层次原因。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冯莉  
文章以2007—2012年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和机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关系)。对于他们而言,出于谋求短期利益时,他们的持股动机与盈余管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作为长期持股者时,他们的持股动机与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会抑制盈余管理。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燕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盈余稳健性日益成为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章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国有控制上市公司与民营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存在显著差异。(2)民营控制上市公司与集体控制、社会团体控制、职工持股会控制、外资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无显著差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汤志强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对战略委员会制度的自愿性治理需求这一特殊视角,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终极控制人对战略委员会的治理需求,研究发现:中央政府控制人比其他类型控制人有更强的战略委员会治理需求,地方政府、民营、特殊法人控股股东有更多的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诉求;除了中央政府控股股东外,终极所有权的提高一般会降低战略委员会的治理需求;两权分离度的增加会降低战略委员会的治理需求。除了有提高管理水平的动机之外,设立战略委员会亦有缓解代理冲突、获取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永泽  高嵩  
本文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不同终极控制人性质下盈余管理的差异以及盈余管理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强度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则无明显差异;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则存在替代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的,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减少政府干预是解决上述现象的根本方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邵毅平  徐潇  
以2003—2012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终极控制权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机构持股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并负向调节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组检验还发现,机构持股对终极控制权的负向调节作用仅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公司和正向盈余管理组中,这说明机构持股能够有效替代外部治理机制的不足,而且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抑制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孙帆  邓旭  
随着资本市场中共同机构所有权现象越来越普遍,学术界对共同机构所有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探讨逐渐深入。在近年来盈余操纵事件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本文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协同治理效应和合谋舞弊效应。具体而言,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发挥了协同治理效应,改善了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采用Heckman二阶段回归、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PSM)等方法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同行业势力和行业内竞争加强了机构协同效应,退出威胁和规模效应使得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监督治理更加有效;具体途径探寻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和治理通过委派管理层实现。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效应在经济增速较快、国有企业以及有长期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得到了权威机构认可并降低了审计收费。本文的研究为共同机构所有权协同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拓展了机构投资者信息网络的研究,也为监管部门制定符合中国现实情境的监管措施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曹慧  
本文探讨了在高管报酬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两种不同情形下,政府所有权和盈余管理对高管报酬激励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高管报酬激励不足时,政府所有权高的上市公司激励不足的现象更严重;在高管报酬激励过度时,政府所有权低的上市公司过度激励的现象更严重。此外,在报酬激励不足时,高管会通过盈余管理增加自身报酬。当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时,高管权力膨胀导致其运用权力提高自身报酬,使激励不足的现象减轻,激励过度的现象加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敏  陈井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目标经常不一致,从而管理者行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发生偏离。因此,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控制管理者的行为,以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就成为现代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论证以下基本假说:(1)适当的所有权结构对管理者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法律制度对投资者较强的保护可以控制管理者行为的偏离;(3)所有权结构与法律保护可以共同作用于管理者的行为约束;(4)所有权结构对管理者的控制作用受到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影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宗宇  邵清芳  陈维良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本Jones模型和线下项目法分别计算线上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考察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两权分离度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通过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2)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时,终极控制人更有动机通过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肖力  
本文首先运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检验我国证券市场IPO前后盈余操纵动机的强度,并细分至终极控制人性质和资本市场两个层次,以观察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上所存在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IPO后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上市前后三年内每年均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而每间隔一年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程度和选择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意愿的强度均遵循"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规律,且国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在公司治理因素中,董事会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是盈余管理程度和方式选择的两大重要参考因素。此外,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对IPO后长期...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章卫东  袁聪  张江凯  高雪菲  
运用代理理论分析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理人在股票期权激励授权前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并采用深、沪证劵市场2008—2012年153家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及同等数量的未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对照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授权前进行了负的盈余管理,并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授权前进行负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
[期刊] 预测  [作者] 陈亮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收集2006~2010年我国A股ST上市公司的各种交易状态及其变化的数据,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一个替代变量,实证研究了盈余管理与ST上市公司之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为避免被指定为ST,在ST前后年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私营公司与国有公司在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低管制行业的公司比高管制行业的公司进行了更多的盈余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